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十一 ▪第3页
卷第十 / 沙门法宝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二有漏.无漏门。此两行半颂第一门也
论曰至五所缘故。释欲界意近行.及缘三界多少。欲界具三受故。具有十八意近行也。具有六境缘欲界境亦具十八也。欲界意识三受。俱能别缘色界四境故具十二也。以色界中无香.味故无香.味各三也。欲界三受。俱容得缘无色法处。所以有三。以无色界无五境故阙十五也
论。说欲界系至谓法近行。述色界初.二定体.缘。此地有喜.舍二受故。欲界具六境故。缘欲界境具十二也。色界无香.味故缘色唯八也。无色界中唯法处故。唯有喜.舍二法近行
论。三四静虑至谓法近行。述三.四定。于此定此地意唯舍受。容缘欲界故唯六也。若缘色界即唯有四。谓除香.味。无色界唯有一。舍法近行也
论。说色界系至唯一谓法。述无色界空处近分意近行也。此有二说。一许别缘下。二不许别缘。若许别缘通有四舍意近行也。若不别缘唯一杂法舍近行也
论。四根本地至如后当辨。述四无色根本.及上三边同也
论。此意近行通无漏耶。此下第二半颂漏.无漏门。于长行中便明成就多少门也
论曰至唯是有漏。此述唯有漏也。正理释云。所以者何。长养有故。无漏诸法与此相违。有说。近行有情皆有。无漏不然。故非近行。有说。圣道任运而转故。顺无相界故。非近行体。近行与此体相违故
论。谁成就几意近行耶。已下明成就也。于中有三。一问。二答。三破有部。此即初也
论。谓生欲界至唯染污故。答也。此明生欲界者未得色界善心。即是未得未至定等。此于欲界具成十八具成善.染。若成上者唯是染污。成上惑故。染不缘下。由此初.二定唯八喜舍。缘自地四境故。三.四定四唯舍。缘四境故。四无色一唯舍。缘一法故 皆不缘下唯染污故。释所以也
论。若已获得至如应当知。谓已获得色界善心。初定有十。谓舍六喜四。未离欲贪具忧根故欲成一切。上地多少数如前说。正理欲界等中。皆得缘不系也
论。若生色界至谓通果心俱。明色界成欲一也。生无色界定不成下故略不论。成色多少准前可知。故不重述
论。有说如是至经义有殊。第三论主假为异说破有部也
论。所以者何。有部更问
论。非于此地至是意近行。论主答也。唯染污受可意相牵数行境界名意近行。善.无记者。不能引意相牵数行境故。非意近行
论。云何与意相牵数行。问也
论。或爱或憎或不择舍。答也
论。为对治彼至知法亦尔。此引证也。既六恒住对彼喜.忧.舍三。故知此三唯染污。与意相牵数行境故治彼名住
论。非阿罗汉至故作是说。证唯染也。既说罗汉有六恒住。无数行境。故知罗汉善喜.舍非意近行也
论。又即喜等至谓诸善受。重引经证言。喜等者等取忧.舍。此三若染污者缘色等六成十八耽嗜。此三若善缘色等六为十八出离。合为三十六也。此是大师所说非余能说。故言大师句也。善受既非耽嗜。明非与意相牵数行境也。婆娑四十六明六恒住。一百二十九。一百九十。明耽嗜受。正理救云。如何定知于诸境界或爱或憎或不择舍方是近行。非如先说诸离欲者。或阿罗汉。于有漏事虽全分断而有有漏喜等现行。不名近行此有何理。又以何缘。唯六恒住远分所治贪等相应杂染喜等方名近行。非余有漏善喜等受。又彼自说差别言故。非染近行定有极成。谓彼自言但为遮止杂染近行故作是说。即以许有非染近行非六恒住正所遮遣故。毗婆沙所说近行非与正理契经相违。又诸有漏皆名杂染。既许杂染皆名近行。与此宗义有何相违 婆沙一百三十九云。若生初定成就欲界一法舍意近行。即通果俱。总缘色等为境故。有说成就三。谓色.声.法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身表。即有缘色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起语表即有缘声舍意近行。此心若缘所变化事。以总缘故。即有缘法舍意近行。有说。成就六舍意近行。即通果心俱。此心容有总别缘故 今详。三解据义各别不相违也。第一师据化事心唯法舍近行。此心不唯缘一境故。第二师说。据化事心.及发身.语业心。唯缘色.声故。第三师说。通六近行。通取化事.发业及余通果心。亦容别缘六境界故 有人云。初师为正。初师意发业心亦兼缘能造触故者。非也。若能造触亦心缘。起善.恶二业例亦应然。应同所造通其善.恶
论。如是所说至无量差别。略说受支如上所说。若广分别无量不同
论。何缘不说所余有支。自此已下余指别文
论曰至随眠品当说。指余文也
论。此诸缘起略立为三。自此已下有两行颂举喻显也
论曰至烦恼业事。此中烦恼总有五喻。此文即是第一喻也
论。如龙镇池至相续无穷。第二喻也
论。如草根未拔至趣灭灭还起。第三喻也
论。如从树茎至数起惑业事。第四喻
论。如糠裹米至应如是知。第五喻也
论。如米有糠至能感异熟。此中明业总有三喻。此所举文第一喻也
论。如诸草药至更不招异熟。第二喻也
论。如花于果至应如是知。第三喻也
论。如熟饮食至应如是知。喻异熟果也。并如文可解
论。如是缘起烦恼业事。已下一颂。大文第九明四有余义
论曰至无润功能。此明生有唯染污也。然通一切。若生欲界即三十六。色无色界各三十一。皆能结生。不简上缘.无漏缘等
论。然诸结生至现起缠垢。明除随眠余缠.垢等不能结生
论。虽此位中至烦恼现起。明结生位心虽昧劣。由数习力邪见等惑皆能现起
论。应知中有至犹如生有。此明中有结生刹那同生有也
论。然余三有至善染无记。明余三有通三性也
论。于无色界至可立中有。明无色界无中有所以也
论。颂中不说至许具四有。释颂意也
论。有情缘起已广分别。已下三行颂大文第二明四食也
论曰至由食而住。此明四食是佛说也
论。何等为食。问
论。食有四种至四识。列四名也
论。段有二种至翻此为粗。此释段食。于中有三。一问细粗。二明界系。三明体性兼释名。此文初也 污虫者。谓因津污湿气而生。即细湿生虫。余文可解
论。如是段食至生上界故。此文第二界系分别。正理论云。非上界身依外缘住。色界虽有能益大种。而非段食。如非妙欲。如色界中虽有微妙色.声.触.境。而不引生增上贪故不名妙欲。如是虽有最胜微妙能摄益触。而毕竟无分段吞啖故非段食。虽非段食摄。而非无食义。如喜虽非四食中摄。而经说为食。以有食义故。如契经言。我食喜食。由喜食久住如极光净天。若尔欲界亦应唯口分段吞啖方名段食。不尔。欲界吞啖为门。余可相从立此名故。非于色界小有吞啖。可令余触从彼为名。是故二界无相类失。若人生在北俱卢洲离段吞啖寿岂断坏。虽不断坏。而所依身形色疲损苦为存活。若尔何故彼由食住。香等为食非要吞啖。彼定常嗅如意妙香。或触可爱风等妙触。又彼身中有能益暖。或非欲界皆资段食。亦非段食定唯欲界。从多。就胜。故作是言。下有。上无。不应为难
论。唯欲界系至分分受之。第三出体兼释名也
论。光影炎凉如何成食。问。若欲界系香.味.触三皆是段食。复言口.鼻分分受之。光.影.炎.凉既无口.鼻分分受义。如何成食言不简也
论。传说此语至如涂洗等。有两释。如文可解。正理论云。然段食体事别十三。以处总收唯有三种。谓唯欲界香.味.触三。一切皆为段食自体。可成段别而吞啖故。乃至。又诸饮等亦名段食。皆可段别而受用故。岂不求食为除饥.渴。如何饥.渴亦名为食。由此二种亦于根.大能增益故。如按摩等。又于饮食无希欲心身便疲损故二名食。又有饥.渴方名无病。故为食事此二胜余(十三事者。十一种触。香.味二境也)
论。色亦可成至何缘非食。此问色非食所以
论。此不能益至境各别故。答也。闻香等时能益自根。见色时不能益眼故非是食。先益自根后及余身可名为食。当不能益自根.大种。况能及余 言解脱故者。谓已离欲者
论。有时见色至而无益故。通释伏难。正理论云。色处何缘不名为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经说。段食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齿咀嚼。津液浸润。进度喉咽堕生藏中。渐渐消化味势熟德。流诸脉中摄益诸虫乃名为食。尔时方得成食事故。若在手.器以当为名。如天授名那落迦等。虽彼分段总得食名。而成食时唯香.味.触。尔时唯此为根境故。若总分段皆名食者。声.不相应亦应是食。非声等物在彼段中。可如香等亦名为食。以不相续无形段故。非无形段不相续物。能住持身可成食事。又如何知色处非食。身内摄益根.大功能。如香.味.触不别见故。尔时不生彼境.识故 云云乃至 若尔何故于契经中。称赞段食具色香.味。为令欣乐兼赞助缘。如亦赞言恭敬施与。岂即恭敬亦名段食。具正.助缘。如有赞花林具花.果.影.水。岂影与水亦即是林 云云乃至 又举色相表香.味.触亦妙可欣故作是说。经何不赞食具触耶。赞具色等已说触故。非有恶触具妙色等。故有妙触不说自成。又唯触处是真食体。赞此食体有色.香.味。故经说食体无缺减
论。触谓三和至通三界皆有。明后三食体.及界系等
论。如何食体不通无漏。问所以也
论。毗婆沙师至为灭诸有。举婆沙师答
论。又契经说至故非食体。举体答也
论。言部多者至为何所目。问
论。此目中有至说中有故。答也 求生。是中有五名中一名
论。何等为五。问五名也
论。一者意成至暂时起故。答五名也
论。如契经说至起谓中有。此引经说中有名起 有坏自体起者。谓死有坏本有自体中有起也 有坏世间生者。谓无情法因灭果生
论。又经说有至为第四句。重引经证。此之二经皆证中有名为起也。正理论云。如是四食体总有十六事 十六事者。触为十一。香.味为二。触.思.识三。又正理说思食唯与意识相应。唯后三食说有漏言。显香等三不滥无漏。何缘无漏触等非食。食谓能牵能资诸有。可厌可断爱生长处。无漏虽资他所牵有。…
《俱舍论疏十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