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五

  沙门释光述

  分别根品第二之三

  如是已辨至同分有情等者下大文第二明同分。结问颂答 同分。牒章 有情等。正释。有体类等名同。简异经部。彼计同分体是假故。分是别义。虽复类同而体各别。简异胜论有句义等。彼执一物贯多法故。即分名同。故名同分。持业释也。有情简异非情。举所依法也等简不等。正显能依同分体也 又解身形等同故名为同。显所生果。分是因义故名为分。显能生因。同之分故名为同分。依主释也。此从果及因为名。故正理十二云。此中身形.业用.乐欲。展转相似故名为同。分是因义。有别实物。是此同因故名同分

  论曰至展转类等者。就长行中。一自述己宗。二问答征定。就述己宗中。一略释颂。二会异名。三别解释。四证有体。五明得舍。此即略释颂也

  有别实物名为同分。此即标宗 谓诸有情。显所依法 展转类等。显能依同分 或诸有情展转类等。此即举果以显其因。令诸有情展转类等

  本论说此名众同分者。此即第二会异名。多体类等名为众同。分是则别义 又解众多法相似因名众同分 又解众多有情展转同因名众同分

  此复二种至各等有故者。此下第三别解释。就中。一明有情同分。二明法同分。此即明有情同分。此同分复有二种。一无差别。谓诸有情显所依也。有情同分显能依也。诸有情上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名无差别同分。谓此同分。能令有情展转类等 一有差别。谓诸有情中。三界.九地.五趣.四生.婆罗门等种.迦叶波.瞿昙等性.男身.女身.五戒.近事.大戒苾刍.四向.三果.学人.阿罗汉无学等各别同分。一类有情各等有故。有此众多故言有差别 有情界等显所依也 各别同分显能依也。由此同分能令界等展转同故 问无差别同分等。望一有情。为体各一。为体各多 解云随其所应体各有一。犹如命根 或体各多。如所依法。又正理十四云。云何异熟谓地狱等.及卵生等。趣.生同分。云何等流。谓界.地.处.种性.族类.沙门.梵志.学.无学等所有同分。有余师说。诸同分中先业所引生是异熟同分。现在加行起是等流同分

  复有法同分谓随蕴.处界者。此明法同分。于同分中复有法同分 随蕴.处.界。此举所依法显能依同分。由此同分。能令蕴.处.界.法展转同故 准有情同分。于法同分亦应说有二种。而不说者略故不论。于法同分一体多体准前应知 问有情同分与法同分为体各别。为一体义分 解云体性各别。能令有情相似名有情同分。能令法门相似名法同分。有情.法门义异。所以两同分不同。故诸论文皆说两种。虽复离法无别有情。约义有殊。同分各别。亦有古德。立二同分体性各别 又解有情离法无别体性。而于法上建立有情。以此准知。法同分上立有情同分。一体义分说二同分。非体各别。若揽法成有情即不说法同分。若废有情论法。即不说有情同分。若法。有情。并论即双说二种同分。由此义故。所以。诸论或唯说一。或两种俱论 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问何故颂文但说有情 解云略故不说法同分也 或可。颂文亦摄法同分。言有情者简异非情

  若无实物至如理应知者。此即第四证有体及征经部证有实体。有情非一名有情有情。同是有情名等无差别。若无实物无差别相名有情同分者。欲.色界等展转差别诸有情中。有情有情等无差别觉慧。有情有情等无差别施设名言。不应得有。以觉慧必缘境故。名言必诠说法故。既起慧.言。明知有体。此约无差别有情同分为难。以遍故偏举为问。有差别不遍故不约彼论 复例释法同分言。如是蕴等。等无差别觉慧。等无差别施设名言。不应得有。故言如理应知

  颇有死生至谓除前相者。此即第五明得舍。以死.生对得舍同分应作四句。 第一句有死.有生。不舍.不得有情同分。谓随其所应是处死还生是处 第二句有舍.有得有情同分。不死.不生。谓入正性离生位时。舍异生同分得圣者同分 第三句有死.有生。亦舍.亦得有情同分。谓是趣死生余趣等 第四句谓除前相

  言有情同分简异非情。随其所应是别同分。非是总有情同分。以总有情同分。入无余涅槃时方可舍故

  若别有实物至别有人性故者。此下第二问答征定。文总有六 此下第一述经部五难。一无异生性难。二非见.无用难。三非情同分难。四别有同分难。五应同胜论难。此即第一无异生性难 就中。一依文述难。二正理论救。三俱舍师破。余难准此。皆作三门 言依文述难者。异生同分是与圣别。何用别立异生性耶。如人同分外不别立人性。何故异生同分外。别立异生性 第二正理论救云。岂不异生性即异生同分。此不应然。所作异故。谓彼身形.业用.乐欲。互相似因名为同分。若与圣道成就相违是异生因名异生性。入离生时于众同分亦舍.亦得。于异生性舍而不得 正理意说。异生性。异生同分。所作异故。异生同分外别立异生性。人同分外无别人性。所作同故。人同分外不立人性。又入圣时于同分。舍异生同分。得圣者同分。于异生性。但舍异生性。不得异生性。不应言不得圣性。以即圣法名圣性故 第三俱舍师破云。入圣不舍于同分。可须别立异生性。入圣既舍于同分。何须别立异生性。若言所作各异故。须别立人同分。人性所作亦各异。何不别立自类相似名人同分。违于非人名为人性

  又非世间至亦何所用者。此即第二非见.无用难。又非世间现量证见此同分体。以非色故。亦非觉慧比量道理所能了别。无别用故世间之人。虽亦不了有情同分别有实体。而于有情谓无差别起觉.言说。故设有体亦何所用 第二正理救云。同分非色。如何得知有用能生无别事类。由见彼果知有彼故。如见现在业所得果。知有前生曾所作业。又观行者现证知故 解云同分非色至无别事类。叙俱舍难意 由见彼果下正理释通 第三俱舍师破云。若因缘不能生彼同类果。可须同分生。因缘自能生彼果。何须同分生。外道观行亦言证我。岂得信彼有我实体

  又何因不许至互相似故者。此即第三非情同分难。谷等无情亦互相似。何不于彼立同分耶 庵罗。是菓名。形似木苽。始.终形.色相似。生.熟难知 半娜婆。亦是菓名。形如冬苽。其味甘美。其树极多 第二正理救云。何不许有无情同分。不应如是责。有太过失故。汝亦许有人.天等趣。胎.卵等生。何不亦许庵罗等趣。绿豆等生 又云由彼草木等。无有展转业用乐欲互相似故。于彼不说别立有同分 第三俱舍师破云。趣谓五趣。生谓四生。无情非彼可非趣.生。体类相似应有同分 又破乐欲等同故别须立同分。绿豆等亦同。何不立同分

  又诸同分至觉施设耶者。此即第四别有同分难。所同分之法体各异。由别同分故得同。能同相望亦各异。如何更无同分同。而起无别能缘觉慧。而起无别施设名言。若更有同分。展转即有无穷之过 第二正理救云。由诸同分是同类事等因性故。即为同类展转相似觉.施设因。如眼.耳等。由大种造方成色性。大种虽无余大种造。而色性成 第三俱舍师破云。若言是同因故体即是同者。同分自类等。无别同分同即为觉.施设因。亦可所同自类等。不须同分同即为觉.施设因。又所引喻有违宗过。眼等色性三世常定。如何乃言由大种造方成色性。但应言由大种造。不应言由大种造方成色性

  又应显成至由此发生者。此即第五应同胜论难。梵云吠世师。此云胜论。旧云鞞世师。或云卫世师讹也。汝说一切有部。执于法上别有同分。又应显成胜论所执。彼宗执有总同句义。通一切法故名总同。于一切法上总同言。总同智。由此总同句义发生。彼复执有同异句义。于众多异品类中同类相望名同。异类相望名异。同是即遍在同法。异即遍在异法。于众多异品类法上。同异言。同异智。由此同异句义发生 又解汝说无差别同分。应显成胜论总同句义。有差别同分。应显成胜论同异句义 若依胜论宗中先代古师。立六句义。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后代慧月论师立十句义。如十句义论中立 一实。解云诸法体实。是德等所依二德。解云谓实家道德也 三业。解云谓动作是实家业 四同。解云体遍实等同有名同 五异。解云唯在实上令实别异。六和合。解云谓与诸法为生.至因 七有能。解云谓实等生自果时。由此有能助方生果 八无能。解云谓遮生余果 九俱分。解云谓性遍实.德.业等。亦同.亦异故名俱分 十无说。解云谓说无也 实句义云何。谓九种实名实句义。何者为九。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时。七方。八我。九意。是为九实。地云何。谓有色.味.香.触是为地。水云何谓有色.味.触.及液.润是为水。火云何。谓有色.触是为火。风云何。谓唯有触是为风。空云何。谓唯有声是为空。时云何。谓是彼.此.俱.不俱.迟.速.许.缘因。是为时。方云何。谓是东.南.北等。诠.缘因是为方。我云何。谓是觉.乐.苦.欲.嗔.勤勇.行.法.非法等。和合因缘起智为相。是为我。意云何。谓是觉.乐.苦.欲.嗔.勤勇.法.非法行。不和合因缘起智为相。是为意 德句义云何。谓二十四德名德句义。何者名为二十四德。一色。二味。三香。四触。五数。六量。七别体。八合。九离。十彼体。十一此体。十二觉。十三乐。十四苦。十五欲。十六嗔。十七勤勇。十八重体。十九液体。二十润。二十一行。二十二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声。如是名为二十四德。广如十句义论 业句义云何。谓五种业名业句义。何者为五。一取业。二舍业。三屈业。四申业。五行业。广释如十句义论 同句义云何。谓有性。何者为有性。谓与一切实.德.业句义和合。一切根所取。于实.德.业有诠.智因。是谓有性 异句义云何。谓于实转。依一实。是遮彼觉因.及表此觉因名异句义。和合句义云何。谓合实等不离相属。此诠.智因。又性是一。名和合句义 有能句义云何。谓实.德.业和合。共.或非一。造各自果决定所须。如是名为有…

《俱舍论记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