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楞严义疏注经》

「经疏部」经文1799卷39页码: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严义疏注经》八

  

卷第四(之二)

  长水沙门子[王*(虍-七+(一/八/八/目))]集

  二释庆喜难缘起二。一伸疑四。一叙所闻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如文 二正生难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由无三缘方尽三因。因缘俱灭。菩提始显。故云皎然明白。小乘开悟皆由因缘。故引昔悟以并今说成此难也 三引他例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揵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老梵志者。并是年长。从外道来。闻佛因缘。翻邪入正。得成无学也 四结同邪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因缘自然依假建立。菩提真性众相都亡。恐相滥失。故此再疑。以洗物情 二答释二。一正破疑情二。一推破三。一标质所疑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若狂性因缘得除。不狂自然而出。所计不出斯意。故云理穷于是 二就疑互五破二。一双破因缘自然二。一以因缘破自然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初二句牒。本自下二句定。自本也。然是也。头本如是。无有如是之头不是于本。故云无然非自。何因下破。可知 二以自然破因缘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初二句牒。次二句破。若自然头由因缘故得成狂走。亦应自然不失由因缘故而失其头。本头下四句结也。今既本头无失。狂自妄出。狂之与头了不相触。何曾变改。而假因缘 二单破转计自然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若汝执言。既非因缘即属自然狂亦自然不狂亦自然者。初破狂自然。初一句牒。次一句定。未狂下二句破。如文。不狂下破不狂自然。初句牒。头本下破。此显一真之体尚无真妄之异岂立因缘自然。斯则亦显妄无因也 三结归悟旨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无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本真不动。妄自强生。说谁因缘及自然性。若知因缘自然俱是戏论。分别自亡真觉自显。斯则正是我说三缘断故即菩提也 二结示三。一俱尽灭生显无功用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若有执言真心可得分别可亡。斯则菩提心生生灭心灭。但是生灭。无菩提生无生灭灭。方无功用。如圆觉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此显地上证无生理得无功用也 二纵立自然寄显生灭二。一纵立正显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设若我教。有自然者。岂存生灭名为自然。今汝所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何名自然。夫自然者必无生灭。故云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二举况重明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举浅况深也。世间人说生灭和合名和合性。非和合者则无生灭方名自然。岂况我教。有生灭者却名自然。古人于此不言纵立。认真自然。斯则不唯增戏论心。反令圆文成外道教。焉敢闻命 三双非二离正示忘情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本然自然也。和合因缘也。二皆不立。故云俱离。此离亦离。故云俱非。此文语略。具足应云离合离然之离亦复俱非也。药病齐遣。空病亦空。圆觉亦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斯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无戏论耳 二广斥执见五。一斥成戏论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秖益戏论 若执因缘自然取佛果者。虽经劫数勤苦修习。终莫能及。故云尚在遥远。忆持妙理。分别不亡系念相续。但滋生死。不能无心忘照反闻闻性。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故圆觉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故云秖益戏论 二引事验知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佛果菩提。若以因缘自然而可取者。汝于此义甚得明了。何不免难而速证耶。何假我咒方解脱耶。应知理观兼修定慧双运。岂但辨义说文而已哉。问阿难尚在初果。登伽何以却证第三。答一约权实。阿难示迹。现多闻无功。故在初果。登伽实人。显咒力功大。速证第三。二约根行。阿难圆顿根发。前文悟解。或入信住。登伽小机。虽得第三。望圆信住霄壤有异 三结劝真修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多闻无功。岂如定力。首楞严王名无漏业。得此定者。一切诸法皆如幻事。岂复能生憎爱二苦 四举他为证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消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过去为婆罗门女。名为本性。今从昔号名性比丘尼。耶输陀罗云华色。出缠登伽也。授记耶输也 五责随尘境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彼尚女人。一修无漏便获圣果。如何汝今厌离小乘志求大道。而以世间因缘自然戏论名相而自缠绕。随逐根尘为境所碍不能超越。故云尚留观听上来破执破疑显如来藏。约信解真正为真修之本。答最初方便竟。次下约依解修行成就止观。为入理之方便。既能信解如来藏体周遍十方本性清净绝名离相。我等云何修诸方便与此相应。故此第二明修行方便。文二。一阿难领悟祈修四。一叹佛悲深二。一经家总叙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消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 因缘自然前已广破。今复重释纤疑不挂。故云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者。实相无相远离戏论。今离戏论即悟实相。重复悲泪者。喜悟藏心故。恨无行法故 二阿难别叹

  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超过一切世出世间。故云无上。佛诸功德大悲为首。故独称也。离垢末尼随意出生赈给无尽。佛亦如是。故云宝王。譬喻言辞约事约理。故云种种方便。沈谓久沦生死。冥谓永覆无明。方便能开提奖能出。俱称引导 二叙已得失二。一正叙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如来藏心。量遍十方。德含一切。虽信而解。非行莫臻。故此叙之。以彰得失 二喻显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天王佛也。赐与开示也。华屋藏体也。虽获信解也。门入修行也。行能通理故云门也 三正请修路

  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捐弃毕尽也。畴昔往日也。无余者。无明永尽二死已亡究竟之无余也。愿示我等如来本昔因地发心入涅槃道。即真三昧也。故云本发心路。攀缘妄想无始本有。故云畴昔。如何摄敛折而伏之令得佛慧。故云入佛知见 四伫听慈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如文 二如来广陈修证二。一总告许宣二。一经家叙意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菩提之心。具悲智愿智求佛道。务在修证。苟或不明。于菩提心名未自在 二举义许宣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妙三摩提首楞严定。即真如观。欲修此观先须方便。方便若成真修可冀。故以止观二门。名为发觉初心。即最初方便也。然此二门。三世诸佛修行证道同途之法。故华严云。譬如有力王率土咸戴仰。止观亦如是。一切所依赖。故此二法名为初心决定义也。一者审观因地及与果心。起随顺行。即依真如门修止也。真如无相。向即心绝。故起信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二者审观烦恼结解根元。起对治行。即依生灭门修观也。生灭法相染净不同。起智拣择。对治令断。故起信云。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修前方便未能相即。故名随顺。修之成就。即观明止。即止明观。止观不二名为正修。即成三昧也。今是初修故名发觉 二别明二义三。一正明二义二。一因果同异门三。初标义总劝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既能信解果海无念绝名离相本非生灭。将契此心。须亡生灭与之相应。故上文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若异此者。即暂举心尘劳先起。合尘背觉。岂曰正修 二约义显非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维摩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尚不可以生灭说。况以生灭为因而求证耶。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若不以止门相应。此生灭心终无暂息。若便以此心为修行者。因果相违终无获证。如上广破 三正辨行相二。一料拣因门二。一举喻总彰生灭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妄心如器界。所作性故。真心如虚空。理无为故。常无常性于焉可知 二就身广辨虚妄二。一总明二。一示其浊因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

《首楞严义疏注经八》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