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经疏部」经文1763卷37页码:P0377
梁 宝亮等集

  《大般涅槃经集解》十六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细。皆生人净心也

  时有诸人咸皆欲买(至)此是雪山甘好妙药

  明骏曰。彼卖药人。知药是杂。而欺此买物。意欲令人皆作真想也。教化之主。知此众中。外细乱真。而意欲令人得表裹皆细之福田。故悉赞叹也

  时买药者以肉眼故(至)我今已得雪山甘药

  案。僧亮曰。不知其内。但观其外。通生净想。得无量福也

  迦弃若声闻僧中有真实僧(至)有天眼者乃能分别

  案。僧亮曰。若不能分别。但等心供养也

  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至)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案。僧亮曰。若必知内粗者。不应以外细而供养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至)譬如金刚珍宝异物

  案。智秀曰。领所解也

  如佛所说是诸比丘(至)应当证知非四种人

  案。僧亮曰。第八段会宗也。明人能知法。人即是法。不违昔说也。僧宗曰。二教似反。所以须会。昔说四依。谓依法不依人。乃至依智不依识。是则不使依人。有多过也。自有人是而法非。人非而法是。自有人法俱是。人法俱非者也。而浅识之徒。不能分别。或谓人非。遂失正法。或见人是。乃受耶教。则有失法之过也。是故观令依法也。虽复置人。以取法故。宜简择了不了也。了义者奉行。不了义者勿用也。虽知了义。应废辞华。以存义实。虽复遗文以入理。要宜虚怀以为胜。若不虚怀。则成识者。当依智人之矜抱。勿依凡夫之识着也。此是昔日四依也。若利根人者。不假闻四。但闻一二。已可知矣。若依人。则多过也。今日所以说依人者。昔佛在。世经教。未为人根多利。自能依法。以得于人。涅槃之后。经教穿凿。文理难寻。正当凭信弘通。以取真实也。昔言依法。必是正法。即是法所教人。今言依人。必是体法之人。即是依人所行法也。昔言法。今言人者。盖互举其一耳。下有三章。第一就经释会。第二就律释会。第三结四依名也。宝亮曰。人是总名。法是差品。故使依法。以取人也。及捉法以取人。故是依法耳。今日四人。与佛不异。故但使依人也。虽有四名。但为成初一依耳。何者。言依法不依人。而五阴是成人之法也。义是法下。所以若此语有义。与理相应者。此则可依。若但有语而无义。不可依也。如言阴有神我。但有语也。若言生灭无常。则有义也。了义经者。以三法印。为了义。异此非了义也。依智不依识者。智性取法分明。缘中忘相。所以可依。识本取着。不会法相。不可依也。故知后三为成前一也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至)是故如来常住不变

  案。僧亮曰。证法即是人也。先就极处说也。常住不变者。以常为证也。僧宗曰。释往日所言。依法之旨也。昔令依法。意在常果。法不异人。即曰依人也。今所言人。体常法者。若依此人。即依常法。常果即法性也

  若复有言如来无常(至)是法性者不应依止

  案。僧亮曰。人不见法。人即非法。依此法者。即依人也。僧宗曰。简去耶人。执教乖理者。不可依也

  如上所说四人出世(至)如来密语及能说故

  案。僧亮曰。此人解佛所说。解即是法。故可依也。知如来常。若言无常。无是处者。解既同佛。亦即是佛也

  若有人能了知如来(至)何况不依是四种人

  案。僧亮曰。以下况上。证四依人也

  依法者即是法性(至)善男子是名定义

  案。僧亮曰。异则是倒。倒即是灭。不可依也

  依义不依语者(至)是名依义不依语也

  案。僧亮曰。法由义实。次法辩义也。觉了者慧也。所了此实。故以慧表义也。不羸劣者。义深照浅慧。名羸劣。不名觉了也。满足者。照极无遗。境智俱圆也。常住不变。智圆累尽。不复变也。即法常者。常即法也。即名僧常者。得常故。和合常尔也。僧宗曰。释果地功德。智慧圆备也

  何等语言所不应依(至)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案。僧亮曰。具释如下文也。若为法则通。不为法则塞也

  依智不依识者(至)及其经书亦不应依

  案。僧亮曰。义由智显。故次义说智也。如实而知名智。智即如来。不如实知。即是识着。着是识业。不可依也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至)入法性者是名了义

  案。僧亮曰。由经生智故。次智辨经也

  声闻乘法则不应依(至)如是四依应当证知

  案。智秀曰。双释可依不可依义也

  复次依义者义名质直(至)不可系缚而亦可见

  案。僧亮曰。此下第二说会四依也。名义相当。名质直也。亦就佛地说耳。名曰光明者。相当名义互相显发也。不羸劣者。互彰则名义俱尽也。不劣名为智慧者慧是般若。上总三事。今别之也。常住者。法身也。而亦可见者。结尽则证也

  若有说言不可见者(至)是故依法不依于人

  案。僧亮曰。结此人不可依也

  若复有人以微妙语(至)是故依义不依于语

  案。僧亮曰。此二依作佛地明故合说

  依智者众僧是常无为不变(至)是故依智不依于识

  案。僧亮曰。依无漏智。说声闻僧。得无漏智相续常也。无漏断结。终不更起。谓无为不变也。得无作戒。终不作恶。谓不畜八种不净物也。不依识者。断结还起。不可依也

  若有说言识作识受(至)是故此识不可依止

  案。僧亮曰。引人说为证也。作是无碍道。受是解脱道也。无和合僧者。声闻相续常。是和合常也。无碍解脱。非是识者。无和合常也。和合名无所有者。有漏和合。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无不可说。是故识不可依也

  依了义者了义者名为知足(至)不了义经不应依止

  案。僧亮曰。此说依法。以经为法。法有了义不了义也。住是中者。解经所说。住其中矣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来怜愍(至)如是四法所应依止

  案。僧亮曰。为护法故。具此三缘。为继身命。行于法故。不贪聚为轻也

  若有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不违是四亦应依止

  案。智秀曰。不但四依人说故。可依三藏。与此相应。亦可依止也

  若有说言有时非时(至)如是三分亦不应依

  案。智秀曰。举非以显是也。非但人说不可。而依三藏。有此说者。亦不应依也

  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至)是故我今说是四依

  案。智秀曰。结会今昔说四依者。皆为示导肉眼者也

  法者即是法性(至)了达一切大乘经典

  案。智秀曰。第三翻。总举今日之旨。结定真教。以释会本意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般涅槃经集解》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57】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