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义疏注经》七 ▪第4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境界微妙。心言叵测。凡夫着事。偏小滞空。俱所知心。莫及斯境。故圆觉经云。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二举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琴等众生也。妙音藏性也。妙指实智也。发起用也 三合显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汝与众生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音。按指约喻指法。即无生智。合无相理。大用现前。即前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乃至于中一为无量等。汝暂举心等合前无妙指也。即前云。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等。言海印者。大集经云。阎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印文。喻佛如来法身性海普现一切妙用之光也 四结斥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无上觉道如宝所。小乘涅槃如化城。但恋权乘。不求究竟。得少为足。故发尘劳 二释别疑二。一释满慈疑妄因二。一伸疑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显体不二也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指己犹迷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明佛障尽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障尽者必知妄始。故此问也。由满慈最初致疑。既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如来遂举性觉妙明验其迷解。满慈既迷性明为所明。佛遂斥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等。由是展转相续流浪。皆由虚妄之所生起。虽知能所妄立。又疑妄从何生。故此伸问妄所因也 二答释二。一总告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虽知诸法皆妄。犹惑妄有所因。故云余惑未尽。现前诸事现见之事也 二别释二。一明妄本无因三。一举事问答二。一举事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演若达多此云祠授。本头与镜俱喻性觉。照面喻强觉忽生所相妄立。爱喻坚执不舍认相为真。既喜有相。反恶无相。故嗔己头不见面目。真无形相。不顺妄情。便生惊怖。执相迷性轮回不息。故云狂走。魑魅山泽之怪也 二问答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心狂而走。无别所以。故无他故。强生分别。故称为妄。岂别有因 二约法正明三。一就名责因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 唯一真心本无妄法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直明妄无因也。妄必无因。有因不妄。妄之一字甚好思量。若了此名。自无法起。复疑有因。岂非迷倒。如初一人忽然妄说。递递相承从妄说妄。及推其本。递递皆虚。乃至初人及与后人。二俱是妄。何者为因。故历尘劫递相诳妄莫之能悟 二引悟释相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此文释有二重。初约佛自悟释。发明犹开悟也。佛虽开悟诸妄圆灭。尚不能返觉至妄本。以妄无因而可觉故。故云犹不能返如是迷因也。复将如是迷因一句连下句牒。应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意云。若约妄法展转生起而说因者。此即因妄说因。非谓妄有初因。故云因迷自有。既识迷之无因。则知妄无依处。说何为生而复有灭。此释约佛自悟。无妄因之可返也。次约佛为他说不能返迷成悟也。发明犹宣辨也。虽佛广为满慈宣辨。尚自不能返迷令悟。故云犹不能返。如是下释意如前。良由此理难明。人多惑甚。如为病眼说无空华。孰能领悟。为妄执者说无诸妄。谁肯信从。忽若了悟自知无因。将何为妄而有生灭耶 三贴喻况显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梦寤之人记梦中事。说虽可尔。取必不可。以所梦境毕竟无故。得菩提者。返观因时灭诸妄惑。说虽可尔。毕竟无体可断灭故。将何为妄而推其因。起信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又云。以四相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三提喻合显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狂故怖头。因缘何有。头无得失。狂自复行。惑性妄有灭生。真性何曾出没。汝观如狂之妄。今指何处为因 二显真元无得二。一正明二。一劝息妄缘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烦恼为缘。能润业故。杀等为因。正是业故。分别是识。能生烦恼。三种相续是所分别。分别此三故云三缘。三即缘也。或杀盗淫三之助缘。故三之缘也。分别既亡。业因不作。于三界中狂心自歇。故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又云。以远离微细念故。名究竟觉。念即分别也。由是一念不生即名为佛。即斯义也 二显自真体
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分别不生前后际断。故名为歇。菩提云觉。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云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既云不从人得。即显不由他缘本自觉耳。劬劳修证本息分别只为显觉。今分别既亡觉性自显。故云何藉。然非谓全不修行兀然空坐。苟妄想宛然自谓即是者。误之甚矣。言肯綮者。骨边细肉也。庄子云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若执惑有实体。不能达妄即空四相平等一切唯觉。便谓从粗至细断尽无明方至妙觉者。何异解牛不能游刃于大窾。不能亡见于全牛。但解皮肉以至着骨。岂曰妙得牛理哉 二喻显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 五阴盖覆也
系如意珠 圆明觉性也
不自觉知 无明不了也
穷露他方。乞食驰走 五道流浪轮回不息
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虽流生死觉性常然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佛为开示
所愿从心致大饶富 大用现前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始觉合时。本不曾动。今无始静也。法华中亦有此喻。彼约结缘。此约本有。意不同耳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首楞严义疏注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4】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