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18卷40頁碼:P0785
隋 吉藏撰

  《法華論疏》二

  卷中(方便品) / 胡吉藏撰

  依論十七種名中第十叁名一切諸佛大巧方便經。依此法門成大菩提。已爲衆生說人天二乘等法名大巧方便。故雲方便品。又下論明佛有七種方便。故雲方便品。依下論末論主開方便爲五段。一說妙法功德。次說如來法師功德。叁明大衆叁義。四明如來四義。五釋四種疑就文二。前牒經。次論釋。經文既長。今前科之。然後更取論釋。依論科經爲叁。一敘如來起定

  方便品 經曰爾時世尊入甚深叁昧正念不動以如實智觀從叁昧安詳而起 從定起已告舍利弗下。第二出對揚之人

  起已告舍利弗 從諸佛智慧已下。第叁明二種功德。一妙法功德。二法師功德。明二種功德即二。初章二者。一總明內證甚深阿含甚深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見難覺難知難解難入如來所證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 從何以故下。第二別明阿含甚深又開八別。初明受持讀誦甚深

  何以故舍利弗如來應正遍知已曾親近供養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無數諸佛 于諸佛所下。第二明修行甚深

  于諸佛所盡行諸佛修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 舍利弗如來已于下。第叁明果行甚深

  舍利弗如來已于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勇猛精進所作成就 名稱普聞下。第四明增長功德甚深

  名稱普聞 舍利弗如來畢竟下。第五明決妙事心甚深

  舍利弗如來畢竟成就希有之法 舍利弗難解之法下。第六明無上甚深

  舍利弗難解之法如來能知 舍利弗難解法者已下。第七明入甚深

  舍利弗難解法者諸佛如來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一切聲聞辟支佛下。第八明不共二乘所作住持甚深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 何以故舍利弗下。第二次明如來法師功德。妙法功德是佛之自德。法師功德是佛化他德。又開爲二。一初總明法師功德

  何以故舍利弗諸佛如來自在說因成就故 從舍利弗下別明法師功德。就中複二。一略明如來具四功德皆爲法師。第二廣明四種功德。初亦是標章門。第二名爲釋章門

  舍利弗如來成就種種方便種種知見種種念觀種種言辭 言四功德者。一種種方便者約住功德。種種知見者第二教化功德。種種念觀者謂畢竟成就功德。種種言辭下。第四說功德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已下。第二廣明四種功德。即釋四章門。即爲四別。第一前廣住功德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于彼彼處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于諸著處令得解脫 舍利弗知見下。廣上第二教化功德

  舍利弗如來知見方便到于彼岸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下。廣上第叁畢竟成就功德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障無礙力無所畏不共法根力菩提分禅定解脫叁昧叁摩跋提皆已具足 舍利弗諸佛如來深入下。廣上第四說功德。就文更開七別。即有七舍利弗。第一明種種解成就

  舍利弗諸佛如來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如來下。第二別言語成就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 止舍利弗下。第叁明相成就

  止舍利弗不須複說 舍利弗佛所成就下。第四明堪成就

  舍利弗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舍利弗唯佛與佛下。第五明無量種成就

  舍利弗唯佛與佛說法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 舍利弗唯佛如來下。第六明覺體成就

  舍利弗唯佛如來知一切法 舍利弗唯佛能說下。第七明隨順衆生意爲說修行法成就。就文又四。一總明如來說一切法

  舍利弗唯佛如來能說一切法 從何等法下。第二別明說證等五種法

  何等法雲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 何等雲何下。第叁明說教等五法

  何等雲何何似何相何體 如是等一切法下。第四總結證教二法如來現見非不現見

  如是等一切法如來現見非不現見 今且示文處。後依論別釋 論曰下第二論釋。就文爲二。第一總釋一部經。第二別解

  論曰自此已下示現所說法因果相應知 言所說因果相應知者。近而爲言方便一品明因果義。如雲受持讀誦甚深等明因義。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等明果義。遠而爲言此經唯顯一理說一乘唯教一人。故以一乘因果爲宗 爾時世尊下。第二牒經解釋。有五章經。即爲五段。如前所說。初文二。前牒佛從定起及告舍利弗二章經而解釋。次牒妙法功德及法師功德而解釋

  爾時世尊入甚深叁昧正念不動以如實智觀從叁昧安詳而起起已告舍利弗者 以如實智觀者。上一句明正念不動。謂靜極。以如實智觀謂鑒明。鑒明謂知病識藥。從叁昧安詳而起者。以知病識藥既竟。應病授藥時至故從定起。起已告舍利弗者出對揚之人也

  示現如來得自在力故如來入定無能驚寤故 示現如來得自在力故者。釋上正念不動及如實智觀。以定力自在得身心不動及如實觀察。如來人定無驚能愕者。釋安詳而起。以無外緣驚愕故得安詳起定也。前明內有自在之力。今明無外緣愕。並是歎無量義定有此二力 何故唯告舍利弗下。釋第二對揚之人又開二別。一釋不對余聲聞。次解不對菩薩。一一中有二。初何以故即是問

  何故唯告尊者舍利弗不告余聲聞等者 隨甚深智慧下。第二答

  隨深智慧與如來相應故 今正說平等大慧。唯身子智慧第一與佛相應。余人不爾。是故唯告身子 何故不告諸菩薩者。第叁釋不告菩薩。初問。次答

  何故不告諸菩薩者 答中初總標五義

  有五種義 從一者已下。別釋五義

  一者爲諸聲聞所應作事故二者爲諸聲聞回心趣向大菩提故叁者護諸聽聞恐怯弱故四者爲令余人善思念故五者爲諸聲聞不起所作已辨心故 但明聲聞有五義。所以須告。一者爲聲聞所應作事故者。下譬喻品雲。我雖說汝等滅度但盡生死而實不滅。今所應作唯佛智慧。菩薩已發佛心行佛已作佛智慧業。故不須告菩薩。聲聞未作佛業。欲令其作。是故告之。二者爲諸聲聞回心趣大菩提故者。菩薩發心趣于大道。故不須告。聲聞未回。今欲令回。是故須告也。上令作佛因。今明趣佛果。叁者護諸聲聞恐怯弱故者。聲聞怖佛道長遠。是故須告。菩薩不爾。四者爲令余人善思念故者。自身子之外人天菩薩之流並稱余人。聲聞本非作佛人當得作佛。我佛雲何不求佛耶。令其思念道理。五者爲令聲聞不起所作已辨心故者。聲聞有自保究竟之執。是故須告。菩薩無有此病。故不須告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者。第二釋二種功德。即二別。就釋妙法中爲二。第一總釋二種甚深。第二別釋阿含甚深。初又二。一正釋。二舉經示釋處。釋中爲二。一牒。二解釋。牒中前牒智慧及甚深二章門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者 爲諸大衆生尊重心下。第二解釋。就文爲二。初總生起二章。次別釋二章

  爲諸大衆生尊重心畢竟欲聞如來說故 初應有問。佛何故從定起歎智慧甚深無量。故釋言。爲諸大衆生尊重心畢竟欲聞如來說故 言甚深者下。第二釋二章門。一釋甚深章門。二釋智慧章門。就釋甚深章門又叁。一總明二種甚深。二別明證甚深。叁釋甚深體。初文標二種勸知

  言甚深者顯示二種甚深之義應如是知 何等爲二下。列二種甚深

  何等爲二一者證甚深謂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故二者阿含甚深謂其智慧門甚深無量故言甚深者是總相余者是別 證甚深者。即是內所證法。阿含甚深者。釋道安雲。阿含名爲趣無。說一切法皆趣畢竟空法。故名趣無。僧肇雲。阿含名爲法歸。其爲萬善府藏衆法所歸。然阿含正是外國教名通于大小。四阿含等爲小也。涅槃雲。方等阿含此即大也。言甚深是總相余是別相。是總別者甚深通證教。故言總。而有證教不同。所以稱別 證甚深有五種示現下。第二別釋證甚深也

  證甚深者有五種示現一者義甚深謂依何等義甚深故二者實體甚深叁者內證甚深四者依止甚深五者無上甚深 義甚深者。余初釋五深未見文意。後見佛性論及勝鬘經方乃悟解。佛性論釋五藏竟引勝鬘五藏爲證。如來藏自性爲義。一切諸法不出自性。無我爲相。自性義者辨此一藏是一切諸法體。一切諸法以真如爲體。故無有一法出于如外。即接論五義中第一性義。此論名體甚深也。第二是法界藏。以因爲義。聖人念處觀等皆依此性作境界故。此意雲。法界是念處等緣。緣增上緣。因即接大乘論五義中因義是。此論中依止甚深。叁法身藏。以至得爲義也。一切聖人信樂正性令諸聖人得如來功德。即攝論中第叁雲藏義。一切虛妄法所隱覆非凡夫二乘所能緣。故此少不相似。但佛性論取顯時爲義。故言法身藏。以至得爲義。攝論據隱時爲言。故雲藏。即是此中證甚深也。四出世間上上藏。以真實爲義。世者有叁義。一對治可滅。二妄心念念滅。叁內有倒見不得聖法。具此叁義名爲世。過彼叁義故名出世。即攝論中五義第四真實義。即此論中無上甚深也。五自性清淨藏以秘密爲義。若一切法隨順此性即名爲內。是正非邪。若違此理即爲外。是邪非正。即攝論中甚深義。此論依何等義甚深。此五藏體一而約義不同。一切皆以真如爲體。故名體義。即真如爲聖人觀行之因。名爲因義。即證得此真如爲法身名證得義。即此真如超過世間名上上義。甚深微名秘密義。攝大乘論初明一切法依止門。辨果有五義。並是佛性論勝鬘經意。今此五種並是五藏之義。意謂少不次第。今明體甚深。即是第一如來藏甚深內證甚深。即是法身藏。至得甚深依止甚深。即法界藏。無上甚深即是出世上上藏也。依何義甚深即是自性清淨藏。問。何故但明五種不多不少。答。初一是自性住佛性。第二依自性住佛性。起諸觀行即是引出佛性。第叁即是主得佛性。第四歎此叁種世間所無。第五義甚深唯佛境界。此五攝一切佛事義盡。問。何故明此五事。答。今佛說一乘欲令衆生成佛。成佛之義要具此五。是以命初即便辨之。若言法華未明佛性者。破此五義罪業無邊。了此五義福慧無量 何故甚深者。第叁正釋甚深體

  何故甚深者謂大菩提故大菩提者如來所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又甚深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故名甚深 別出甚深體。正以無上菩提爲甚深體。菩提言忘慮絕。故稱甚深也。又甚深者下。前明當體甚深。今明二乘不測故名甚深 言智慧者。上來釋甚深門竟。今釋智慧門

  言智慧者謂一切種一切智義故 謂一切種一…

《法華論疏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