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1卷41页码:P0001
唐 普光述

  《俱舍论记》二十一 ▪第5页

  沙门释光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欲染超越之人。若依未至入见道者。道类忍时唯成三界见断无为。若依根本入见道者。道类忍时唯得上界见断无为。以彼亦是下分体故。亦得名曰下分结尽遍知。由斯二义。次第之人以智取故便得其主。谓成欲界修断无为。又由智取便具得体。谓但应立下分遍知。皆能得故。由得主故。由具得故。故顺下分是彼智果。超越之人以忍取故不成其主。又以忍取得体不具。若依未至具见阙修。若依根本总阙欲界。故忍虽得下分遍知。不得主故。不具得故。故顺下分非彼忍果 问如先断六品入见谛者。得一来果起胜进道。但得修断后三无为。于前六品毕竟不得。是即智取下分遍知。得主不具应非智果 解云此依容有。智有具能。忍无能故作是说。非智皆具得也 问第七遍知超越之人既非忍果。为智果不 解云亦非智果。超越之人必无有智能证彼故。缘差故然。斯有何失 问于五下分先断三结。后断二结即名智果。先断二结后断三结。何非忍果 解云先三后二名智果者。由得主故由具得故。先二后三非忍果者阙二义故 又解七是。六非。说七尽理摄超越故。说六不尽理不摄超越故。婆沙既无评家。不可以是有说即非正义 又解说六说七俱可为正。说六据体。纵是超越不还。但得第六体故说六种。以彼第七非具得体。是故不说。说七亦据其名。若次第者据得体说。若超越不还虽非具得。五下分结尽。据得下分名说故。亦说第七。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又解说六说七。俱可为正。说六唯据次第。说七通据超越。虽先离欲超越之人。依未至定入见道者。不得欲界修断无为。及依根本入见道者。不得欲界见.修无为。而言道类忍时得第七者。以少从多名为忍果。谓超越人若依未至入见道者。得三界见断无为。虽于欲界修断无为不别起得。以少从多名为忍果。若依根本入见道者。断上二界见所断惑得彼无为。虽于欲界见.修所断无为不得据总相说。五中得三。以少从多名为忍果 虽有四解后二为胜。就后二中后解为胜。自古诸德种种异解不能具述。即由旧婆沙云几是忍果。答曰六。亦几是见道果。答曰七。所以或有定执六是。七非。或有定执七是。六非

  如何忍果说为遍知者。问。忍非是智如何忍果说为遍知。应名遍忍

  诸忍皆是至同一果故者。答。诸忍皆是智眷属故。诸忍所作亦名智作。故忍得果。智得其名。如王眷属左右所作。假立王名亦名王作 或忍与智同一离系果。忍是能证。智是正证。虽是忍果亦名遍知

  今次应辨至果五或八者。释第三.第四句。未至果九如文可知。根本静虑。虽复说五.说八不同说五正义。此即开章

  所言五者至未至果故者。此即牒释。根本地道望于欲界但有远.厌。非断对治故。欲四遍知非彼根本果。以欲四种唯未至果。四根本地能断上二界。故上五遍知能为根本果 问如婆沙六十三云。问几是根本静虑果。答五。谓第二第四第六及后二。有说第二第四及后三为五。婆沙既无评家何者为正。此论复同何说 解云前师所以说得第六不说第七。据全得彼第六体故。后师所以言得第七不言第六。据能得彼第七名故。且夺第六与第七名。五下分中虽于欲界见.修所断不得遍知。能断上界见断三结。总相而言五中得三。以少从多得第七名。若作此解。各据一义并不相违。第二.第四及后二两说皆同。思之可解。俱舍说五。或同婆沙前师。或同婆沙后师。文不别显。随同无失。又正理五十六云。岂不依止根本静虑入见谛时。亦修未来依未至地欲断治道。得断治故。亦应证彼欲见断法断无漏离系得。宁说根本唯得五果 此责不然。尔时所修依未至地断对治者。唯色.无色断对治故。根本地道既不能为欲断对治。彼现起位如何能修欲断治道。由彼所修未至断治。唯对治上界故果唯五(已上论文)

  所言八者至为断对治故者。妙音意说。根本望欲有断对治。诸有先离欲界染者。依根本地入见谛时。于欲界系见断法断许别道引无漏得故。欲界见断三种遍知。由此亦是彼根本地见道果故。除顺下分。以彼唯是未至果故。依根本地起见道时。无容修彼未至定中。欲界修惑断对治故。所以顺下分非根本果

  中间静虑如根本说者。此类释也

  今次应辨至遍知果故者。释第五.第六句。可知

  今次应辨至三界法故者。释第七句可知

  今次应辨至得后二果者。释第八句。此亦可知

  今次应辨至智及忍故者。释后两句。法智法忍同品诸道总得六果。类智类忍同品诸道总得五果。品谓品类。此言通摄智.及忍故。法智品言不但摄法智亦摄法忍。法智.法忍品言所显。皆是法智同品类故。类智品言不但摄类智亦摄类忍。类智类忍品言所显。皆是类智同类故 问婆沙六十三云。问几是类智品果。答五。谓第二.第四.第六.及后二。有说六。谓第二.第四.第六.及后三 此论同婆沙前师。婆沙既无评家何者为正 解云第二.第四.第六.及后二两说皆同。唯第七有异前师据次第不说第七。后师亦据超越故说第七 又解前师据体。后师亦据名。准前可知。此论总有六对。婆沙更有两对。一静虑.无色果。二见道.修道果。初一不异此论未至.根本果.无色眷属根本果。后一不异此论忍果.智果。是故此论不说

  何故一一断至故立九遍知者。此即第三建立遍知缘问。何故见.修八十九品一一断位不别建立遍知。唯就如前九位建立。上三句列四缘。下句总结

  论曰立九遍知者。此即总标 有漏法上诸择灭断虽有多体。谓随有漏法有尔所量。择灭亦尔 虽有多位。谓见.修所断八十九位 而四缘故立九遍知

  且由三缘至建立遍知者。由三缘立见道六忍果 问何故见道位不言越界 解云虽断见惑。犹为修惑之所系缚未能越界。若于见位立越界缘即不成故。故唯三缘立六忍果。一谓得无漏离系得故。二缺有顶 缺。谓缺减于有顶地五部烦恼随不成就彼一部惑名之为缺。由此理故至苦类忍现在前时。虽合惑得不至生相得名为断。不名为缺。以现犹与惑得俱故。尔时犹成苦下惑故不名为缺。由此故知。不成名缺 非断名缺。三灭双因故灭显不成 或灭名离亦显不成 或言灭者。显现惑得不续名灭。亦显不成。故此文说至集法忍现在前时。衰现惑得令不能引得至生相。得名为断。或得俱故不名灭双因。至后法智方名灭双因。由此故知不成名灭 言双因者。一自部同类因。二他部遍行因 又解见道约自部.他部为二因。修道约自品.他品为二因。故婆沙六十二意解双因。若见道四谛自部为一因。他部遍行复为一因。若修道九地地地之中自品为一因。他品复为一因 又解见道自部他部为二因。修道自品为一因。他品他部为一因 古德皆言互为因故名双因者。不然。后三部惑非互为因。故诸断要具如是三缘立遍知名。阙则不尔。如异生位离欲染等。有灭双因无无漏断得。未缺有顶故虽亦得断。不名遍知。若圣位中至苦类忍现行以前。虽有已得无漏断得。即是次前苦法智时无漏断得。未缺有顶。未灭双因。至苦类智.集法忍位。虽亦缺有顶。犹未灭双因前虽已灭见苦所断自部同类因。未灭集见断他部遍行因。若望见集所断。尔时虽灭见苦所断他部遍行因。未灭自部同类因。故至后欲界三法智位。至后上界三类智位。诸所得断三缘具故。于一一位建立遍知 问若苦类忍现行以前。未名缺有顶。何故婆沙六十二云。苦类智忍灭。苦类智生时。名缺有顶(准彼论文。灭在现在。生在未来。是即苦类忍现在名缺有顶。俱舍云言非缺者。岂不相违)。若集法忍位不名灭双因。何故婆沙云。集法智忍灭。集法智生时。名灭双因(准彼论文。灭亦现在。生亦未来。是即集法忍现在名灭双因。俱舍言不灭者。岂不相违也) 解云灭谓灭入过去。生谓体现在前。非生.灭相。或已灭名灭。已生名生。如言大王今者从何处来。若不尔者便违俱舍 又解论意各别。俱舍据不成名缺不成名灭。婆沙据断名缺据断名灭。若作此解生谓生相。灭谓灭相 问已断之法亦能为因。如何乃言集法忍位。能灭他部苦下遍因 解云因有二种。一未断因。二已断因。今言断者据未断因

  具由四缘至皆全离故者。具由四缘。于修道中立三智果。谓于前三加越界故。言越界者。谓此界中烦恼等法皆全离故

  有立离俱系至方可建立者。叙杂心师等异说。离俱系者。一自部系。二他部系。故名俱系。离此二系名离俱系。谓自部虽断未立遍知。要离他部缘此自部境惑方可建立 又解见道约自部.他部为二系。修道约自品.他品为二系 又解见道约自部.他部为二系。修道约自品为一系。他品他部为一系。故言二系

  此离俱系至未立遍知故者。论主破。此离俱系与灭双因.及越界缘用无别故。理实而言。用亦有别 言无别者。以用从体故言无别。系体狭唯是随眠。因体宽界体宽。亦通余法。言因言界亦摄系故虽复能起名因。能持名界。能缚名系。三义有异。系无别体而不别说。伏难云。此灭双因与越界缘用亦无别。虽义有异。应不别立。而通此伏故作是言。虽诸越界位皆灭双因。而灭双因。时非皆越界。故灭双因外别立越界缘。如四静虑.及四无色灭下三地双因之时。以未越界未立遍知故 又解伏难云。於越界位若不灭双因。可双因外别立越界缘。於越界位皆灭双因。何须双因外别立越界缘 而通此伏故言虽诸越界位皆灭双因。而有灭双因时非皆越界。故灭双因外别立越界缘。于二界中灭下三地双因未立遍知故 又解虽诸越界位皆灭双因。应言双因外不立越界缘。而有灭双因时非皆越界。故双因外别立越界缘。上二界中灭下三地双因未立遍知故

  谁成就至无学唯成一者。此即第四明成就遍知

  论曰至便成就五者。释上二句。约见位说成。大分可知 问如先离欲入见道中。至苦类智.集法忍。何故不立遍知尔时三缘亦皆具故 解云此先离欲至苦类智.集法忍时。虽复已得见苦所断无漏断得。见集所断无漏断得。犹未成故不立遍知。故先离欲依根本地入见道者。不得欲界见道所断三种遍知。此文说成依未至定。若依根本入见道者不成…

《俱舍论记二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