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三 ▪第3页
宋求那跋多罗奉 诏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入楞伽云。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大慧。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着我人众生寿者。此云长养。即十六知见之一也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如来说法有实有权。言若说彼性等法。是化佛所说权法也。若说自觉圣智三昧乐境。是诸佛所说实法也。言悉由愚夫希望见生者。是实机未熟。但说权法耳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熟焰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熟焰波浪。譬如有人咒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已上五喻词异义同。皆喻外道无始妄习。不知诸法唯心。起一异等见。说喻之意。要令离见显性故。总结劝云。是故欲得自觉圣智。当离生住灭一异等恶见妄想。咒术机发者。西土外道咒令毗舍阇鬼入木人中走动如人。实非众生故。云非众生数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 垂发熟时焰
如是观三有 究竟得解脱
譬如渴鹿想 动转迷乱心
鹿想谓为水 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 动转见境界
愚夫妄想生 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 计着摄受性
如逆楔出楔 舍离贪摄受
如幻咒机发 浮云梦电光
观是得解脱 永断三相续
于彼无有作 犹如焰虚空
如是知诸法 则为无所知
言教唯假名 彼亦无有相
于彼起妄想 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 梦揵闼婆城
火轮熟时焰 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异 俱不俱亦然
无始过相续 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众色 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 如画熟时焰
种种众色现 如梦无所有
偈中幻梦水树影等。乃通颂上文。但譬喻有重复。文相交互。重复者三。如翳目垂发及梦喻。凡四出。热焰幻喻凡三出。阳焰画喻凡再出。单颂上文者有四。如揵城等。缺颂者二。如声及水泡。别出者有六。如楔如浮云如电如水如净眼如摩尼。皆长行所无。此且大略分之。随文释者。初梦等四喻。无非显幻。故以幻事冠之于首。然皆行本明凡外起见。今以为幻观三有者。以其不达幻理。所以起见故复明幻。三相续者。据后文即三毒是也。言无所知者。未知诸法如幻。是有强觉之知。已知如幻则无所知矣。言教唯假名者。谓有无等四句言教。本唯假名无有实相。以其不了故起妄想。想行等阴即实法也。又云如画垂发幻等。凡叠七喻以明本无所有而现有众生。皆颂上文。余皆可见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此段通示说法轨仪。盖如来说法常依二谛故也。如云离句绝非。则真谛不可说也。又云离四句已无妨四说。则俗谛可说也。即涅槃经中。四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是也。言善分别结集者。上明一异等四句皆外道邪见。即是结集。由是流转生死之苦。能善分别即妄显真。非妄外别有。故云真谛缘起。若能慕灭修道。即得一切解脱。解脱即不思议俗谛。此之二谛。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者也。如来证此二谛。即以自行而用化他。故云以是为首。非性等非外道所计胜性。非自在天等邪无因缘为人说法也。既又告云。为净烦恼尔焰障故。烦恼即惑障。尔焰即智障。净此二障次第可入百八句无相法中。至于分别诸乘及诸地相。无不皆善。如来如是善导。犹如商主之导众商人也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上明离惑智二障。能入如来所证法门。然非首楞严定。莫能造诣故。又明四种禅定。盖非浅无以明深故。兼三种言之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琐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愚夫禅。言二乘外道修者。以其所观人无我性。不能了自心量所现自相共相性空。并以愚夫目之。骨琐者。即小乘所观自他身骨琐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对治计着此观为首。言相不异观者。谓定中见相与观不异。此观成之相也。虽次第增进至无想定。然不离相。是名愚夫禅也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观察义禅。是偏教菩萨所修者。谓人我等叠前所离也。外道自他等者。入楞伽云。亦离外道自他俱性。于法无我诸地相义。一一随顺观察也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攀缘如禅。是顿教菩萨所修者。入楞伽谓缘真如禅。缘即观也。真如即理。谓观理将除妄想。妄想者乃人法二执。二无我者。空二执之观也。若但分别。心存取舍是为妄想。若了二执当体即空。无所待对。是为如实处不生妄想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如来禅者。即首楞严定。修此禅定登妙觉地。究竟自觉圣智。三种乐住者。佛以首楞严定。为能住之法。常寂光土为所住之处。常寂光即三德涅槃也。三种乐住其在兹乎。不思议事者。是无作妙用。谓全体起用成就众生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愚夫所行禅 观察相义禅
攀缘如实禅 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 钵头摩深险
如虚空火尽 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 外道道通禅
亦复堕声闻 及缘觉境界
舍离彼一切 是则无所有
一切刹诸佛 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 随顺入如相
譬如日月等。出诸禅相以示得失。谓于定中或见如日月形。或见钵头摩。此云红莲华。或见海有深险之状。或如虚空或如火尽尽或作烬。凡修观者见此种种相现不应取着。着则堕于外道邪禅。及落二乘境界。当善观察悉须舍离。不见有一法可得。则无所有可入。如来禅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涅槃有三。谓外道妄计涅槃。二乘取证涅槃。如来究竟涅槃。此三涅槃名虽同而实大异。苟不以法而正其名。则如来藏与凡小混。不可不辩故此致问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一切自性习气者。入楞伽云。一切识自性习气也。即一切众生心识性执熏习气分。藏意意识者。即藏识与事识。此言自心也。皆言习者。由无始爱见妄想熏习故也。转变者。谓转藏识事识。为自觉圣智境界。名为涅槃。然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何转变之有。所谓名转而体不转也。诸佛及我者。佛谓此究竟涅槃。我及诸佛同证。证无别证但了生死即是涅槃。涅槃之性亦不可得。是为空事境界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 离情故非常。显性故非断
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涅槃言不坏不死者。是对有坏有死而言也。良以涅槃是不生不灭之理。若凡夫是有坏死。小乘入于真空涅槃。灰身无身灭智无智。亦可谓不坏不死。虽离分段之生。复受变易之生。是有相续之相。虽离于有复着于空。是犹有为。今如来涅槃离此诸相。是为大乘行者之所归趣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此一节是总结上义。言非一者是非空非种种者。是非假。非空非假正显中道大涅槃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二乘于阴界入自共相中。用苦空无常无我之观。厌离生死心切故。于六尘境界。不乐习亲近。言不颠倒见者。断见惑也。妄想不生者。断思惑也。既灭苦集而证真空。故曰于彼作涅槃觉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着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二种性相起各有由。如经所说。若了言说性空诸法唯心。何计着之有哉。事即诸法也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二种神力建立者。入楞伽云。诸佛有二种加持。持诸菩萨令顶礼佛足请问众义。三昧即正受。此华梵兼举。亦翻正心行处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 住佛神力者。由佛神力能令见佛。复由菩萨三昧善根。乃能感应一致。故曰入大乘照明三昧。即光明定也。由是定故见佛闻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