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09卷25页码:P0057
后秦 鸠摩罗什译

  《大智度论》二十九 ▪第2页

  后秦龟兹国鸠摩罗什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三昧智。于其中间所有智慧。尽是声闻智慧略说厌世间。念涅槃离三界。断诸烦恼得最上法所谓涅槃是名声闻智慧。复次如般若波罗蜜义品中说。菩萨智慧相与声闻智慧是一智慧。但无方便无大誓庄严无大慈大悲。不求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但厌老病死。断诸爱系直趣涅槃为异。问曰。声闻如是。辟支佛智慧云何。答曰。声闻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但时节利根福德有差别。时名佛不在世亦无佛法。以少因缘出家得道。名辟支佛。利根名异法相是同。但智慧深入得辟支佛道。福德名有相。或一相二相。乃至三十一相。若先佛法中得圣法。法灭后成阿罗汉。名为辟支佛。身无有相。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行。如声闻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此义先已广说。问曰。如佛说有四种沙门果。四种圣人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五种佛子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三种菩提阿罗汉菩提辟支佛菩提佛菩提。果中圣中佛子中菩提中皆无菩萨。云何言菩萨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答曰。佛法有二种。一者声闻辟支佛法。二者摩诃衍法。声闻法小故。但赞声闻事不说菩萨事。摩诃衍广大故。说诸菩萨摩诃萨事。发心修行十地入位。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得佛道。此法中说菩萨次佛。应如供养佛。能如是观诸法相是为福田。能胜声闻辟支佛如是。摩诃衍经中。处处赞菩萨摩诃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如宝顶经中说。转轮圣王少一不满千子。虽有大力诸天世人所不贵重。有真转轮圣王种。处在胎中。初受七日便为诸天所贵重。所以者何。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转轮圣王种令世人得二世乐。是虽在胎必能绍胄圣王。是故恭敬。诸阿罗汉辟支佛。虽得根力觉意六神通诸禅智慧力于实际得证为众生福田。十方诸佛所不贵重。菩萨虽在诸结使烦恼欲缚三毒胎中。初发无上道意。未能有所作。而为诸佛所贵。以其渐渐当行六波罗蜜。得方便力入菩萨位。乃至得一切种智。度无量众生。不断佛种法种僧种。不断天上世间净乐因缘故。又如迦罗频伽鸟。在[谷-禾+卵]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余鸟。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虽未出无明[谷-禾+卵]。说法议论之音。胜于声闻辟支佛及诸外道。如明网经中说。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所说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是诸菩萨乃至得闻其名字得大利益。何况闻其所说。世尊。譬如人种树。不依于地而欲得其根茎枝叶成其果实。是难可得。诸菩萨行相亦如是。不住一切法。而现住生死。在诸佛世界。于中自恣乐说智慧法。谁有闻是大智慧。游戏自恣乐说法。而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尔时会中有普华菩萨。语舍利弗。佛说耆年于诸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耆年于诸法法性不得耶。何以不以大智慧自恣乐说法。舍利弗言。诸佛弟子如其境界则能有说。普华菩萨复问。法性有境界不。舍利弗言。无也。若法性无境界。云何耆年言如其境界则能有说。舍利弗言。随所得而说。普华又问。耆年。以无量相法性为证耶。舍利弗言尔。普华言。今云何言随所得而说。如所得法性无量。说亦应无量。法性无量非量相。舍利弗语普华言。法性非得相。普华言。若法性非得相。汝离法性得解脱不。舍利弗言。不也。何以故。法性不坏相故。普华言。汝所得圣智亦如法性耶。舍利弗言。我欲闻法非说时也。普华言。一切法定在法性中。有闻者说者不。舍利弗言。无也。普华言。汝何以言我欲闻法非说时。舍利弗言。佛说二人得福无量。一心说者。一心听者。普华言。汝入灭尽定中能听法不。舍利弗言。善男子。灭尽定中无听法也。普华言。汝信受一切法常灭相不。舍利弗言。信是事。普华言。法性常灭无听法也。何以故。诸法常灭相故。舍利弗言。汝能不起于定而说法不。普华言。无有法非定相者。舍利弗言。若尔者今一切凡夫皆是禅定。普华言尔。一切凡夫皆是禅定。舍利弗言。以何等禅定故。一切凡夫皆是。普华言。以不坏法性三昧故。一切凡夫皆是禅定。舍利弗言。若尔者凡夫圣人无有差别。普华言。我亦不欲令凡夫圣人有差别。何以故。诸圣人无有灭法。凡夫人亦无生法。是二皆不出法性等相。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答言。耆年得道时所知见者是。又问。生圣法耶。不也。灭凡夫法耶。不也。得圣法耶。不也。见知凡夫人法耶。不也。耆年以何知见故得圣道。舍利弗言。凡夫人如。比丘得解脱如。比丘入无余涅槃如。是如一如如无别。普华言。舍利弗。是名法性相如不坏如用是如。当知一切法皆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聚无物不烧。是诸上人所说亦如是。一切法皆入法性。又如毗摩罗诘经中说。舍利弗等诸声闻皆自说言。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各各自说。昔为毗摩罗诘所呵。如是等处处经中说菩萨智慧胜于声闻辟支佛。问曰。何因缘故。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答曰。如一本生经中说。菩萨智慧于无量阿僧祇劫已来合集众智。于无量劫中无苦不行无难不为。为求法故。赴火投岩受剥皮苦。出骨为笔以血为墨以皮为纸书受经法。如是等为法故受无量苦。以智慧故世世供养其师视之如佛。一切所有经书悉皆诵读解说。于无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筹量。寻求诸法好丑深浅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无等。思惟分别问难。为智慧故供养诸佛及菩萨声闻。听法问难信受正忆念如法行。如是智慧因缘具足故。云何不胜阿罗汉辟支佛

  复次菩萨智慧五波罗蜜佐助庄严。有方便力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故。不为邪见所妨。住十地中故。智慧势力深大。大故胜于声闻辟支佛。以大因故小者自坏。阿罗汉辟支佛无是事。以是故言欲胜声闻辟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陀罗尼如赞菩萨品中说。门者得陀罗尼方便诸法是。如三三昧名解脱门。何者是方便。若人欲得所闻皆持。应当一心忆念令念增长。先当作意于相似事系心令知所不见事。如周利槃陀迦。系心拭革屣物中。令忆禅定除心垢法。如是名初学闻持陀怜尼。三闻能得心根转利。再闻能得成者。一闻能得得而不忘。是为闻持陀怜尼初方便。或时菩萨入禅定中。得不忘解脱。不忘解脱力故。一切语言说法。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是为第二方便。或时神咒力故。得闻持陀怜尼。或时先世行业因缘受生。所闻皆持不忘。如是等名闻持陀罗尼门。复次菩萨闻一切音声语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是已灭之语作是念言。是人骂我而生嗔恚。称赞亦如是。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嗔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又如鼓声无有作者。若无作者是无住处。毕竟空故但诳愚夫之耳。是名入音声陀罗尼。复次有陀罗尼。以是四十二字。摄一切语言名字。何者是四十二字。阿罗波遮那等阿提秦言初阿耨波柰秦言不生行陀罗尼菩萨闻是阿字即时入一切法初不生。如是等字字随所闻。皆入一切诸法实相中。是名字入门陀罗尼。如摩诃衍品中说诸字门。复次菩萨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如是名为陀罗尼门。诸三昧门者。三昧有二种。声闻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声闻法中三昧者。所谓三三昧。复次三三昧。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复有三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复有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诸三昧。复次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十地中定名为三昧。有人言欲界地亦有三昧。何以故。欲界中有二十二道品故。知有三昧。若无三昧不应得是深妙功德。复次千问中亦有是问。四圣种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系。答曰。一切当分别四圣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亦如是。以是义故。当知欲界有三昧。若散乱心云何得此上妙法。以是故是三昧在十一地中。如是等诸三昧。阿毗昙中广分别。摩诃衍三昧者。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伸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如有三昧名无量净。菩萨得是三昧者。能示现一切清净身。有三昧名威相。菩萨得是三昧。能夺日月威德。有三昧名焰山。菩萨得是三昧。夺诸释梵威德。有三昧名出尘。菩萨得是三昧灭一切大众三毒。有三昧名无碍光。菩萨得是三昧。能照一切佛国。有三昧名不忘一切法。菩萨得是三昧。一切诸佛所说法皆能忆持。复为他人讲说佛语。有三昧名声如雷音。菩萨得是三昧。能以梵声满十方佛国。有三昧名能娱乐一切众生。菩萨得是三昧能令一切深心欢喜。有三昧名喜见无厌。菩萨得是三昧。一切众生见闻喜乐无有厌足。有三昧名功德报不可思议一缘中乐。菩萨得是三昧。成就一切神通。有三昧名知一切音声语言。菩萨得是三昧。能说一切音声语言。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于一切字中说一字。有三昧名集一切福富乐果报。若菩萨得是三昧。常默然入禅定。而能令一切众生闻佛法众闻声闻辟支佛六波罗蜜之声。而是菩萨实无一言。有三昧名出高一切陀罗尼王。菩萨得是三昧。得入无量无边诸陀罗尼。有三昧名一切乐说。菩萨得是三昧。乐说一切字一切音声语言譬喻因缘。如是等无量力势三昧。问曰。是三昧即是三昧门不。答曰。三昧即是三昧门。问曰。若尔者何以不但说三昧。而复说三昧门。答曰。佛诸三昧无量无数。如虚空无边。菩萨云何尽得。菩萨闻是心则退没。以是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中摄无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尽摄。复次展转为门。如持戒清净。一心精进初夜后夜勤修思惟离五欲乐。系心一处行是方便得是三昧。是名三昧门。复次欲界系三昧是未到地三昧门。未到地三昧是初禅门。初禅及二禅边地三昧是二禅三昧门。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三昧亦如是。暖法定是顶法三昧门。顶法是忍法三昧门。忍法…

《大智度论二十九》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