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首楞严义疏注经》

「经疏部」经文1799卷39页码:P0823
宋 子璿集

  《首楞严义疏注经》八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湛觉无生。妄成所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于所明分为四大。于能觉派成六根。六根四大互相杂乱。于湛圆明汨成浊相。即同起信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为阿梨耶识。从此识心变起世间。即是浊义也 二喻其浊相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 觉湛明性

  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地水火风

  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循顺也。法尔犹自然也。真妄染净。性相违背。非使之然。法尔如是也

  有世间人 无明不了非出世智

  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 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也

  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容貌色心相也。汨乱也 二别明五。一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梵云劫波。此云时分。法华论说。日月岁年总名为劫。乃至成住坏空不离时分。今此经中说劫浊义。谓迷真起妄。世界未形。但有虚空及与妄见。空见一体遍法界迷。未成二别。故云不分。又空未派为四大。见未开为六根。亦名不分。故次释云。有空无体。有见无觉。体即四大成质。觉即六根取。境既无此异。都成昏钝。故名为浊。一念初起无明之始。时之初分。故名为劫。非劫末时之劫浊也。二见浊

  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身之质碍。由见闻知织水火风。执取滞着壅翳不通。遂现四微形相体质。身之觉知。由水火性织彼妄见。旋转移易还复交替。分成六根觉闻知见。如纬织经。互相参杂。故名为浊。前则业转。今现相也 三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六识分别三世遍缘。忆过去境。识现在尘。诵习未来诸有境界。能分别体。从前见浊觉知所起。所分别相即是六尘所现影像。故云性发容现。容即相也。离尘离觉。无相无性。互相交织扰乱相熏。名烦恼浊。即六粗前四也 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生灭是行。行即是业。众生执爱但欲留住。业性迁流每常运动。一去一住一动一留。互相交织众法生灭。名众生浊。即造业相也 五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命是报法。依业所引。第八识种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名之曰命。前六见闻。元一本识。由六根异。遂成分离。识用虽分。体唯一种。斯则同中立异。异处见同。同异失准互相交织。于总报体便立命根。名为命浊。即业系苦相也。上之五重。皆由能所妄觉影明展转相习。从细至粗。互为形待。次第转生。混真成浊。有此五义耳 二修因契果二。一劝拣妄依真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迷真起妄见闻觉知。返妄归真常乐我净。不循生灭妙证可臻。苟顺尘劳真常益背。故劝择妄依不生灭 二示修定旋觉二。一正示用心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初习名止。成就曰定。初习后成。俱名为湛。起信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境界不生见闻不起。渐澄渐伏粗垢自遣。圆觉云。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净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若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得无生性为因地心。由是渐修入证登极。成圆妙果。修之次第。如天台圆顿止观广明 二举喻贴释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真觉如水。见闻如浊。定身如静器。定法如澄静。砂如烦恼。泥如无明。地前名伏。地上名断。究竟名精纯。变现即起用。此即同前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乃至背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也 二根尘结解门三。一标义总劝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前第一义。令止妄心伏还元觉。即是修止。此第二义。令审详烦恼观察对治。即是修观。先止后观。法应如是。无明发业。爱取润生。六识能作。第八能受。此唯观门分别能知。故起信云。所言观义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故。圆觉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同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等 二约义显非二。一正显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根尘虚妄为烦恼宅。颠倒沦替莫不由斯。苟能识其根元知其结处。则可希冀乎解棼庶几乎降伏耳 二喻释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堕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文显可知 二正辨行相三。一总标六根过患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六根为贼媒者。一引外贼。即六尘也。二起内贼。即烦恼也。内外恶贼能劫真性。若知根本。贼无能为。故涅槃云。六入空聚当有六大恶贼必断汝命。当即远离。以根尘相熏。纳识成种。无始相续莫不由此。不知调伏必为所害 二别示根用优劣二。一约世界流变总明功德三。一释名辨相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世界有三。谓众生五阴器界也。拣非余二。故标众生。此一若超。余皆解脱。前四句释名。汝今下辨相。一切下结示。身中界也。贸迁世也。世界交织故云相涉。余如文 二拣定方位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 界之体性依假施设。虽云十方。若以位次。决定明显。东西南北。可为准的。余皆不定 三流变成功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三变之义古今多解。各见其文不能具叙。今所解者。不加别法以变其数。只将今文过现未来。进动算位。便成一千二百功德。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便成一叠。算位即是一横二竖。已成过去。第二即变过去一世以为现在。进动算位。一竖二横。成百二十。为第二叠。第三又即变现在世以为未来。进动算位。一横二竖。成一千二百。为第三叠。能变之法既唯三世。所变之数亦止千二。故无增减。问经文既云。世界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何故变数。唯约世论。不以方说耶。答方体常定。世义流动。定故不改。动故更移。今既改十为千。变多从少。约世是顺。方义不符。匪唯义不相符。抑亦叠数难合。经文明言流变三叠。岂非唯就三世说耶。问夫三世迁变。合从未来迁为现在。从现在世改为过去。何故此文返而说耶。答今约从微至着变少为多。已是十二。当为百千。故不可先约未来以对初叠。以未来未见数故。故须返对也。以变者是逆义故。下文云。生从顺习。死从变流。经文既言流变。故须逆增其数。此约众生身中六根取境本分功能作用名为功德。非同法华持经所熏令成净用。然染净虽别。皆从本有熏力而成。故彼此文数量无异 二约根用优劣别示功德六。一眼根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前二句总告。如眼下正示。左右旁观三分之二者。举一方三百方中二百全近维二五十。一方既尔余皆例然。今左右观。各得二百全分近维二五十。共成五百。及全明三百。都成八百。三分言功者见三方也。余皆可知 二耳根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动有分限故说迩遥。静非涯量故无边际。俱耳家境。故此双显 三鼻根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阙于中交。故得八百 四舌根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世出世智所知之境。唯舌诠显。能诠言句犹可分限。所诠理趣莫能尽极。故千二百 五身根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合具违顺。离但舍受。故云不知。今就知处。违顺各四。故得八百。阙于离知。故少四百 六意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意能遍缘三世三性世出世法无不具足。文显易知 三令拣圆根修证二。一正劝令拣四。一总劝详择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返妄归真。真为流根。故云至不生灭。此则以觉心源名究竟觉也。欲得此觉。应选圆根为趣入之要。若圆听十方。耳根最胜。意令选择以入圆通。如下文云。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二别示功能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此是如来知时知机。令自选择乐欲相应起随顺行。如下文云。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故云日劫相倍也 三许为发明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

《首楞严义疏注经八》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