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十五 ▪第2页
卷第十四 / 沙门法宝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在。第二刹那后遍成过去
论。无散无表至势微劣故。此释不成未来所以。正理论云。前生所得别解脱戒。于今受戒最初刹那。如静虑律仪。何不成过去 此责非理。此戒与心非同果故。离染心等皆同一果。故彼戒如心得过去生者 又别解脱未曾得故。应如胜品静虑律仪非初刹那中得过去生者(解云。离染心等者。等取一切有戒定心。皆与戒同一果故 胜品静虑者。谓无始曾未起者)
论。如说安住至亦成过去。释恶戒也。同善律仪成现在世及过去也
论。诸有获得至必还得彼故。此释静虑律仪成过.未也。正理论云。此中应作简别而说。以顺决择分所摄定律仪。初刹那中不成过去。余生所得命终时舍。今生无容重得彼故。又非一切有情曾起。有涅槃法者。方可有彼故(准此。有涅槃者是有解脱分善已去。解脱分前无容有。暖等戒故应分别说。若暖等俱戒不定成过去。舍已不重得故。若余定戒成过去故。此应简别说)
论。一切圣者至先未起故。释道戒也。唯除最初苦法智忍一刹那中不成过去。尔时未有过去道故。自余圣者乃至未入无余依前皆成过.未
论。若有现住至有成现在。释定.道戒成现在也。正理论云。理应但说在定.道时成现在世。定.道无表不应言住。如住果言唯说果成。非果现起。今但云住。云何得知定.道现前。非但成就。是故彼说犹令生疑。不能定证成现无表。故应但言在定.道言。虽说住言劳而无用 今详彼意。前文已说成就去.来。此句正明成就中世。故知说住显起非成。以非唯成。证成现故。定.道无表随心转故。散心现前必无彼故
论。已辨安住善恶律仪。下半颂。第二成处中无表
论曰至种类所摄。此释处中多无无表。若有无表是善.恶类
论。彼初刹那至说成现在。释成现在并颂中字
论。初刹那后至二世无表。释成二世。如文可解
论。若有安住律不律仪。自下第三一颂。明住律仪.不律仪人成处中善.不善无表
论曰至不善无表。此释住律仪成不善无表。如文可解
论。住不律仪至诸善无表。释恶戒成善无表
论。乃至此二心至通成过现释成两世 此二心未断者。杂心云。至彼缠所缠。尽已尽。当知此即二心止已。无表即断。与彼不住律不律仪有少不同
论。已辨无表成表云何。自下第四一颂明成表也
论曰至恒成现表。此释表业正作之时恒成现表
论。初刹那后至如无表释。释成过去不成未来
论。有覆无覆至逆追成者。释二无记无成过.未。法力劣故 逆谓未来 追谓过去
论。此法力劣谁之所为。问也
论。是心所为。答也
论。若尔有覆至勿成过未。难也。能发之心既成过.未。因何所发之表唯成现在
论。此责非理至成有差别。答也。表是色法。昧钝心故。表色依心起故。心等不然。无记表业从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故心成三世。表唯成现在
论。如前所说住不律仪。已下半颂。第五明不律仪众名
论曰至名不律仪。释众名也。以五义不同故立五名也
论。然业道名至立余四名。释名通局。如文可解
论。或成表业非无表等。下一颂。第六明成表非无表等四句分别
论曰至所发表业。明成表业非无表也。不住善.恶戒。起下劣思造善.恶业及无记业。皆唯成表不成无表
论。除有依福及成业道 除有依福及成业道。虽下劣思亦发无表。此第一句
论。唯成无表至或生已舍。释成无表非成表也。此第二句。正理论云。岂不已得静虑异生今表未生。先生已失。亦成无表非表业耶。何故颂中但标于圣非易生者理亦可然。何故释中标易生者
论。俱成非句如应当知。第三.四句。如文可知。婆沙一百二十二广。即烦不录
论。说住律仪至由何而得。自下一颂。大文第五明得三律仪也
论曰至亦心俱故。此释得彼心时即得彼戒
论。彼声为显至简取无漏。释颂彼。圣。两字 彼谓前静虑。静虑通漏.无漏故 圣。唯简取无漏。有漏非圣体故
论。六静虑地至如后当辨。四根本及中间.初未至无漏定。非上三未至。如后当辨
论。别解脱律仪至由他教得。释得别解脱也 从他教者谓能教者他。非一切。然十众别人皆是他也 等者。等取自然得戒等也
论。此复二种至余五种戒二种他。谓别人及众 四人已上名曰僧伽。戒八众中苾刍等三从众得也 补特伽罗是别人。谓余五种从此得故。若勤策.勤策女从二人得。若近事.近事女近住从一人得
论。诸毗奈耶至复说等言。别释等字
论。何者为十。问也
论。一由自然至共集受具戒。已下答也 正理论云。自然谓智。以不从师证此智时得具足戒。即是佛及独觉至尽智时得此戒也 二由入正性离生。谓五苾刍。正理论云。由证见道得具足戒 此即憍陈那等五苾刍也 三由佛命善来苾刍尔时俱戒。谓耶舍等。耶舍此云名誉。正理论云。由本愿力佛威加故 四信受佛为大师尔时得戒。谓大迦叶等 五由善巧酬答。谓苏陀夷。苏陀夷此云善施。年始七岁善答佛问称可佛心。虽年未满二十。佛令众僧羯磨受具足戒。善巧酬答别开一缘。非酬答时即发也 言酬答者。佛问彼言。汝家在何处。苏陀夷答言。三界无家 六由敬受八尊重法。尔时得戒。谓大生主 旧云大爱道者讹也。梵云摩诃波阇波提。摩诃此云大。波阇此云生。波提此云主。是大梵王千名中一名也。众生多故名曰大生。梵王能生一切众生。与大生为主。名大生主。从所乞处天神为名。大生主是佛姨母。佛遣阿难为说八尊重法。彼即敬受。尔时得戒。此八是尊大苾刍法。故名八尊重法。旧云八敬。于尼众中最初出家。广如律说 七由遣使。得戒。谓法授尼。尼名法授。此尼端政。欲往僧中恐路有难。受具戒时不对大僧。大僧遣尼受法转与受戒。故名由遣使得具戒也。为护难故别开此缘 八由持律为第五人。谓于边国以无僧故极少犹须五人。以和上不入众数余四成众。减不成众。于五人中必信一人持律羯磨。故言持律第五。减五不成。多即不遮 九由十众。谓于中国僧多之处。极少犹须十人。多亦不遮 十由三说归佛.法.僧。谓六十贤部众。佛遣阿罗汉为说三归受得具戒
论。如是所得至表业而发。论主制上得戒非定依表发无表也。婆沙一百二十二云。若住别解脱律仪。及住不律仪。现无身表。有二说。一云第二刹那以后。彼初刹那必有表故。二云彼初刹那亦是所说。有现无身表受不律仪故。灭定中得具戒故 解云。现无身表受不律仪者。谓受事得不律仪 在灭定中得具戒者。谓那舍沙弥第三羯磨入灭定等。又亦容是上法见谛得戒等也 此两说中后说为正。入无心定时无表业故 婆沙云若住别解脱律仪及不律仪现无身表者 此据现无身表。依过去加行表发者。亦得是现无身表。不得定是欲界无表离表而发 正理四十二云。有余师说。非于欲界一切无表悉依表生。如得果时五苾刍等 准后师释。前必应云欲界无表定从表生。正理通余师引证云。然彼先时决定有表 准此论文。正理断取欲界无表定从表生。若无根本从加行生 然此两说与婆沙不同 婆沙云。若住别解律仪现无身表。一说据后刹那。一说初容无有。不说从加行生。亦得是住律仪无身表业。即不得是离表而生 有人误释谓为同也。此论中云如是所得别解脱律仪非必定依表业而发 又论云。七善业道若从受生。必皆具表.无表。受生尸罗必依表故。佛及五苾刍别解脱戒。不从受生故不依表。论主存也。故言非必定依表业而发 正理论师不许此义。故云然彼五苾刍等先时决定有表相续不断。至得果时从彼而发。又论主。亦言非欲界无表离表而生。故知论主说佛及五苾刍得别解脱时身亦有表 论师此释前.后自违。待重捡文会释。不可一论同自相牟楯
论。又此所说至要期而受。自下大文第六明二边际。文中有二。一明别解脱戒。二明恶戒。此文初也
论曰至昼夜边际。明别解脱戒。唯有二边际
论。重说昼夜为半月等。此通伏难 难云。若唯有二分齐。何故经中。云或半月或一月受近住戒 通云。说半月等者。此说重受日夜戒。满半月等名半月等。非是一受经半月等也。如无量寿经云。日日如是受王八戒 即是日日受经半月等也
论。时名是何法。问时体也
论。谓诸行增语至立昼.夜名。答也。增语是名。即是有为法光位闇位。立昼夜名
论。二边际中至非亦得起。经部难也。尽寿分齐有三道理戒后不生。一依身别故。二别依身中无加行故。三无忆念当受时所遮防故。一昼夜复。或五。或十昼夜等时。何法为障令戒断讫
论。必应有法至一昼夜故。有部答也。法性微细唯佛能知。经中既说唯一昼夜。用应有法能为障碍
论。于如是义至一昼夜戒。经部令有部等寻思经意 经说唯一昼夜者。以所化根难调伏故。且说一昼夜。非谓越一昼夜戒不得生
论依何教理作如是言。有部反问经部
论。过此戒生不违理故。经部答理
论。毗婆沙者至不许斯义。有部以无教故不许。正理破云。复减于此。何理相违。谓所化根有难调者。已许为说昼夜律仪。何不为调渐难调者。说唯一夜一昼须史。以难调根有多品故。由此知有近住定时。若减若增便不发戒。世尊观见故唯说此 是故经部与正理师无诤理中横兴诤论
论。依何边际得不律仪。已下半颂。第二明恶戒边际
论曰。至智人所诃厌业故。明恶戒唯有尽寿无昼夜也。以无对师要期受故
论。若尔亦无至得不律仪。难。若以无对师受一日夜即无昼.夜。亦无对师要期尽寿。应无尽寿
论。虽无对师至故不立有。通难。由起毕竟坏善意乐故。得尽寿不律仪。虽起暂时坏善意乐。不对师故不得日.夜不律仪也。虽暂时坏恶意乐心。以对师受得近住戒。若有对师受不律仪。亦令得恶戒。然无受者故不立有
论。经部师说至阿世耶故。述经部宗。经部说。如善律仪无别实物名为无表也。但于现思上差别防恶功能。所熏习种子功能。假立无表 此不律仪亦应非实。即欲造恶不善意乐相应意思。熏身.语七差别功…
《俱舍论疏十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