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十一 ▪第4页
卷第十 / 沙门法宝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而自无有牵有功能。非可厌.断爱生长处。故不建立在四食中。即由此因望他界.地。虽有漏法亦非食体。他界地法虽亦为因能资现有。而不能作牵后有因故不名食。诸无漏法现在前时。虽能为因资根.大种。而不能作牵后有因。虽暂为因资根.大种。而但为欲成已胜依速趣涅槃永灭诸有。自地有漏现在前时。资现令增能招后有。由此已释段食为因招后有义。谓触等食牵后有时。亦牵当来内法香等。现内香等资触等因令牵当有。亦能自取当来香等为等流果。是故段食与后有因同一果故。亦能牵有故名为食。然香.味.触体类有三。谓异熟生.等流.长养。由外香等觉发身中内香.味.触令成食事。故所说食其理定成
论。又部多者至说名求生。述异释也
论。几食能令至求生有情。问。此四食中几食能令阿罗汉增长。几食能令余有情增长
论。毗婆沙师说至老死缘故。已下明二种皆因四食住。诸有爱者亦由段食资当有故。引世尊说。四食皆为老死缘故。此中意证段食亦引当有。如前引正理释。此明段食资现亦资当也
论。亦见思食至望绝便死。已下明思食正牵当有亦兼资现。已下引两事证。如文可解
论集异门足至卵即败亡。引集异门证其思食于现有资
论。此不应然至忘则命终。此是论主正本文也。今详。此文若证思食义则不应。若各别论不思议力用义即无违
论。起念母思在于触位。述起思时。谓十二支触支时也
论。诸有漏法至说食唯四。问废立所以
论。虽尔就胜至能起当有。此略答也。段食.触食能益现胜。思.识二食引当胜故。故唯说四
论。言所依者至业为胜。释前二食也
论。言当有者至最为胜故。释后二食也
论。故虽有漏至唯说四食。总结上也
论。前二如养母至生未生故。举喻显也
论。诸所有段皆是食耶。问。能资身者有食用。无能资身无食用故不名食也
论。有段非食至皆有四句。此答。唯其段食。余三亦有四句。可知
论。颇有触等至无漏触等。此明资益而非食。前说有食而非益也。且就不益不名为食。理实不益亦是食摄
论。诸有食已至资根及大。此明有损亦名食也。但于二时随有一益即名为食
论何趣何生至皆具四食。明四生.五趣皆具四食
论。如何地狱有段食耶。问
论。铁丸洋铜岂非段食。答也
论。若能为害至识食亦尔。难也。就中有二。一违前四句。二违品类足。此二皆说为缘资益方名食故。如何乃言洋铜.铁丸亦是食耶
论。彼说且依至皆有四食。答也。前四句中及品类足且说资身。毗婆沙说据得食相。由斯故说铁丸.洋铜得食相故亦名为食。孤独地狱亦有唯益无损段食。如人中食。故说五趣皆具四食 准此论文八地狱中无益身食
论。世尊所说至林中异生。因明四食问施食得果不同人也。论有作是释至诸有腹者。述异释也 论彼释非理至挍量难胜。论主破 就中有二。一违文故。谓经说施赡部林中一异生故。今言所有一切住赡部洲非是一故。二一切赡部异生理胜一百外道仙。何足为奇挍量叹胜
论。有言彼是近佛菩萨。述第二异释
论。理亦不然至阿罗汉故。论主破也。施近佛地菩萨得福胜施俱胝阿罗汉。如何此中对外道仙挍量胜劣也
论。毗婆沙者至顺决释分。此述婆沙一百三十评家释也
论。此名与义至自所分别。论主破。得顺决择分名赡部异生无所凭据。既无文证即是婆沙自所分别。婆沙一百三十引经与此有少异引经虽别大意皆同。然释赡部洲异生有异
论。后身菩萨至此说应理。论主自评取此释。与第二释近佛菩萨有何别者。近佛菩萨非决定在赡部洲中。后身菩萨决定即在赡部洲中。然前有难。彼获施福胜施俱胝阿罗汉故
论。尔时菩萨至且言胜百。通前难也
论。理必应然至对预流向。重审定也。所以得知理决定尔。以彼经中先将外仙对彼异生挍量胜劣。后重将彼离欲外仙。对预流向挍量胜劣。故知异生胜预流向失挍量法。先多后少故。若谓异生是顺决择分等者。即应将彼异生对预流向。挍量胜劣云施异生劣预流也
论。已说有情至有死生等。自此已下两行半颂。大文第三明死生受识等。正理论云。今应思择。于前所说中等四有。死.生二有唯一刹那。于此时中何识现起。此识复与何受相应。定心.无心得死生不。住何性识得入涅槃。于命终时识何处灭。断末摩者其体是何 此论略故举前二问等后问也
论曰至初结中有。答第一问。举其六位唯有意识以释死.生唯意识也。所说生言应知亦摄初结中有。此位亦唯是意识等。故与生有同亦名生 中有初心亦名中有不名生有。既是中有。凭何文证亦得名生 正理论云。本论亦有以生声说结中有位。有欲界系见.修所断二部诸结一时获者。谓上界没欲界生时。此等生言说中有始 由此颂说生言兼摄中有
论。死生唯许至不顺死生。答第二问。正理论云。以死.生时必昧劣故。由此故说下三静虑唯近分心有死生理。以根本地无舍受故
论。又此二时至必非无心。略答第三.第四问也。谓死.生位非是在定亦非无心
论。非在定心至能摄益故。别以三因证在定心无死.生也 地界别者。谓身在欲界等入上界.地定等。不可异地心而命终受生。纵令界.地同者定是加行起故。亦不可说命终等也。又定亦是能摄益故。正理论云。而非在定心有死.生理。非界.地别有死.生故。设界.地同极明利故。由胜加行所引发故。又在定心能摄益故。必由损害方得命终。诸在定心非染污故。必由染污方得受生。异地染心亦摄益故。加行起故无命终理。异地染心必胜地摄。何容乐往劣地受生。故彼亦无能受生理。一切异地净无记心。加行起故无命终理。非染污故无受生理
论。亦非无心至无受生故。别明无心无死.生也。正理论云。又非无心有命终义。理相违故。死有二种。或他所害。或任运终。无心位中他不能害。有殊胜法住持身故。处无心位不任运终。入心定能引出心故。谓入心作等无间缘。取依此身心等果法。必无有别法能碍令不生。若所依身将欲变坏。必定还起属此身心方得命终。更无余理。又有契经。证无心不命终。故契经说。无想有情由想起已从彼处没。非无心位可得受生(云云多释)
论。虽说死有至而无异熟。唯无记涅槃。答第五问也
论何故唯无记得入涅槃。问所以
论。无记势力微顺心断故。答所以也。正理论云。劣善何故不入涅槃。以彼善心有异熟故。诸阿罗汉厌背未来诸异熟果入涅槃故。若尔住异熟应不入涅槃。不尔。已简言厌背未来故。何不厌背现在异熟。知依现异熟永断诸有故。依现异熟证无学果。知彼有恩不深厌患。诸阿罗汉深厌当生。故命终时避彼因善。唯二无记势力劣故。顺于昧劣相续断心。故入涅槃唯二无记
论。于命终位至识最后灭。答第六问。寄问起也
论。顿命终者至亦心处灭。答也。阿罗汉人无所往后有故于心处灭
论。有余师说彼灭在顶。述异师说。此师意说。涅槃最胜故于顶灭
论。正命终时至一处都尽。释上识灭处也。识无方所不可辨处。随身根灭处言识灭处也
论。有渐命终者至是谓末摩。答第七问。即以身中有异支节名为末摩。无异物也。正理论云。谓于身中有别处所。风.热.淡盛所逼切时。极苦受生即便致死。得末摩称
论。若水火风至故得断名。释断名也。风.水.火等能触便命断名断末摩。非谓如斩薪等分为二分名之为断。正理论云。好发语言讥刺于彼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招断末摩苦
论。地界何缘至随所应起。释地不能为断末摩所以
论。有说此似外器三灾。述意说也
论。此断末摩天中非有。明断末摩有.无处也
论。然诸天子至非定当死。此明天中小衰相也
论。复有五种至必定当死。此明天中有大衰相。正理论云。此五相现决定命终。设遇强缘亦不转故。非此五相诸天皆有。亦非此五一一皆具。总集而说故言有五。如何得知非一切有。由教.理故。教谓经言。三十三天有时集坐善法堂上。共受法乐中有天子福寿俱终。即天众中不起于坐俄然殒没都不觉知。经说诸天五衰相现经五昼夜然后命终。宁不觉知不起于坐。理谓衰相皆是不善圆满业果。非一切天皆同集此不善业故
论。世尊于此至何谓三聚。自此已下大文第四明三聚众生也
论曰至三不定性聚。列三聚名也
论。何名正性。问
论。谓契经言至是名正性。答正性也。此无余断即是有余.无余涅槃。即此涅槃名为正性。正理论云。何故唯断说名正性。谓此永尽邪伪法故。又体是善常。智者定爱。故世尊亦说圣道名正性。经说趣入正性离生故
论。定者谓圣至故名正定。释正定也。此谓得无漏断得不越七生得涅槃故
论。诸已获得至何非正定。问也。若以定得涅槃名正定者。得顺解脱分善定得涅槃。何不从此名为正定唯取圣人
论。彼后或随至不名正定。答也。此有四释。一或后时堕邪定故。二得涅槃时未定故。三非如预流.极七返有等。四彼未能舍邪性故
论。何名邪性。问也
论。谓诸地狱至是名邪性。答也。谓三恶趣名为邪性。正理论云。何名邪性。谓有三种。一趣邪性。二业邪性。三见邪性。即是恶趣.五无间业.五不正见如次为体
论。定谓无间至故名邪定。释邪性也。即是定堕地狱故名邪定
论。正邪定余至可成二故。此释第三不定聚也。非定属一得不定名。住增上忍.及第一时时少不说。及未舍见邪性故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俱舍论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1】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