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18卷40頁碼:P0785
隋 吉藏撰

  《法華論疏》叁 ▪第2页

  卷下 / 胡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善根故聞說第一乘心中不取以爲第一如是倒取 初牒實無功德及增上慢心二章門。于第一乘不修習諸善根故。釋上實無功德。此人過去不集大乘善根故也。聞說大乘下。釋上增慢心。如是倒取者。于第一法謂非第一。故名倒取 爲對治下。第二明能治

  對治此故爲說醫師譬喻應知 良醫正治狂子。佛示涅槃令服大乘第一之藥也 第一人者已下。第二論主就義重釋。令七種人並皆成佛亦成七段。初文有叁

  第一人者示世間中種種善根叁昧功德方便令喜然後令入大涅槃故 第一前標其人。示世間中種種善根叁昧功德者。出化此人之方也。此中示世間中善根者。此釋佛意。佛意我本說世間善根。拔汝叁塗重苦。令汝歡喜。然後令入大涅槃城。雲何乃保爲勝妙果報。爲治此故。故說火宅譬喻。問。前第一人正求世間人天果報。今雲何言示世間中種種善根。答。此中世間異上世間。上之世間是叁界世間。今明未得真無漏已來發菩提心。及十信等地前方便名爲世間。下論釋法師品中。及分別功德品並明地前未得真無漏故名世間。今說地前種種功德令其歡喜。善根者無貪嗔癡叁種善根。以其人正貪著叁界故說無貪等善根。其人正貪著五欲等外樂故。爲說有覺有觀等諸禅叁昧以爲入大涅槃方便。即是因世間證出世間也。言大涅槃者。以大涅槃樂代其貪著世間小樂也。然後入大涅槃者。前是行因。今令得果。其人前求有漏果報。今得無漏大涅槃果 釋第二人

  第二人者以叁爲一令入大乘故 以叁爲一令入大乘者。非是叁外別更有一。以會叁乘終歸一乘。如會叁聚米成于一鬥米也。一論大宗如是。故下文雲。破二歸一。又上文雲叁乘同一乘者同一法身故 釋第叁人

  第叁人者令知種種乘異諸佛如來平等說法隨諸衆生善根種子而生牙故 令知種種乘者。令知五乘也。諸佛說法隨衆生善根種子而生牙者。衆生過去世禀過去佛五乘教門。有五乘種子。而故五乘人感佛出世說五乘法令五乘種子生五乘牙乃至果實 釋第四人

  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所謂諸佛禅叁昧城故過彼城已然後令入大涅槃城故 雲方便令入涅槃城故者。論意明欲令其人前知。世間非是真城方便說小乘涅槃以爲真城。然後始令舍小城入大乘涅槃城也 釋第五人

  第五人者示其過去所有善根令憶念已然後教令入叁昧故 前示其過去善根。令其憶念曾發菩提心。已然後令得叁昧常憶菩提心不忘也 釋第六人

  第六人者說大乘法以此法門同十地行滿諸佛如來密與授記故 說大乘法者。即是賜其頂髻明珠。以此法門同十地行滿者。此法門即是一乘法門。一乘法門明十地行究竟圓滿。故得成佛。問。此釋何義。答。釋頂上明珠最爲尊極。一乘經同十地行滿亦是尊極。諸佛如來密與授記故者。以賜其珠密欲令其成轉輪王也。爲說法華即是密與授記令其成佛也釋第七人

  第七人者根未純熟爲令熟故如是示現得涅槃量 根未熟令熟故者。即是狂子未敢服藥。欲令其服也。示現涅槃量。如父欲令服藥故現死。佛今亦爾。欲令衆生了悟示現涅槃 爲是義故如來說此七種譬喻。即是也。第叁總結爲七人。說七種譬喻

  爲是義故如來說此七種譬喻 何者叁種無煩惱人下。第二釋上爲叁種無煩惱人說叁種對治。就文爲二。初總明爲叁種人說叁對治。第二別明授記。就文又二。第一明所治。第二明能治。所治中有二。初總標。次別釋。初總標

  何者叁種無煩惱人叁種染慢所謂叁種顛倒信故 如文 何等爲叁下。第二別出叁病

  何等爲叁一者信種種乘異二者信世間涅槃異叁者信彼此身異 實無乘異而信叁乘異。故名顛倒。二者實無世間涅槃異。無異謂異。故名顛倒。叁者實無彼此身異。無異謂異故。故名顛倒 爲對治叁種下。第二明能治亦二。一總標。二別釋

  爲對治此叁種染慢故說叁種平等此義應知 初如文 何者叁種下。第二別釋即成叁別

  何者名爲叁種平等雲何對治一者乘平等謂與聲聞授菩提記唯有大乘無二乘故是乘平等無差別故 謂與聲聞授菩提記。謂乘平等一句。釋塔品已前乘權乘實經文

  二者世間涅槃平等以多寶如來入于涅槃世間涅槃彼此平等無差別故 釋第二中。雲多寶如來入于涅槃。此句標世間涅槃平等章門也。世間涅槃彼此平等無差別故者。以多寶如來常在十方世界中而稱入涅槃。故知世間涅槃平等 釋第叁章

  叁者法身平等多寶如來已入涅槃複示現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無差別故 多寶如來已入涅槃複示現身者。此牒上世間涅槃平等也。上即指多寶如來在世者。是涅槃。今明多寶入涅槃者。常在世間。故知世間涅槃平等。世間涅槃既平等。故知自身他身亦平等也。自身即多寶身。他身謂十方佛釋迦佛身。文相正爾。須作深觀行取之。又多寶雖入涅槃常示現世間。以此爲世間涅槃平等。即類釋迦等十方佛。雖在世間常是涅槃亦是世間涅槃平等。又多寶佛常在世間而稱入涅槃。釋迦等十方佛雖在世間亦是涅槃也。故知多寶與釋迦自他不異也。亦自他法身平等也。維摩有叁種如。謂一切法亦如也一切衆生亦如也衆賢聖亦如也。一切法亦如也。是第叁平等。一切衆生亦如也。此是第二平等。衆賢聖亦如也。是第一平等。欲示世間涅槃平等如中論涅槃品雲。世間與涅槃無有小分別。涅槃與世間亦無小分別。生死之實際及與涅槃際。如是二際者無豪厘差別。智度論雲。唯大乘法中說生死涅槃平等。小乘法中無有此理。與法華論意同 如是叁種無煩惱人者。第二別論受記義。亦是重釋叁平等中初乘平等。又二乘作佛是法華正宗。如智度論雲。法華經是秘密法。明阿羅漢作佛故也。就文有五。第一明授記所由。第二明受聲聞菩薩記差別。第叁明受記不同。第四明聲聞得記不得記。第五重論叁乘一乘。就初文又二。第一敘病。第二明對治藥。就初又四。第一總明叁種人有染慢之心

  如是叁種無煩惱人染慢之心 即是無明心也 見彼此身所作差別者。第二見六道叁乘不同

  見彼此身所作差別 此即是分別心也 以不知彼此法身佛性悉平等故。第叁不得無分別智也

  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悉平等故 即謂彼人我證此法彼人不得。第四重起分別心

  即謂彼人我證此法彼人不得 對治此義。第二明能治之藥

  對治此故與諸聲聞授記應知 彼聲聞等爲實成佛下。第二論聲聞菩薩得記不同。就文爲二。初問。次答。問中有二。初定二關

  問曰彼聲聞等爲實成佛故與授記爲不成佛與授記耶 從若實成佛者。第二雙結兩難

  若實成佛者菩薩何故于無量劫修集無量種種功德若不成佛者雲何虛妄與之授記 文處易知 彼聲聞等得受記下。第二雙通兩難。就文亦二。第一雙答。第二雙非。第一雙答即成二別。今前通答第一難

  答曰彼聲聞等得授記者得決定心非謂聲聞成就法性 難意雲。若聲聞實成佛菩薩何故無量劫修習無量功德。故今釋雲。聲聞得受記者但得決定心耳。言得決定心者。決定者名信。得入十信位非成就法性故。正答其問。下文明法性即是法身。聲聞未成法身。初明得決定心。即十信之始非成就法性。未得究竟之修 如來依彼叁種平等說一乘法故者。釋第二難

  如來依彼叁種平等說一乘法故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故與授記 難意雲。聲聞若不成佛雲何虛妄爲之受記。是故先釋雲。以如來法身與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受記。非是虛妄。問。前雲得決定心故與受記。後明依佛性平等故與受記。此二何異。答。前是緣因後是正因。又前是引出佛性。後是自性住佛性。所以爲異 非是具足修行功德者。第二雙非結酬前兩難也

  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故是故菩薩功德具足諸聲聞人功德未具足 前結酬初難也。是故菩薩功德具足諸聲聞人功德未具足。結酬第二難也 言受記者有六處示現下。第叁論受記不同。就文爲二。第一總標授記不同。第二別釋。就初又二。第一總明六處示現

  言授記者有六處示現 五是如來記一是菩薩記下。第二別明結授記人唯有兩種

  五是如來記一者菩薩記 如來記者。第二別釋二人。即成二別。就釋如來記五人即成五別。第一人衆所知識名號不同故與別記

  如來記者謂舍利弗摩诃迦葉等衆所知識故名號不同故與別記 身子迦葉等四大聲聞。此之五人是衆所知識。成佛名號不同故前後與記。稱爲別記也 第二類成佛同一名號。故俱時與記

  富樓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時與記 第叁類成佛俱同一號。但非衆所知識。故與第二爲異。亦俱時與記

  學無學等俱同一號又複非是衆所知識故一時與記 提婆達多記者。上之叁類與善人記。今與惡人記

  與提婆達多記者示現如來無怨惡故 示現如來無怨惡者。調達迹中造叁逆罪名爲怨惡。今示佛無有怨惡。故與授記 前之四類雖有善之與惡皆是男子。第五比丘尼與天女即幽顯二女。對前善惡兩男亦皆得記

  與比丘尼及諸天女記者示現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薩行者皆證佛果故 法華文中。不見天女得記。但有龍女。或可即詺龍女以爲天女。授女人記意者。示預是修菩薩行者皆得得佛故也 菩薩授記者。釋第二章門

  菩薩授記者如不輕菩薩品示現應知禮拜贊歎作如是言我不輕汝汝等皆當作佛者示諸衆生皆有佛性故 正示衆生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故與受記 聲聞授記者下。第四簡聲聞得記不得記。就文爲二。初列四種聲聞

  言聲聞授記者聲聞有四種一者決定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叁者退菩提心聲聞四者應化聲聞 從二種聲聞下。第二明得記不得記。就文又二。初就佛明二種聲聞得記二種不得記。從菩薩與授記者下。第二明菩薩通得與記

  二種聲聞如來與授記謂應化聲聞退已還發菩提心者決定增上慢者二種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與授記 就菩薩與記中有二。第一句正明菩薩與授記

  菩薩與授記 從菩薩記者已下。第二釋疑

  菩薩授記者方便令發菩提心故 疑者雲。若增上慢聲聞佛不與受記者。不輕菩薩何故通二人與之受記。釋雲。佛就根熟未熟。故與記不與記。菩薩約二種義故。所以與記。一者如前明有佛性故得與授…

《法華論疏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