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义疏》

「经疏部」经文1721卷34页码:P0451
隋 吉藏撰

  《法华义疏》十二 ▪第3页

  第十二 / 胡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文为四。初持名。二遇难。三免难。四结神力也

  问。上前遇难后称名。今何故前持名后遇难

  答。火事为急。若身居火内方复称名则已受其弊。是故前辨持名后明遇难也。应验记非一。会稽高士谢敦字庆绪吴郡长影玄陆璒等并撰观音验记。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宣验义记太原王琰撰冥详记皆出火事。昔有西域人。竺长舒居住茅屋忽值邻人失火。又正在风下。便诵念观音四邻荡尽其舍犹存。尔时有诸年少不信此事。仍于风下数夜以炬火掷其屋上。三掷三灭

  问。称名云何免火

  答。以菩萨力令火自然灭。或回转风势令火不烧。或接此人置火外。或注雨令灭。或火自然不烧。如耆婆入火。或以异物遮火。或令得禅定空三昧门随根所宜也

  问。何故云入火火不能烧也

  答。若未入火而称名得脱者或谓不必是观音力。今入火不烧必知是菩萨力

  问。小火亦能烧人。何故言大火

  答。或谓火少故不能烧。或谓禁咒力故令小火不烧。今入大火不烧则知是菩萨力。次水难文三意二。文三者一遇难。二称名。三则得浅处。前二明世音以辨感。后一释观以明应。大水方能为害。小则不能故火急在前水缓为次

  问。火难何以前持名后遇难。水难何以前遇难后持名

  答。触火则害人故前须持名。水则不尔。二者自有人前持名而后遇难。自有人前遇难后称名所以两存也。若有百千下第三明风难。所以知是风难者一依三灾次第故明火水风。二由风故飘堕鬼国故火以能烧为难。水以能溺为难。风以能飘为难。就文为二。初明世音以辨感。二释观以明应。初又二。一遇难。二称名。遇难为二。初明遇难缘。次正遇难也。若有无量者遇难人不一也。为求七宝下明遇难缘也。七宝不同。涅槃经以金象马神珠玉女主藏臣主兵臣为七宝。此是轮王之七宝。不通余人也。又恒水经明世有七宝。谓金银珊瑚白珠车渠明月摩尼。佛法亦有七宝。谓四果菩萨辟支及佛。智度论第十六卷云。金银琉璃车渠码瑙珊瑚真珠为七。此经所列第七是琥珀。真珠非七宝数故言等也。又宝塔品云。金银琉璃车渠码瑙真珠玫瑰又经云。正宝有七。杂宝有百二十种也。假使黑风下第二正明遇难。依华严经有十种风。依仁王经有五种色风。青风。赤风等。成论明风无色。论又云。风中或多触无香。或有香触必无色味。即彼品又云。有旧师云。风黑色。是事不然。此风与黑色为因非黑色也。今言黑风者一解云。此风起时前有黑云故云黑风。又云。此风欲起时海上有黑气仍以为名。又云。吹海岸黑沙故名黑风。吹其船舫者书云。自开已西称船开已东谓之舫。飘堕罗刹鬼国者由风力故令堕鬼国。非鬼难也。其中若有下第二称名。如人共船忧喜义同。应俱称名。而言一人者显心同义也。又一人称名众人免难。显菩萨力大也。是诸人等下第二释观明应义也。以是因缘下第二释无情难竟故总结之以詶其问也。若复有人下第二明有情难。此望前即是地大难。所以三灾无地灾而有地难者地以秉御成难不御非难灾任运起不须人御故无地灾。又四禅无有内灾患故外无地灾。今有人御故有地难。望后即是有情难也。合四难为三。如上释之。初二辨命难。以命最重故在前。火水风并皆害命。接此文生故前明命难。命难之中前人后鬼者人难显现。鬼难幽隐故从显至隐。又接火水风次明于地故前人后鬼也。设复有人下第二明身难。即系闭于身故名身难。三世往论皆悉有罪。而言无罪者就现前不作故言无耳。经云。大横有九。亦就现在不作故言横耳。若无罪而受苦者是无因有果。是事不然。若三千下第三辨财难。既云赍持重宝故知是财难。亦前释世音辨感。次释观辨应。初文又二。一遇难。二称名。其中一人下第二称名为二。初劝导。二受劝导。劝导为四。一诫。二劝。三释诫。四释劝。汝等下第二劝。是菩萨下第三释诫。汝等下第四释劝。众商人闻下第二受劝称名。称其名故下第二释观明应义。无尽意下大段第二前释名竟今叹名德。若有众生下第二释观世意。内心常念观察其意得离三毒故是释观世意。二者上拔苦果今拔苦因。三者上拔身难今拔心难。四者上拔肉身难今拔法身难。五者上拔世间难今拔出世间难。六者上拔报障业障今拔烦恼障。七者上拔一世难今拔三世难。八者上拔人中难今拔三界难。九者上为浅行人今为深行人。十者上暂拔难今永拔难。就文亦二。初释观世意名。无尽意下第二称叹名劝物常念。就救三毒即为三别。一一中前释世意明感。便得离欲释观辨应

  问。念观音云何得离三毒

  答。以常念故三毒不起。及常念观音实相法身即生如实观故三毒灭也。又此即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遍治一切障故。又常念故观音现身为其说法令三毒不起。又常念故观音能转前境。如净居天变覆诸采女以为不净。若有女人下第三释观世身名。礼拜供养即是身业。观察身业名观世身。又上拔其有难。有难有二。七难是身难。三毒为心难。今拔无难。拔无难亦二。一无男。二无女。三者上来是大悲拔苦。今是大悲与乐。四者上来与众生行果。今能满众生愿果。行有二行。愿亦有二愿

  问。释三名有何次第

  答。七难苦重故在初。三毒恼心为次。无男无女奢缓故居后

  问。七难何故称名。三毒常念。无男无女供养礼拜

  答。七难时短急不暇礼拜供养。亦不暇[佥*殳]心静摄但得称名。三毒时长难断必须治道故常念。无男无女异上二种故礼拜供养。又观音名具行愿故初令称名。余二名有行无愿故居后。二名之中意为本。身为末。复有次第也。就文亦二。一释名。二叹名

  问。无男无女云何得生

  答。观音菩萨托生为子故下现童男女身。又母子之业虽由宿缘而不决定。今修福力故令好人托生

  问。何故男称福德智慧。女称端正有相

  答。男有百行智为其端。女有七德容居其首也。此文前明世身辨感。便生下释观辨应也。是故众生下第二大段释三名竟结劝受持也。若有受持下第三大段次辨格量。又开为四。第一举持多名问无尽意。第二奉詶。第三正格量。第四结叹持名。所以有格量来者时众疑云。但受持观音名有此功德。受持余名亦有斯利。故格量优劣也。又受持观音与六十二亿等则持多名为难。持一名为易欲释成上劝持故格量也。初问三意。一辨持多名。复尽形下第二明时久。供养下明供养广。次无尽意答如文。佛言下第三正格量。又开二别。前明观音三事。一持名少。二时短。三供养狭。是二人福下第二正格量

  问。格量有七。一凡不及圣。如大品云。教一人得初果胜教阎浮提人行十善。二少不及大。如二乘不及菩萨。三浅不及深。如浅行不及高行。四因不及果。如菩萨不及佛。五有所得不及无所得。如世间六度不及出世间六度。六末不及本。如五度虽是无所得终不及波若。波若是本故。七无缘不及有缘。如佛化须拔不及阿难。今是何格量

  答。有人言。六十二亿是因位。观音是古佛。即是因不及果也。难曰。一切因不及果。岂六十二亿与果等耶。有人言。六十二亿是浅行。观音是深行。难曰。经不言六十二亿是浅行观音是深行。又浅行不及深行。云何六十二亿与观音等耶。有人言。观音是教主。六十二亿是听众。难曰。必以听众故不及者非但六十二亿不及。一切听众亦不及也。今所明六十二亿与观音位行是齐。而不及者众经有二种门。一平等门。二不平等门。平等门者如妙音得普现色身三昧八万四千菩萨亦得是门。则妙音与诸菩萨平等门。供养持名平等无异。二者不平等门六十二亿实与观音等。今欲令人尊重观音故于等作不等说之也。例如称扬诸佛经说。礼宝光明佛止灭二十一劫生死之罪。礼[牛*句]留孙佛却无量劫罪。此示不平等门故令众生生高下心。若实是平等而作平等说者则不得偏于观音起尊重心。法华论云。受持观音名及受持六十二亿恒沙诸佛名。论云。佛者皆是等觉地菩萨。既称等觉。即是等觉佛也。论云。彼福德平等有二义。一者信力。二毕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观音自在无异毕竟信故。二谓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如是毕竟得故。次言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法界名为法性。彼法性入初地。菩萨能证入。一切诸佛菩萨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谓真如法身。是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佛名受持观音名功德无异。此论大意就平等不二门辨无差别。初是信不二。后是悟不二也。然与前释亦不相违。无尽意受持下第四结叹。无尽意白佛下第二释普门明观音德。又上虽叹观音能拔苦与乐未知以何济拔。故今释言。一一难或用身业神通拔。或口业说法拔。或意业密拔。亦前问次答。问亦有三。一标能问人。白佛言下第二正问。观世音菩萨下第三明所问人。亦有三别。云何游此下问身业。次问口业。方便之力问意业。佛告下第二答。答中亦有三。一正答问辨三轮德。二劝供养。三总结称叹。初正詶三问故明三轮德。既有胜德即是福田故须供养。明三轮德即是施主。次辨供养显于福田。福田施主既彰故总结称叹。初文又二。第一别明三十三身十九说法。第二总结一切身教及方便也。初文又三。一现圣方便。二示凡方便。三示非凡非圣方便。初门明三乘圣。即为三别。一一中皆答三问。应以之言答意业问。即现佛身答身业问。而为说法答口业问。上从显至隐故云身口意。今从本至末故意身口。前意业知机。次现身后说法

  问。此经会三归一。何故更示三乘

  答。虽明会三归一而不失开一为三。从经初以来明于正说。谓摄用归体。故会三归一。今辨流通从体起用。故于一说三

  问。妙音品有菩萨身。今何故无耶

  答。彼不明三乘义故有菩萨身。今欲辨三乘之义菩萨身摄入佛乘故不说也

  问。观音为是佛现佛身为非佛耶

  答。经出不同。观音三昧经云。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又云。我与观音俱时成正觉。又观音授记经云。观音于金光游戏佛所初发道心。彼国王名威德王。威德王入禅定二童子忽左右两面生。王起定问其名字。二童子说偈答。初就第一义门答无名。次就世谛门答有名。弥…

《法华义疏十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