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論疏》一
卷上 / 胡吉藏撰
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
婆薮槃豆(此雲天親)菩薩 造
叁藏法師菩提流支奉 诏譯
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婆薮槃逗造。菩提留支譯。婆薮雲天。槃逗雲親。其人本是天帝釋之弟。釋遣其下閻浮提伏修羅。故雲天親。菩提雲道。留支曰希。謂道希也。並有別傳。今不具敘斯論譯之甚久。而不盛傳于世者良有二焉。一文旨簡略前後似亂。粗尋之不見首尾故也。二昔北土江南多以五時四宗以通斯教。並與論違。講匠守于舊執背聖信凡。故不傳于世也。余講斯經文疏叁種。一用關河睿朗舊宗。二依龍樹提婆通經大意。叁采此論綱領以釋法華。但昔叁出經疏猶未解論文。今具釋之。使經論煥然可領。但此論有二本。一無前序直雲經雲歸命一切諸佛菩薩。此是集經人請護之辭也。二有歸敬此是天親自作。今具依二文開叁分。一歸敬叁寶申造論意。請威靈加護爲緣起分。二牒經解釋爲正體分。叁重牒章門追示分齊爲余勢分。就初有二。一天親歸敬申造論意。二集經者歸敬申集經意。就初有二。前兩偈歸敬叁寶申造論意。次一偈半歸敬佛僧請威靈加護。就初又二。一通歸敬一體叁寶申造論意。次別歸敬釋迦佛僧申造論意。就初又二。前半偈歸敬一體叁寶。次半偈申造論意。就初又二。初兩字敘能敬之至誠。次八字歎所禮之尊極。頂禮者第一句也
頂禮 禮有叁種。謂下中上。今謂上品禮也。所敬既其尊極。能禮必須最上 正覺海下第二明所敬之尊極。問。何以知此是一體叁寶。答。既稱淨法無爲僧。即知是明常住僧。在僧既爾。法佛例然。問。何故敬一體叁寶耶。答。既是一乘究竟之經。必明究竟叁寶。又以究竟叁寶顯知一乘。一乘是圓極之經。仍用此言斥北土四宗之說江南五時之教也
正覺海淨法無爲僧 言正覺海者。一法身佛。遍一切處如海之大。故普賢觀雲。毗盧舍那一切處也。二深如海。謂七辨不能說。五眼忘其照。故謂深也。叁一味如海。平等法身一身如味。四法身具一切功德。如海之備衆珍。余法僧易知 爲深利智者。第二申造論意又二。初句明教所爲人
爲深利智者 謂深利智者。一聞即解爲利。達至理。所以斯論不盛傳者。末世群生既多淺鈍。故知知音者希矣 開示毗伽典者。上明所爲之緣。今明能被之教
開示毗伽典 所爲之緣有利有深。能被之論有開有示。即大開與曲示也。毗伽論者。斯文引涅槃般若所說以歎今法華教也。稚子但教半字之經。長成則訓滿字毗伽羅論。昔說叁乘喻同半字。今明一極謂滿字經。亦用斯言斥五時四宗之說。以彼謂涅槃之經獨。滿法華等教猶半教也。毗伽羅此雲字本。毗伽羅論未見翻譯。河西朗師雲。是大權菩薩之所造也 只虔牟尼尊下。第二別敬釋迦佛僧。所以須別敬者。叁寶具有一體別體。故須通敬別敬也。又釋迦當今教主。欲釋所說之教。必須敬演敬之人。就文又二。初半歸敬佛僧。後半申造論意。兩章各二。初章二者。初只虔兩字述能敬之至誠。次八字歎所禮之尊極
只虔 只者重也。虔者敬也。前已通禮。今複別敬。故名重也。亦可前明頂禮用震旦之音。此稱只虔依天竺之訓。猶未詳次。別請問譯人
牟尼尊及菩薩聲聞 令法自利他下。明申造論意。亦開爲兩。初句申造論意
令法自利他 謂令解此妙法得自利益。謂自成佛也。更傳授于他。使他成佛也 略出勒伽論者。第二正明造論
略出勒伽論 從首至尾委曲釋者。謂爲廣論。今但折其樞要。震領提綱。如脫犀象之牙甬。擿翡翠之毛羽也。勒伽論者。即摩德勒伽。謂解阿毗昙論。此翻爲境界。尋斯論旨能生自他利解。即生解之境界也 歸命過未世下。第二次明申敬請護。即開爲兩。半行致敬。一偈請護各兩。初二者歸命兩字明能歸之至誠
歸命 次之敘所敬之尊極
過未世現在佛菩薩弘慈降神力願施我無畏 弘慈降神力。使我所說合理稱機。無違理傷機之過 次半請大悲加護使離彼四魔得叁菩提增長
大悲止四魔護菩提增長 初句請所應離者皆離。次明所應得者皆得也 經曰歸命一切諸佛菩薩者。此第二集經者請護之辭
經曰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前歸敬申造論意請威靈加護。此歸敬集經者欲出佛經。亦請威靈加護。一切衆經皆並有于此辭。但隨寄一文示存略故也 經曰如是我聞。此是第二正明論體。但論略難明。今引二門敘其體例。一辨二經同異。二敘斯論製作之方。二經同異者。即羅什所譯經及留支所出帶論之經。其文不同。凡有五種。一者舊經略論經廣。如舊經歎羅漢德唯有五句。論經有十六句。或可梵本廣略不同。或可聲聞常衆無會不集處處歎之。故羅什略歎其德也。天親欲示解一經歎德。令譏衆經歎德之意。故廣說也。二舊經廣而論經略。如方便品。舊經爲十句。謂如是相如是性等。論經唯有五門。當是天親以略攝廣故也。叁二經同無廣略。如歎菩薩德。四品次前後。舊經屬累在藥王之前。論經在普賢之後。羅什依于義意。是故在前。天親同經常法。所以在後。五名義不同。舊經稱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論經稱六十二億恒河沙佛。羅什依經文譯之。故雲菩薩。論取義意歎釋其福正等。顯初地菩薩得真如法身故即是佛。以觀音與六十二億法身不二。故言福平等。所以稱佛。次明論製作不同者。如龍樹釋經。不預開章門。至後追詺于前。天親釋此經凡有二意。一者預開起盡。如初品七分。二至後方陳。如論末雲方便品凡有五門。蓋是聖人適時而用也。天親大開此經凡有叁十二章。所言叁十二者。即序品七分方便品五門謂十二也。從譬喻品竟寶塔品。破十種病利益十人即十段也。從藥草竟一經明十無上。又有十章。故合成叁十二也。問。初從火宅竟于寶塔所破十病。雲何更從藥草竟一經明十無上耶。答。付法藏經雲。婆薮槃陀善解一切修多羅義。修多羅者凡有五義。一者顯示。謂顯示諸義故。如序品七段方便五門即顯示十二種義也。二湧泉。謂義味無盡故。如解譬喻竟于寶塔更從藥草竟于一經。釋于後竟而追解于前示義味無盡。即湧泉義也。叁出生。諸義出生故。如解第十無上勝功德力。歎經廣生功德無盡。即出生義也。四者繩墨。裁諸邪顯正故。破十病名曰裁邪。顯十種義所謂顯正。五者結鬘貫穿諸佛法。則叁十二章同爲顯一道唯教一人。如結華鬘令身首嚴飾也。又釋後竟而更追解前者。聖人內有無礙之智。外有無方之辨。故能自在而譯。又從前譯向後示鳥目疾轉。從後向前如師子返擲。又前譯經竟有疑者重問之。故後更釋之。如今人義深後章別有料簡重也。蓋是外國聖人製論之大體也。就釋初品大開爲二。一者牒經。二者論譯。牒經但牒二章。謂序分經衆分經。牒序分經始從如是終竟崛山。即牒經序分也
序品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與大比丘下。第二牒衆成就分也。什譯經有叁。一聲聞。二菩薩。叁人天衆。今但牒前二。以二衆有歎德。今欲釋之。故牒以人天衆無歎德。又易解兼余經已釋。故不牒之。就牒二衆即二。牒聲聞衆中舊經有比丘比丘尼。今但牒比丘。比丘衆中有二。一顯名。二密行。今但牒顯名不牒密行。並爲易解兼不歎德故也。比丘中有六。一標通號。二唱數。叁明位。四歎德。五列名。六總結。今但列初四。不列後二。而論釋中不釋初一通號及第五列名
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複煩惱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心善調伏人中大龍應作者作所作已辨離諸重擔逮得已利盡諸有結善得正智心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 菩薩中亦六門。一通號。二唱數。叁明位。四歎德。五列名。六總結。而後論釋中不釋初一及以後二。至文當顯
菩薩摩诃薩八萬人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大辯財樂說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種諸善根常爲諸佛之所稱歎以大慈悲而修身心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衆生 論曰下。第二論釋就文爲二。第一通釋一品。凡爲七門。第二別列七門
論曰此經法門中初第一品示現七種功德成就 就初又二句。此法門者一部之通號也。初第一品者一章之別稱也。七種皆稱功德者。此之七種皆能顯道利物故並雲功德。一一章中明義具足無余。不可破壞故雲成就 何等爲七下。第二別列七門。就文又二。初列次釋文
何等爲七一者序分成就二者衆成就叁者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四者依所說法威儀隨順住成就五者依上說因成就六者大衆欲聞法現前成就七者文殊師利答成就 序分成就者下。第二釋七章門。即成七分。初分有五。一如是。二我聞。叁一時。四教主。五住處。今但釋第五。初分四余經已明。兼複易解故不釋也。論曰序分成就者。此牒序分成就義也
又序分成就者 此法門中。示現二種勝義成就應知者。第二釋序分成就。就文爲二。一正釋。二舉經示釋處。就初又四。一標二種勝義勸知。何等爲二下。第二別出二種勝義。如王舍城下。第叁正舉城山示二種勝義。顯此法門最勝義故下。第四正明勝義
此法門中示現二種勝義成就應知何等爲二一者示現諸法門中最勝義成就故二者示現自在功德義成就故如王舍城勝于諸余一切城舍耆阇崛山勝余諸山故 問。王舍城雲何勝一切城。答。別傳雲。五天竺國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千小國有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龍樹雲。佛滅度後阿阇世王人民減小故更別立一小城。猶勝一切城。何況本王舍城。譬此經于一切經中勝者。凡乘有四種。一是人天即世間乘。二小乘。叁大乘。四一乘。此經正明一佛乘故衆中經勝。又說盡理之法暢衆聖之心滿諸佛之願。華嚴等法華前教雖盡理之法未明五乘衆生皆成佛。未暢諸佛之心。是故斯經最勝。結束一化始終。是故最勝。如神力品雲。如來所有一切諸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秘要之藏甚深之事。皆于此經宣示顯說。余經但當教明義未暢諸佛之心。是故此經最勝。又如論下品雲。此經有十七種名顯示十七種甚深功德。是故最勝。問。大乘一乘此有何異。答。有同有異。所言同者即一而包故一乘稱大。即…
《法華論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