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论疏》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18卷40页码:P0785
隋 吉藏撰

  《法华论疏》三 ▪第2页

  卷下 / 胡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善根故闻说第一乘心中不取以为第一如是倒取 初牒实无功德及增上慢心二章门。于第一乘不修习诸善根故。释上实无功德。此人过去不集大乘善根故也。闻说大乘下。释上增慢心。如是倒取者。于第一法谓非第一。故名倒取 为对治下。第二明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医师譬喻应知 良医正治狂子。佛示涅槃令服大乘第一之药也 第一人者已下。第二论主就义重释。令七种人并皆成佛亦成七段。初文有三

  第一人者示世间中种种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喜然后令入大涅槃故 第一前标其人。示世间中种种善根三昧功德者。出化此人之方也。此中示世间中善根者。此释佛意。佛意我本说世间善根。拔汝三涂重苦。令汝欢喜。然后令入大涅槃城。云何乃保为胜妙果报。为治此故。故说火宅譬喻。问。前第一人正求世间人天果报。今云何言示世间中种种善根。答。此中世间异上世间。上之世间是三界世间。今明未得真无漏已来发菩提心。及十信等地前方便名为世间。下论释法师品中。及分别功德品并明地前未得真无漏故名世间。今说地前种种功德令其欢喜。善根者无贪嗔痴三种善根。以其人正贪着三界故说无贪等善根。其人正贪着五欲等外乐故。为说有觉有观等诸禅三昧以为入大涅槃方便。即是因世间证出世间也。言大涅槃者。以大涅槃乐代其贪着世间小乐也。然后入大涅槃者。前是行因。今令得果。其人前求有漏果报。今得无漏大涅槃果 释第二人

  第二人者以三为一令入大乘故 以三为一令入大乘者。非是三外别更有一。以会三乘终归一乘。如会三聚米成于一斗米也。一论大宗如是。故下文云。破二归一。又上文云三乘同一乘者同一法身故 释第三人

  第三人者令知种种乘异诸佛如来平等说法随诸众生善根种子而生牙故 令知种种乘者。令知五乘也。诸佛说法随众生善根种子而生牙者。众生过去世禀过去佛五乘教门。有五乘种子。而故五乘人感佛出世说五乘法令五乘种子生五乘牙乃至果实 释第四人

  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所谓诸佛禅三昧城故过彼城已然后令入大涅槃城故 云方便令入涅槃城故者。论意明欲令其人前知。世间非是真城方便说小乘涅槃以为真城。然后始令舍小城入大乘涅槃城也 释第五人

  第五人者示其过去所有善根令忆念已然后教令入三昧故 前示其过去善根。令其忆念曾发菩提心。已然后令得三昧常忆菩提心不忘也 释第六人

  第六人者说大乘法以此法门同十地行满诸佛如来密与授记故 说大乘法者。即是赐其顶髻明珠。以此法门同十地行满者。此法门即是一乘法门。一乘法门明十地行究竟圆满。故得成佛。问。此释何义。答。释顶上明珠最为尊极。一乘经同十地行满亦是尊极。诸佛如来密与授记故者。以赐其珠密欲令其成转轮王也。为说法华即是密与授记令其成佛也释第七人

  第七人者根未纯熟为令熟故如是示现得涅槃量 根未熟令熟故者。即是狂子未敢服药。欲令其服也。示现涅槃量。如父欲令服药故现死。佛今亦尔。欲令众生了悟示现涅槃 为是义故如来说此七种譬喻。即是也。第三总结为七人。说七种譬喻

  为是义故如来说此七种譬喻 何者三种无烦恼人下。第二释上为三种无烦恼人说三种对治。就文为二。初总明为三种人说三对治。第二别明授记。就文又二。第一明所治。第二明能治。所治中有二。初总标。次别释。初总标

  何者三种无烦恼人三种染慢所谓三种颠倒信故 如文 何等为三下。第二别出三病

  何等为三一者信种种乘异二者信世间涅槃异三者信彼此身异 实无乘异而信三乘异。故名颠倒。二者实无世间涅槃异。无异谓异。故名颠倒。三者实无彼此身异。无异谓异故。故名颠倒 为对治三种下。第二明能治亦二。一总标。二别释

  为对治此三种染慢故说三种平等此义应知 初如文 何者三种下。第二别释即成三别

  何者名为三种平等云何对治一者乘平等谓与声闻授菩提记唯有大乘无二乘故是乘平等无差别故 谓与声闻授菩提记。谓乘平等一句。释塔品已前乘权乘实经文

  二者世间涅槃平等以多宝如来入于涅槃世间涅槃彼此平等无差别故 释第二中。云多宝如来入于涅槃。此句标世间涅槃平等章门也。世间涅槃彼此平等无差别故者。以多宝如来常在十方世界中而称入涅槃。故知世间涅槃平等 释第三章

  三者法身平等多宝如来已入涅槃复示现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无差别故 多宝如来已入涅槃复示现身者。此牒上世间涅槃平等也。上即指多宝如来在世者。是涅槃。今明多宝入涅槃者。常在世间。故知世间涅槃平等。世间涅槃既平等。故知自身他身亦平等也。自身即多宝身。他身谓十方佛释迦佛身。文相正尔。须作深观行取之。又多宝虽入涅槃常示现世间。以此为世间涅槃平等。即类释迦等十方佛。虽在世间常是涅槃亦是世间涅槃平等。又多宝佛常在世间而称入涅槃。释迦等十方佛虽在世间亦是涅槃也。故知多宝与释迦自他不异也。亦自他法身平等也。维摩有三种如。谓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法亦如也。是第三平等。一切众生亦如也。此是第二平等。众贤圣亦如也。是第一平等。欲示世间涅槃平等如中论涅槃品云。世间与涅槃无有小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小分别。生死之实际及与涅槃际。如是二际者无豪厘差别。智度论云。唯大乘法中说生死涅槃平等。小乘法中无有此理。与法华论意同 如是三种无烦恼人者。第二别论受记义。亦是重释三平等中初乘平等。又二乘作佛是法华正宗。如智度论云。法华经是秘密法。明阿罗汉作佛故也。就文有五。第一明授记所由。第二明受声闻菩萨记差别。第三明受记不同。第四明声闻得记不得记。第五重论三乘一乘。就初文又二。第一叙病。第二明对治药。就初又四。第一总明三种人有染慢之心

  如是三种无烦恼人染慢之心 即是无明心也 见彼此身所作差别者。第二见六道三乘不同

  见彼此身所作差别 此即是分别心也 以不知彼此法身佛性悉平等故。第三不得无分别智也

  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悉平等故 即谓彼人我证此法彼人不得。第四重起分别心

  即谓彼人我证此法彼人不得 对治此义。第二明能治之药

  对治此故与诸声闻授记应知 彼声闻等为实成佛下。第二论声闻菩萨得记不同。就文为二。初问。次答。问中有二。初定二关

  问曰彼声闻等为实成佛故与授记为不成佛与授记耶 从若实成佛者。第二双结两难

  若实成佛者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集无量种种功德若不成佛者云何虚妄与之授记 文处易知 彼声闻等得受记下。第二双通两难。就文亦二。第一双答。第二双非。第一双答即成二别。今前通答第一难

  答曰彼声闻等得授记者得决定心非谓声闻成就法性 难意云。若声闻实成佛菩萨何故无量劫修习无量功德。故今释云。声闻得受记者但得决定心耳。言得决定心者。决定者名信。得入十信位非成就法性故。正答其问。下文明法性即是法身。声闻未成法身。初明得决定心。即十信之始非成就法性。未得究竟之修 如来依彼三种平等说一乘法故者。释第二难

  如来依彼三种平等说一乘法故以如来法身与彼声闻法身平等无异故故与授记 难意云。声闻若不成佛云何虚妄为之受记。是故先释云。以如来法身与声闻法身平等无异故与受记。非是虚妄。问。前云得决定心故与受记。后明依佛性平等故与受记。此二何异。答。前是缘因后是正因。又前是引出佛性。后是自性住佛性。所以为异 非是具足修行功德者。第二双非结酬前两难也

  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故是故菩萨功德具足诸声闻人功德未具足 前结酬初难也。是故菩萨功德具足诸声闻人功德未具足。结酬第二难也 言受记者有六处示现下。第三论受记不同。就文为二。第一总标授记不同。第二别释。就初又二。第一总明六处示现

  言授记者有六处示现 五是如来记一是菩萨记下。第二别明结授记人唯有两种

  五是如来记一者菩萨记 如来记者。第二别释二人。即成二别。就释如来记五人即成五别。第一人众所知识名号不同故与别记

  如来记者谓舍利弗摩诃迦叶等众所知识故名号不同故与别记 身子迦叶等四大声闻。此之五人是众所知识。成佛名号不同故前后与记。称为别记也 第二类成佛同一名号。故俱时与记

  富楼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时与记 第三类成佛俱同一号。但非众所知识。故与第二为异。亦俱时与记

  学无学等俱同一号又复非是众所知识故一时与记 提婆达多记者。上之三类与善人记。今与恶人记

  与提婆达多记者示现如来无怨恶故 示现如来无怨恶者。调达迹中造三逆罪名为怨恶。今示佛无有怨恶。故与授记 前之四类虽有善之与恶皆是男子。第五比丘尼与天女即幽显二女。对前善恶两男亦皆得记

  与比丘尼及诸天女记者示现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萨行者皆证佛果故 法华文中。不见天女得记。但有龙女。或可即詺龙女以为天女。授女人记意者。示预是修菩萨行者皆得得佛故也 菩萨授记者。释第二章门

  菩萨授记者如不轻菩萨品示现应知礼拜赞叹作如是言我不轻汝汝等皆当作佛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 正示众生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故与受记 声闻授记者下。第四简声闻得记不得记。就文为二。初列四种声闻

  言声闻授记者声闻有四种一者决定声闻二者增上慢声闻三者退菩提心声闻四者应化声闻 从二种声闻下。第二明得记不得记。就文又二。初就佛明二种声闻得记二种不得记。从菩萨与授记者下。第二明菩萨通得与记

  二种声闻如来与授记谓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者决定增上慢者二种声闻根未熟故如来不与授记 就菩萨与记中有二。第一句正明菩萨与授记

  菩萨与授记 从菩萨记者已下。第二释疑

  菩萨授记者方便令发菩提心故 疑者云。若增上慢声闻佛不与受记者。不轻菩萨何故通二人与之受记。释云。佛就根熟未熟。故与记不与记。菩萨约二种义故。所以与记。一者如前明有佛性故得与授…

《法华论疏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