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八 ▪第4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非四。谓九中识 第二句有四非九。谓三恶趣.及第四定中无想天所不摄余天。色.受.想.行 第三句有九亦四谓九中四蕴 第四句有非九非四。谓除前相

  于前所说至略有四种者。此下第六明四生。于前所说三界.五趣中应知其生略有四种

  何等为四何处有何者。一问数。二别约处问

  颂曰至鬼通胎化二者。前两句答初问。后四句答后问

  论曰至而生类等者 生。谓四生种类。诸有情中虽有种种形貌不同余类相杂而由四生种类各等。又婆沙一百二十云。问如是四生以何为自性。答四蕴五蕴以为自性。谓欲.色界五蕴。无色界四蕴。此中有说唯异熟蕴以为自性。有说亦通长养。是名四生自性

  婆沙二说前说为正。以四生.五趣相摄中。云四生摄五趣非五趣摄四生。不摄者何所谓中有。若不尔者。应更说言不摄长养。若言五趣亦通长养无斯过者。此救不然。婆沙正义五趣体性唯是异熟

  云何卵生至故名为化者。此释四名

  人傍生趣各具四种者。释第三句。此即总举

  人卵生者至五百子等者。此明人卵生 世罗唐言山。邬波世罗唐言小山。大小不同故以小标别。兄弟二人皆阿罗汉。近山生故以山为名。故婆沙一百二十云。人卵生者。昔于此州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端正聪慧年长出家。皆得阿罗汉。小者名邬波世罗。大者名世罗(已上论文) 鹿母者。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出一儿。故婆沙一百二十四云。毗舍佉鹿子母 般遮罗是地名。唐言执五。此王从地为名王妃生五百卵已羞愧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流而去。下有邻国王因观水遣人接取见卵。将归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皆伏无敢敌者。时彼邻国王与彼父王久来怨仇。欲遣征罚先作书告今欲决战。寻后兵至围绕其城即欲摧破。般遮罗王极生忙怖。王妃问委。慰喻王言。王不须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儿。具陈上事夫子见母恶心必息。妃自登城告五百子说上因缘。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者皆应张口。妃按两乳有五百道乳汁各注一口。应时信伏。因即和好各起慈心。两国交通永无征伐

  人胎生者至唯劫初人者。此明人胎.湿.化生

  曼驮多。是王名。唐云我养。从布杀陀王顶疱而生颜貌端正。王抱入宫告谁能养。诸宫各言我养也故以标名。旧云顶生王此义翻也。然非正目。此王长大为金轮王

  遮卢。唐言髀。邬波遮卢。唐言小髀。于我养王两髀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颜貌端正。从所生处为名。以小标别。亦为轮王

  鸽鬘者。昔有一王名跋罗哈摩达多。唐言静授。于王腋下有疱生一女子。名为鸽鬘。从腋下出如鸽出飞。王重如鬘故以名焉。或生已后鸽恒随逐。王重如鬘。故以名焉 庵罗卫者。有庵罗卫女。从庵罗卫树湿气而生。或从子生。或从枝生。余文可知

  正理云。此四生人皆可得圣。得圣无受卵湿二生。以圣皆欣殊胜智见。卵.湿生类性多愚痴。或诸卵生生皆开再。故飞禽等世号再生。圣怖多生故无受义。湿生多分众聚同生。圣怖杂居故亦不受

  傍生三种至揭路荼等者。明傍生具四。胎.卵.湿三世共现见。化生如龙.及揭路荼等 揭路荼此云顶瘿或名苏钵剌尼。此云妙翅。翅殊妙也。旧云金翅鸟非正所目

  一切地狱至皆唯化生者。释第四.第五句。可知

  鬼趣唯通至虽尽而无饱者。释第六句。鬼化生可知。胎生难知。故引颂证。卵.湿生类性多愚痴。鬼多黠慧。故非卵.湿

  一切生中何生最胜者。此下第二问答

  应言最胜唯是化生者。答。化生最胜。亦有地狱受劣化生据总相说。故正理云。应言最胜唯是化生。支分诸根圆具猛利。身形微妙故胜余生

  若尔何缘至而受胎生者。难。既化生胜。后身菩萨何不化生

  见受胎生至息诸疑谤者。就答中。一明现益。二明后益。此即现益。略有四种。或引释种。或引余类。或引同类。或复止谤。故受胎生(曹之言辈)

  有余师说至即无所见者。此明后益。若受化生死无遗形不能益后。若受胎生得留身界。益后有情故受胎生 身界。梵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

  若人信佛至此不成释者。论主难。意佛有持愿通。谓发胜愿愿留身界。起通持愿令久留身不假胎生故不成释 通能持愿名持愿通。此即神境智证通。或即以愿持身令住。愿能持故。持愿即通名持愿通。正理二十二救曰。今谓此释其理必成。通所留身非佛功德力.无畏等所依熏故。不能广大饶益世间。所以然者。是可留法通愿能留。一切化生如刹那法必无留义。谓诸有为刹那定灭。诸佛神力亦不能留。设欲久留即须别化。此所别化非佛功德力.无畏等之所依熏。故于世间无大饶益 若作俱舍师破佛后身界非力等依如何益物。若言后身接前力等所依身起能益物者。此留化身亦接力等所依身起何不获益。若谓留化非情摄者供养非益。汝留身界言是岂是情耶

  因论生论至为充所食者。问。化死无遗。如何取食

  以不知故至暂食何咎者。答。或不知取食。或暂充饥 问何故化生死无遗形 答如正理论云。化生何故死无遗形。由彼顿生故应顿灭。如戏水者出没亦然。毗婆沙师说。化生者造色多故死无遗形。大种多者死非顿灭。即由此义可以证知一四大种生多造色。正理虽作此说非婆沙正义。故婆沙一百二十七云。问一四大种为但造一造色极微。为能造多。若但造一。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小理不应然。若能造多。即一四大种所造造色有多极微。云何展转非俱有因。对法者说有对造色展转相望无俱有因。许则便违对法宗义。答应作是说一四大种但能造一造色极微。问如何不成因四果一。因多果小理不应然。答果小因多理亦无失。世现见有如是类故。因四果一于理无违。有说造多。问一四大种所造造色有多极微。云何展转非俱有因。答非一果故非俱有因。以俱有因法必同一果故。此不成因同犹预故。评云如前所说者好 婆沙评家既取前师一四大种但造一色。故知造色多者死无遗形是不正义

  于四生内何者最多者。问

  唯多化生者。答

  何以故者。征

  三趣少分至皆化生故者。释。正理两说。一说同此论。又一说云有说湿生现见多故。设有肉等聚广无边。下越三轮上过五净。容遍其量顿变为虫。是故湿生多余三种。然无评家

  此中何法至非即名生者。此下第七明中有。就中。一明中有。二破外道 就明中有中。一正明中有。二证有中有。三诸门分别 此即正明中有。一问中有。二问非生

  颂曰至故中有非生者。上两句答初问。后两句答后问

  论曰至故名中有者。释上两句。可知

  此身已起何不名生者。问

  生谓当来至故不名生者。答。亦可知

  何谓当来所应至处者。问

  所引异熟至所应至处者。答。中有昧劣唯天眼见非肉眼观故不名生。生位分明肉天眼见故得生名

  有余部说至故无中有者。此下第二证有中有。将明先叙异部无中有计。准宗轮论大众部等说无中有

  此不应许至依理教故者。论主破

  理教者何者。问

  颂曰至及五七经故者。答。前六句理证。后两句教证。就前六句中。初两句正立理。次四句遣外疑。次四句中第三句释第一句 第四句释第二句。经之一字通显多经。于此颂中既破像实。明知论主以经部义破。虽复意破异部无中有。亦兼显说一切有部像色非实

  论曰至处必无间者。如春下种秋时收果中间必有芽等相续。有情死.生亦应相续中间必有中有刹那续生。立量言死.生中间必有连续。相续生故。喻如种果

  岂不现见至何妨续生者。无中有家救。从质像生中间虽间然得续生。从死至生中间虽间何妨续生。即显论主因不定过。为如种果。相续生故。死生中间必有连续。为如质像。相续生故。死生中间而无连续

  实有诸像至为喻不成者。论主破 就中。一标章。二略释。三广破。此即标章。一即像实不成。二即设成非等

  谓别色生至故不成喻者。此即略释二章

  言像不成至无二并故者。此下广破。就中。一破实像。二显非等 就破实像中。一正破。二明所见。就正破中。一总破。二别破。此即总破。凡言实色于一处所无二并生。像既并生。知非实有。实有不成。所以非喻。此释颂文第三句.第五句.及第四句小分

  谓于一处至依异大故者。此下别破。就中有四。一约镜像同处破。二约二像同处破。三约影光同处破。四约近远别见破。即此第一约镜像同处破。镜色及像于一处所并见现前。若像是实二色不应同处并有。各别自依异大种故。既同处有。明像是假

  又狭水上至二色并生者。此约二像同处破。于一狭水同处同时。现两岸像互见分明。曾无一处见二实色。不应谓此二像俱生。此既并见。故知非实

  又影与光至谓二并生者。此约影.光同处破。影.光相违未曾同处。然镜影中有光像现。不应于此一镜面上影与光像二色并生。既二并生。知像非实

  或言一处至于理实无者。此约近.远别见破。观镜.月像。见镜即近。见像即远。如观井水。若有实色并生如何别见。既见不同明知像假。即总结言。故知诸像于理实无

  然诸因缘至难可思议者。此明所见。论主上来破无实像。今显经部所见镜.水等中实无像色然诸本质.镜等因缘和合势力。而有像现令如是见。非有似有。实见之时还见本质 尔时观像如何能见本质 以诸法性功能差别难可思议所以得见

  已辨不成所以非喻者。结

  言非等故至故不成喻者。此下第二显非等。此释颂文第四句.第六句。就中。一约非相续破。二约二生破。此即初门。论主言。设许像实非等于法为喻不成。谓质与像非是一物此灭彼生前后相续。唯依镜等有像现故非于本质。此显像.质体类各别非一相续 又像.本质俱时有故非一相续前灭后生如死.生有。是一相续前灭后生中无间隔。质.像不然故不成喻

  又所现像至为胜依性者。此约二生破。像由…

《俱舍论记八》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