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记》六 ▪第9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慧简择。灭尽惑法名离系果 又解由慧简择为因。离诸系缚证灭尽法。名离系果。由慧得灭名为择灭。即此择灭亦名离系。由离系缚而证得故
若法因彼至由道力得者。释第五.第六句。明士用果。若但有法因彼势力所生。即说此法名士用果
如因下地等。指事别显。应知士用有多。择灭名不生士用。应言由道力证得故。正理十八解士用果云。此有四种。俱生.无间.隔越.不生。如前已说。言俱生者.谓同一时。更互为因力所生起。言无间者。谓次.后时。由前念因力所生起。如世第一法生苦法智忍。言隔越者。谓隔远时。展转为因力所生起。如农夫等于谷.麦等。言不生者所谓涅槃。由无间道力所得故。此既不生。如何可说彼力生故名士用果。现见于得亦说生名。如说我财生是我得财义。若无间道。断诸随眠。所证择灭。如是择灭名离系果.及士用果。若无间道不断随眠。重证本时所证择灭。如是择灭非离系果。唯士用果(已上论文)此论前文据别俱生胜士用果。但说相应.俱有因得。后文据通士用果故。说通六因得
诸有为法至之增上果者。释后两句。凡果望因或俱。或后。因法望果或俱。或前。前法定非后法果故。于有为法中除前已生有为法。以前非后果故。是余若俱。若后。有为之增上果 问由因增上。其果得生名增上果。余果亦由因增上故。其果得生。应名增上果 解云余果从别立名。非从总立故。不名增上果。增上更无别称从总立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如色处等
士用增上二果何殊者。问。二果既多。体相何殊
士用果名至唯增上果者。答。士用对有力能增上。据不障碍。引事可知
于上所说至一与唯过去者。此下第四明因取.与时。问起颂答
论曰至故此不说者。于六因中除能作因。余五因取果唯于现在。过去已取。未来无用 亦应如是说能作因现在取果。而不说者以能作因非定有增上果。故此颂中不说。谓无为法.及未来法。虽是能作因。而不能取增上果故。故正理十八云。然能作因。能取果者定唯现在。与通过.现 若依婆沙二十一云。能作因。有作是说。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有余师说。此能作因。过去.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 然无评家。此论.正理同婆沙前师 又解此论同婆沙后师。言能作因同五因现在取果者。从多分说
俱有相应至必俱时故者。释第二句。相应.俱有与果亦现。此二取.与必俱时故
同类遍行至通于过现者。释第三句。同类.遍行与通过.现
过去可然至与等流果者。问
有等流果至不应更与者。答。因至现在。有等流果无间相续。至生相时即现与果。若果至现。因便过去名已与果。不应更与
善同类因至谓除前相者。别释善同类因取.与四句。第一句取而非与。谓断善根时最后刹那所舍得。能为彼种名取。后不续前非与。第二句与而非取。谓续善根时最初所得。过去最后所舍得。彼得。今时果至生相。正与彼力名与。由昔已取不名取。论主恐取续时过去诸初得故。今释言应说尔时续者前得。前得。谓前过去最后所舍得。正理十八破云。如何。前位多刹那得为同类因皆取今得。而于今时。但说最后一刹那得。与今得果。是故。应如本文为善 若作俱舍师救。世亲论主意说。若法从来未与者此中说之。过去诸得。虽于续时皆悉与果。以前诸念皆曾与果。俱句摄故是故不说。最后所舍一刹那得。今续善时最初与果。故偏说之。又续善时过去余善亦能与果。何独说得。既别说得。明知唯取最后一念 又解论主。云应言尔时续者前得。谓前过去所有善得。皆名最初所得得。谁言唯取最后所舍得。此所舍得通于三世。非后一切皆能与果。故以前言简取过去。故婆沙十八云。有时与果非取果。谓后续善根时。即住过去所舍善得(已上论文) 所以偏约得作两单句。不约善根者。将断善时。善根已不现行。唯有善得现行。故偏说得。第三句亦取亦与。谓不断善根于所余诸位。随其所应。于一身中所有善法。能取.与者名所余诸位。第四句非取.与。谓除前相。亦随所应所有善法非取.与者皆所收
又于不善至谓除前相者。约不善同类作四句。思之可知。第二句中。正理准前弹。俱舍师还准前通释
有覆无记至如理应说者。于阿罗汉果得时最后所舍得。取而非与。从彼退时最初所得得。与而非取。未得无学位。亦取亦与。余无学位非取非与。故言如理应说
无覆无记至最后诸蕴者。最后诸蕴。谓临入无余涅槃时。余思可知
约有所缘至准例应说者。前明无所缘。今明有所缘。有所缘言显心.心所。刹那差别显前.后念。三性四句思之可知
取果与果其义云何者。问
能为彼种至故名与果者。答。种是能生义。因有生果之能故名取果。彼所生果。其因正与彼果力时。故名与果
异熟与果至及无间故者。释第四句。异熟因与果唯于过去。由果与因非俱.无间。复有余师至为诸静虑果者。叙异说。婆沙一百二十一云西方诸师。说果有九。谓于前五更加四果(已上论文) 风轮等能安立水轮等。安立之果名安立果。不净观等远为加行生无生智等。加行之果名加行果由根.境等聚集和合眼识等生。和合之果名和合果。修习静虑得化心等。修习之果名修习果
如是四果至增上果摄者。迦湿弥罗国诸师通释。如是四果皆是士用.增上果摄。若望由因势力得故名士用果。若望由因能作力得故增上果。非善.恶业所感非异熟果。不相似故非等流果非证得故非离系果 又解第一.第三唯增上果。第二.第四通士用。增上果。夫士用果用功得故。论言皆是士用.增上者总相说故
说因果已至几因所生者。此下大文第三明法从因生。结前问起
法略有四至三所余法者。答。于一切有为法中。略有四种。一染污法。二异熟生法。三初无漏法。四前三所余法
余法者何者。问
谓除异熟至诸余善法者。答。于无记法中。除异熟取余无记。于善法中。除初无漏取余善法
如是四法至余及除相应者。正释法从因生。前五句明相应法。第六句明色.不相应
论曰至余三因生者。释初颂。一切有为总有四种。四种之中各有二种。一相应法。二不相应法。相应中诸染污法。除异熟因。余五因生。由异熟因所生诸法非染污故。二异熟生法。除遍行因余五因生。由遍行因所生诸法唯染污故。三所余法。双除异熟.遍行二因余四因生。由所余法非异熟性故。及非染污故。初无漏法除前异熟.遍行二因.及同类因余三因生。由初无漏非异熟故。非染污故。无有前生同类法故
如是四法为说何等者。问
谓心心所者。答。释第五句
不相应行至复几因生者。释第六句。此即问
如心心所至决定无有者。答。如心.心所除因外及除相应因。应知余色.不相应行法。从四.三.二余因所生。此中染污色.不相应行法。如心.心所除异熟因。及除相应因余四因生。若异熟生.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除遍行因。及除相应因余四因生。三所余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双除异熟.遍行二因。及除相应因余三因生。初无漏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除异熟.遍行.同类三因。及除相应因余二因生。一因生法决定无有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俱舍论记》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4】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