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疏》三
卷下 / 胡吉藏撰
自此已下。释譬喻品。初身子领解。此文大意者。上释方便品令小乘人悟入一乘得受记。今释小乘悟入一乘竟自呵责小乘过失。就文为二。初牒经。二偈。次论释
譬喻品尊者舍利弗说偈言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诸功德而我皆已失 论释为二。一者问偈意。二者释偈意。论曰此偈示现何义者。即是问偈意
释曰此偈示现何义 舍利弗自呵责身下。第二答释偈意。就文又二。初列呵责章门。次释呵责章门。即兼解偈。就初又三。一者总标自呵。二别明自呵。是故舍利弗下总结
舍利弗自呵责身言 我不见诸佛不往诸佛所及不闻佛说法不供养恭敬诸佛无利益众生事于未得法退 自呵凡列六句。一不见佛。谓身子但值頞鞞尔时不见佛也。二不往佛所者。值頞鞞时不往佛所也。三不闻佛说法者。值頞鞞时闻说三谛。得道竟不闻佛说法也。四不供养者。值頞鞞时不供养佛也。五不恭敬者。值頞鞞时未恭敬诸佛也。六无利益众生事者。值頞鞞时无利物心及利事也。前五明无上求心。后一明无下利心。于未得法中退者。应得上来六事。但取小果竟不得之。所以名退 是故舍利弗下。第三结自呵责
是故舍利弗作如是等呵责自身 不见佛者。第二释上六门。即兼解二偈。初释第一不见佛章门
不见诸佛者示现不见诸佛如来大人之相不生恭敬供养心故 以不见佛故。不生恭敬供养之心 不往佛所者。释第二章门
不往佛所者示现教化众生力故 若往佛所知佛者。有示现教化众生之力。便不取小果。今遂不往佛所便取小果失化物之力也 放金色光明者。上来释二章。今解释偈。问。论主何故作此释。答。前有二句。一不见佛。二不往佛所。若见佛往佛所即见佛放金色光明三十二相。此二义相成。是故合释
放金色光明者示现佛自身异身获得无量诸功德故 放金色光明者。牒初偈金色三十二也。示现见佛自身异身者。用后见佛释前不见佛之过失也。自身即是本身。异身谓化身也。见此二身即获无量福。当知前不见佛。不往佛所失无量福也 闻说法者。释第三章门
闻说法者示现能作利益一切众生故 示现能作利益一切众生事者。释章门也。若闻佛说法知佛能作利益之事。便不取小果也。今不闻法便不知此事。故取小果也 力者释初偈中十力之言。佛正住十力说法。能作利物之事。此二相开。故一处合释
力者示现众生有疑依十力断疑故 初牒力章门。示现众生有疑依十力断故者。释章门。十力正明断疑。如杂心论说 供养者。释第四章门
供养者示现能教化众生力故 以供养佛知佛示现教化众生力故。今遂不供养即不知此事。又佛所以可供养者。为佛有化物之力故也。我若供养于佛亦得此力。便不证小果。以不供养佛取于小果故失化物力也 十八不共法者。释第二偈第二句。以佛有十八不共法无诸过失故可供养。二义相成。故一处合释
十八不共法者示现远离诸障碍故 初牒不共章门。示现远离下。释不共义。以无一切障碍过失故名不共法。问。何故不解八十种妙好。答。此犹属金色三十二也。又属见佛等中摄。故不别释 恭敬者。释第五章门
恭敬者示现出生无量福德依如来教得解脱故 初牒章。从示现下释章。即是释恭敬之意。以恭敬佛故得无量福及得解脱。以不敬佛便失此利。问。何故释福德及解脱。不释第六无利益众生事。答。恭敬佛得福德及得解脱即是利益众生事。又无利益众生事。是总以上来句句皆有此言故不别释也 以人无我法无我者。释第二偈如是诸功德句
以人无我及法无我一切诸法悉平等故 以二无我摄一切功德尽。又于诸功德中胜。亦可此语释上无利益众生事。亦得重释上依佛教得解脱 是故舍利弗下。释偈第四而我皆已失。又此文来者。初标呵责于未得法中退。次释自呵责于未得法中退。今结自呵责于未得法中退
是故舍利弗自呵责身言我未得如是法于未得中退故 自此已下为七种人者。详论意。上方便品总为众生总说一乘法。故论后文云。方便品五章但为破二归一也。从火宅譬竟经别破十种人病。次明十种无上义也。就文为二。初破十种人病。次明十种无上。初又二。第一总明为十种人能治所治心劝知。第二别破十种人病。初又二。前列为七种凡夫人能治所治劝知。次明为无烦恼圣人能治所治劝知。就初又四。一出所为人。二明能治。三辨所治。四劝知。具足烦恼染性众生者。明所为人
自此已下次为七种具足烦恼染性众生 具足烦恼。明是凡夫为烦恼所染称为染性 说七种譬喻者。第二明能治也
说七种譬喻 对治七种增上慢者。第三明所治也
对治七种增上慢心 此七种人并于增上法中。而自高举慢而不求名增上慢 此义应知下。第四文也
此义应知 所以劝知者。令行人识此七种过患。依经对治而舍离之。是故劝知 又三种下。第二次明无烦恼人亦四。一明所为人。二辨所治之病。三明能治之药。四劝知。三种染慢无烦恼人者。出所为人也
又复次为三种染慢无烦恼人 断小乘中诸烦恼尽。故名无烦恼人。而望大乘犹有烦恼。为大乘烦恼所染。故称为染。未得究竟自谓究竟。以此自高称之为慢 三昧解脱见等染慢者。第二出所治之病
三昧解脱见等染慢 则释上染慢也。如胜鬘云。三界外恒沙烦恼。谓上上烦恼观上烦恼等也。今明三昧中烦恼即是胜鬘正受上烦恼。于大乘解脱中烦恼即是果上烦恼。见烦恼应是智上烦恼也。等者等取一切恒沙烦恼也 对治此故下。第三出能治
对治此故说三种平等 第四劝知
此义应知 如文 何者七种具足下。第二别释。又开为二。初别释七种人。第二别释三种人。初又三。一标七种人。二明能治所治。三总结第一。前列七人
何者七种具足烦恼性人一者求势力人二者求声闻解脱人三者求大乘人四者有定人五者无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集功德人 如文 何等七种增上慢心已下。释上第二能治所治章门。就文为二。一者依经略释第二。论主重释。就释七人即成七别。一一中为二。第一出所为人。则明所治之病。二明能治之药。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者。此第一所治之病
何等七种增上慢心云何七种譬喻对治一者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谓以世间中诸烦恼染炽燃增上而求天人胜妙境界有漏果报如是倒取 三界实是苦境。而求常乐。故名颠倒。初标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三章门。谓世间中下。释上增上慢心也。初遂近释增上慢心。增上慢心者。谓世间中诸烦恼炽然增上也。而求天人胜妙境界下。释上颠倒求诸功德也 对治此故明火宅喻者。第二明能治也
对治此故为说火宅譬喻应知 二者声闻人下。释第二中亦二。初出所治。次出能治
二者声闻人一向决定增上慢心自言我乘与如来乘等无差别如是倒取 声闻人者。标其人也。一向决定增上慢者。叙其病也。自言我乘与如来乘等无差别者。释上病也。求二乘人谓佛与二乘人同断三界烦恼尽。同得尽无生智。同是三无学人同得无余。如是倒取者。佛与二乘其实不同。不同谓同。故名倒取也 对治此故下。第二出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穷子譬喻应知 如穷子比于长者草庵方于大宅。故二乘与佛不同也 三者大乘人亦开为二。一所治。二能治
三者大乘人一向决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无别声闻辟支佛乘如是倒取 大乘人者。标人也。一向决定。标病也。起如是意。释病也。谓无别二乘人。故称为病。此人初闻一乘经谓唯有佛乘无有余乘。遂有二失。一失于一说三。二失于缘成三。如是倒取者。实有二种。二乘有而言无。故言倒取 为对治此故下。第二出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云雨譬喻应知 虽地雨是一于草木成差。随草木成差虽理是一随缘成三。于缘成三也 第四人亦雨初明所治。第二明能治
四者实无而谓有增上慢心已有世间有漏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如是倒取 所治中。初标实无功德谓有增上慢心章门。以有世间有漏下。释章门。此人得有漏定实无涅槃生涅槃想。此可有二人。一者内道。如智度论云。有一比丘。得初禅时谓得初果。乃至得四禅时谓得四果。二者外道之人。得非想无想二定谓为涅槃。如是倒取者。实无涅槃谓是涅槃。故名倒取。又实是有漏谓是无漏。故名倒取也 对治此故下。第二明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化城譬喻应知 此有二义。一者且说二乘涅槃以为真城。为治前二种人虚伪之城。二者次为此人说于化城。二乘涅槃尚是化城。汝之所得云何真实。问。经文但言说化城。云何说真城。答。化城品中具叙今昔。意叙昔即明是真。叙今即明是化也。又现下论文也 第五人亦二。初明所治。次明能治。所治中初标二门。次释二门
五者散乱增上慢心 标二门者。一散乱。二增上慢心 实无有定下。释二门
实无有定过去虽有大乘善根而不觉知不觉知故不求大乘于狭劣心中生虚妄解谓以为第一乘如是倒取 初释散乱章门。于狭劣心中下。释增上慢章门。如是倒取者。小乘非第一。谓为第一。故名倒取。又实有大乘而不求大乘。实无小乘而求小乘。亦是倒取 为对治下。第二明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系宝珠譬喻应知 说系珠譬。令其忆菩提心舍小求大 第六亦二。初所治。次能治
六者实有功德增上慢心闻说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如是倒取 闻大乘法取非大乘者。此人本学大乘。但作有所得学。故闻说大乘退大取小果。如大品中有大鸟之譬。初生无翅鸟子未有两翅而学飞。故遂便堕落。有所得人虽发大心大行无慧方便。闻说大乘退取小果。故大品中六十菩萨闻说波若成阿罗汉。此中是凡夫人。不同大品成阿罗汉。与其大略相似也。如是倒取者。实有大乘而不取大。实无小乘而取小乘。故名为倒。又实学大乘而取于小。故是倒也 对治此故下。第二明能治
对治此故为说轮王解髻中明珠与之譬喻应知 顶髻之珠最为尊贵。一乘最胜。以此赐之令其取大 第七人亦二。初明所治。第二明能治
七者实无功德增上慢心于第一乘不曾修集诸…
《法华论疏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