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18卷40頁碼:P0785
隋 吉藏撰

  《法華論疏》叁

  卷下 / 胡吉藏撰

  自此已下。釋譬喻品。初身子領解。此文大意者。上釋方便品令小乘人悟入一乘得受記。今釋小乘悟入一乘竟自呵責小乘過失。就文爲二。初牒經。二偈。次論釋

  譬喻品尊者舍利弗說偈言金色叁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諸功德而我皆已失 論釋爲二。一者問偈意。二者釋偈意。論曰此偈示現何義者。即是問偈意

  釋曰此偈示現何義 舍利弗自呵責身下。第二答釋偈意。就文又二。初列呵責章門。次釋呵責章門。即兼解偈。就初又叁。一者總標自呵。二別明自呵。是故舍利弗下總結

  舍利弗自呵責身言 我不見諸佛不往諸佛所及不聞佛說法不供養恭敬諸佛無利益衆生事于未得法退 自呵凡列六句。一不見佛。謂身子但值頞鞞爾時不見佛也。二不往佛所者。值頞鞞時不往佛所也。叁不聞佛說法者。值頞鞞時聞說叁谛。得道竟不聞佛說法也。四不供養者。值頞鞞時不供養佛也。五不恭敬者。值頞鞞時未恭敬諸佛也。六無利益衆生事者。值頞鞞時無利物心及利事也。前五明無上求心。後一明無下利心。于未得法中退者。應得上來六事。但取小果竟不得之。所以名退 是故舍利弗下。第叁結自呵責

  是故舍利弗作如是等呵責自身 不見佛者。第二釋上六門。即兼解二偈。初釋第一不見佛章門

  不見諸佛者示現不見諸佛如來大人之相不生恭敬供養心故 以不見佛故。不生恭敬供養之心 不往佛所者。釋第二章門

  不往佛所者示現教化衆生力故 若往佛所知佛者。有示現教化衆生之力。便不取小果。今遂不往佛所便取小果失化物之力也 放金色光明者。上來釋二章。今解釋偈。問。論主何故作此釋。答。前有二句。一不見佛。二不往佛所。若見佛往佛所即見佛放金色光明叁十二相。此二義相成。是故合釋

  放金色光明者示現佛自身異身獲得無量諸功德故 放金色光明者。牒初偈金色叁十二也。示現見佛自身異身者。用後見佛釋前不見佛之過失也。自身即是本身。異身謂化身也。見此二身即獲無量福。當知前不見佛。不往佛所失無量福也 聞說法者。釋第叁章門

  聞說法者示現能作利益一切衆生故 示現能作利益一切衆生事者。釋章門也。若聞佛說法知佛能作利益之事。便不取小果也。今不聞法便不知此事。故取小果也 力者釋初偈中十力之言。佛正住十力說法。能作利物之事。此二相開。故一處合釋

  力者示現衆生有疑依十力斷疑故 初牒力章門。示現衆生有疑依十力斷故者。釋章門。十力正明斷疑。如雜心論說 供養者。釋第四章門

  供養者示現能教化衆生力故 以供養佛知佛示現教化衆生力故。今遂不供養即不知此事。又佛所以可供養者。爲佛有化物之力故也。我若供養于佛亦得此力。便不證小果。以不供養佛取于小果故失化物力也 十八不共法者。釋第二偈第二句。以佛有十八不共法無諸過失故可供養。二義相成。故一處合釋

  十八不共法者示現遠離諸障礙故 初牒不共章門。示現遠離下。釋不共義。以無一切障礙過失故名不共法。問。何故不解八十種妙好。答。此猶屬金色叁十二也。又屬見佛等中攝。故不別釋 恭敬者。釋第五章門

  恭敬者示現出生無量福德依如來教得解脫故 初牒章。從示現下釋章。即是釋恭敬之意。以恭敬佛故得無量福及得解脫。以不敬佛便失此利。問。何故釋福德及解脫。不釋第六無利益衆生事。答。恭敬佛得福德及得解脫即是利益衆生事。又無利益衆生事。是總以上來句句皆有此言故不別釋也 以人無我法無我者。釋第二偈如是諸功德句

  以人無我及法無我一切諸法悉平等故 以二無我攝一切功德盡。又于諸功德中勝。亦可此語釋上無利益衆生事。亦得重釋上依佛教得解脫 是故舍利弗下。釋偈第四而我皆已失。又此文來者。初標呵責于未得法中退。次釋自呵責于未得法中退。今結自呵責于未得法中退

  是故舍利弗自呵責身言我未得如是法于未得中退故 自此已下爲七種人者。詳論意。上方便品總爲衆生總說一乘法。故論後文雲。方便品五章但爲破二歸一也。從火宅譬竟經別破十種人病。次明十種無上義也。就文爲二。初破十種人病。次明十種無上。初又二。第一總明爲十種人能治所治心勸知。第二別破十種人病。初又二。前列爲七種凡夫人能治所治勸知。次明爲無煩惱聖人能治所治勸知。就初又四。一出所爲人。二明能治。叁辨所治。四勸知。具足煩惱染性衆生者。明所爲人

  自此已下次爲七種具足煩惱染性衆生 具足煩惱。明是凡夫爲煩惱所染稱爲染性 說七種譬喻者。第二明能治也

  說七種譬喻 對治七種增上慢者。第叁明所治也

  對治七種增上慢心 此七種人並于增上法中。而自高舉慢而不求名增上慢 此義應知下。第四文也

  此義應知 所以勸知者。令行人識此七種過患。依經對治而舍離之。是故勸知 又叁種下。第二次明無煩惱人亦四。一明所爲人。二辨所治之病。叁明能治之藥。四勸知。叁種染慢無煩惱人者。出所爲人也

  又複次爲叁種染慢無煩惱人 斷小乘中諸煩惱盡。故名無煩惱人。而望大乘猶有煩惱。爲大乘煩惱所染。故稱爲染。未得究竟自謂究竟。以此自高稱之爲慢 叁昧解脫見等染慢者。第二出所治之病

  叁昧解脫見等染慢 則釋上染慢也。如勝鬘雲。叁界外恒沙煩惱。謂上上煩惱觀上煩惱等也。今明叁昧中煩惱即是勝鬘正受上煩惱。于大乘解脫中煩惱即是果上煩惱。見煩惱應是智上煩惱也。等者等取一切恒沙煩惱也 對治此故下。第叁出能治

  對治此故說叁種平等 第四勸知

  此義應知 如文 何者七種具足下。第二別釋。又開爲二。初別釋七種人。第二別釋叁種人。初又叁。一標七種人。二明能治所治。叁總結第一。前列七人

  何者七種具足煩惱性人一者求勢力人二者求聲聞解脫人叁者求大乘人四者有定人五者無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集功德人 如文 何等七種增上慢心已下。釋上第二能治所治章門。就文爲二。一者依經略釋第二。論主重釋。就釋七人即成七別。一一中爲二。第一出所爲人。則明所治之病。二明能治之藥。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者。此第一所治之病

  何等七種增上慢心雲何七種譬喻對治一者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謂以世間中諸煩惱染熾燃增上而求天人勝妙境界有漏果報如是倒取 叁界實是苦境。而求常樂。故名顛倒。初標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叁章門。謂世間中下。釋上增上慢心也。初遂近釋增上慢心。增上慢心者。謂世間中諸煩惱熾然增上也。而求天人勝妙境界下。釋上顛倒求諸功德也 對治此故明火宅喻者。第二明能治也

  對治此故爲說火宅譬喻應知 二者聲聞人下。釋第二中亦二。初出所治。次出能治

  二者聲聞人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自言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如是倒取 聲聞人者。標其人也。一向決定增上慢者。敘其病也。自言我乘與如來乘等無差別者。釋上病也。求二乘人謂佛與二乘人同斷叁界煩惱盡。同得盡無生智。同是叁無學人同得無余。如是倒取者。佛與二乘其實不同。不同謂同。故名倒取也 對治此故下。第二出能治

  對治此故爲說窮子譬喻應知 如窮子比于長者草庵方于大宅。故二乘與佛不同也 叁者大乘人亦開爲二。一所治。二能治

  叁者大乘人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無別聲聞辟支佛乘如是倒取 大乘人者。標人也。一向決定。標病也。起如是意。釋病也。謂無別二乘人。故稱爲病。此人初聞一乘經謂唯有佛乘無有余乘。遂有二失。一失于一說叁。二失于緣成叁。如是倒取者。實有二種。二乘有而言無。故言倒取 爲對治此故下。第二出能治

  對治此故爲說雲雨譬喻應知 雖地雨是一于草木成差。隨草木成差雖理是一隨緣成叁。于緣成叁也 第四人亦雨初明所治。第二明能治

  四者實無而謂有增上慢心已有世間有漏叁昧叁摩跋提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想如是倒取 所治中。初標實無功德謂有增上慢心章門。以有世間有漏下。釋章門。此人得有漏定實無涅槃生涅槃想。此可有二人。一者內道。如智度論雲。有一比丘。得初禅時謂得初果。乃至得四禅時謂得四果。二者外道之人。得非想無想二定謂爲涅槃。如是倒取者。實無涅槃謂是涅槃。故名倒取。又實是有漏謂是無漏。故名倒取也 對治此故下。第二明能治

  對治此故爲說化城譬喻應知 此有二義。一者且說二乘涅槃以爲真城。爲治前二種人虛僞之城。二者次爲此人說于化城。二乘涅槃尚是化城。汝之所得雲何真實。問。經文但言說化城。雲何說真城。答。化城品中具敘今昔。意敘昔即明是真。敘今即明是化也。又現下論文也 第五人亦二。初明所治。次明能治。所治中初標二門。次釋二門

  五者散亂增上慢心 標二門者。一散亂。二增上慢心 實無有定下。釋二門

  實無有定過去雖有大乘善根而不覺知不覺知故不求大乘于狹劣心中生虛妄解謂以爲第一乘如是倒取 初釋散亂章門。于狹劣心中下。釋增上慢章門。如是倒取者。小乘非第一。謂爲第一。故名倒取。又實有大乘而不求大乘。實無小乘而求小乘。亦是倒取 爲對治下。第二明能治

  對治此故爲說系寶珠譬喻應知 說系珠譬。令其憶菩提心舍小求大 第六亦二。初所治。次能治

  六者實有功德增上慢心聞說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如是倒取 聞大乘法取非大乘者。此人本學大乘。但作有所得學。故聞說大乘退大取小果。如大品中有大鳥之譬。初生無翅鳥子未有兩翅而學飛。故遂便墮落。有所得人雖發大心大行無慧方便。聞說大乘退取小果。故大品中六十菩薩聞說波若成阿羅漢。此中是凡夫人。不同大品成阿羅漢。與其大略相似也。如是倒取者。實有大乘而不取大。實無小乘而取小乘。故名爲倒。又實學大乘而取于小。故是倒也 對治此故下。第二明能治

  對治此故爲說輪王解髻中明珠與之譬喻應知 頂髻之珠最爲尊貴。一乘最勝。以此賜之令其取大 第七人亦二。初明所治。第二明能治

  七者實無功德增上慢心于第一乘不曾修集諸…

《法華論疏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