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论疏》七 ▪第4页
卷第四(本) / 释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又能所既一起善恶。既有两法应当两人。若人一则善恶应一。又如人起四心四心迭代。四人亦尔。若人一则四心应一。他又云。人能作善恶不当善恶。心为善恶体不当解惑。今问。若解惑与心一则心一。则解惑应一。善恶与人一人一。则善恶一。若人不当善恶何处离善恶色心别有人。若别有人人应在善恶色心外。柱应在四微外。又若异心别有善恶应异青黄别有色也。第二偈上半亦牒不半破。而将离以责其异者。亦离显而异昧故也。汝既得异应得相离。相离有五。一者东西离。去若在东者应居西。二者有无离。未有去法应先有去人。未有去人应先有去法。三存亡离。去人死去法应存。去法亡去人应在。四去住离。去法自去而人自住。去人自去而去法应住。五不相成异。人法既异。则不相成。如牛二角。长行为二。初双牒。总唱有过。次何以故释一异过。先释一次释异。一中为三。一标错乱及破因缘过。因去有去者下第二双释。一中下第三双结。释中有二。初释破因缘者。既因去有去者云何言一。故是破因缘。又去下释错乱有二。一人法二常无常。人通四仪是故为常。四仪迭代兴废。故名无常。非是破外道人常义也。若一应俱常俱无常。唤人应得法召法应得人。故是错乱。一中有如是过者第三双结。或解云。释一中三过一结。三过者第一门法体乱过。又去名为法下第二名乱过。人常法无常下义乱过。夫论谬立不出三乱。谓体名义也。一中有如是过者第四结也。异中亦应有三离。一东西离。二有无离。三存亡离。四总结。今略无初离也。第三段上半双牒下半双呵。易知也。因去知去者第三因缘门破。有此门来凡有三意。一者前破一异破人法体。今因缘门破人法用。故二偈文并称不能用则体用俱寂。二者上破一异。而犊子立人法不受此破。别有人体故不可言一。而因于阴故不可言异。如别有火体不可与薪一。而因托于薪不可言异。虽不可一异而人能御法法能成人。有人法用义故今破之也。三者上来破性人法。今破因缘人法。则性空因缘空义也。二偈为二。初偈破者不能用是去。次偈破者不能用异去。是去者是者所因。去者不能用。异去者非者所因。去者亦不能用。而此二偈反覆相成。初偈免二去而堕无用。后偈若其有用便堕二法。又初偈破不得动第一步。第二偈破不得动第二步。尚不得动第二步。况千里行耶。故一切法无动转者也。初偈上半明人不能用法。下半明法不能运人。因去知去者此牒外人义。若端拱静坐此直是人耳。不知是去者。以其因动足即知是去人故云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者论主破也。是去即者所因去。而者不能用。若离去别有者体者可能用去法。今因去知者。则者无自体。云何能用去法。又无自体即无者。谁用去法耶。如因色心成人。若未有色心则本无有人。既因色心成人。离色心无人。人云何还能用色心耶。又不得色心成人。凡成必有能所。色心是能成人是所成。今离色心无人。云何色心是能成人为所成耶。先无有去法下半有二义。一释上半。若去者之前别有去法。可因法知者者能用法。今因者有法者前无法。云何因法知者而言者能用法。此则上半破其者能用法。下半破其因法知者。次意上半破者能用法。下半破法能运者。去者之前别有去法可言法能运者。今因者有法。则去者之前无有去法。云何言法能运者。长行云。是去法未有时无有去者。此明因法有去者。者无自体故不能用去法耳。亦无已去未去去时。未有去法非但无者亦无三时。明因法有时耳。既因法有者者无自体。云何者于三时中用得去耶。如前有城下释下半。初举譬反释。先有人后有城人可趣城。前有法后有人法可运人。而人法互相因不得先后。云何言先有法而能运人。复何得言先有法因法知人耶。第二偈破异去。上半牒下半破。外云初动一步是者所因去。以去法成者体者可不能用。今进第二步异于成者之去名为异去。此去既不成者体。则者应能用。是故破云。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初去以成者体。次去为者所用则是二去。二去则二动二身。如上无量过也。汝若言至第二步时初步已灭无有二法过者则但有后步。则唯有成者之去则者不能用。同初偈过故免二去则堕无用。得有用则成二去。又初步成者体者无自体。云何得运初步进至第二步。又纵将初步进至第二步。则至第二步时犹有初步。则一人有二去。无有是处。凡论有去要初步灭进至第二步。无有将初步至第二步第二步时犹有初步也。故偈云。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又初步灭则者亦灭不得至第二步。初步不灭犹有初步。亦不得至第二步。故一切人无有动步之义也。又一去成者体。此是前时去。一去成者用。此是后时去。但当前时去未有后时去。至后时去无有前时去。恒是一去只有成义无有用义。故偈云。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又若后时去犹是前时去。当一人则有前后两时去。亦一时中有前后两法。前后两时何有此义。又当前时去只有成者体。者用何物得至后时耶。如藉此五阴四微以成此人柱。即此人柱尚不能御此阴此微。云何能御后时之微阴耶。又前时之去成者体而未能去。则不名去法。若名去法则应能去。若能去何用后时去耶。又举例。如前时之眼成者体者不能见。后时之眼被者用方能见。何有此义耶。又后时之眼不成我体则是他眼。何有此人用他眼耶。决定有去者第四有无破。亦云决定不决定破。夫论有去人去法要须具三。一假时而去。二有人法之体。三有人法之用。三时门破其假时而去。一异门破其人法之体。因缘门洗其人法之用。此三若无则一切尽矣。而汝意犹未已。今更以两门领其大要。人法俱有则不成人法。人法俱无则不成人法。故有此门也。又初二门破性。因缘门破假。性假若空则一切都坏。若踟蹰道门怏怏此旨。今更两门令滞情永寂。若定有即常。常无有去。定无则断。断令谁去耶。又决定则不因法有人。人本实有。不决定即是因法有人。人本实无。此二即总该一切。不因法有人人是常人。因法有人人是无常人。又不因法有人人是实人。因法有人人是假人。破此二即一切皆尽。又不因法有人别有假体。因法有人则无假体。此二亦收一切。二偈为三。初偈明定有人无人不能用法。次半偈明定有法无法人不能用。三半偈结人法能所一切都空。初偈为二。上半明定有人。不能用三去者。既决定有人体即不因去法成人。此人是常。常即不动。云何用三去。又不因法有人人独自有。应独自去不须用法。复是不用三。又决定有者者不因法成。者不因法成即无有此者。谁用三去。又既决定有者则决定有法。法自能去何须者用。又不因法有人人应常去无有息期。以无去法可息故。下半若因法有人则人无自体。无自体则无人谁用法耶。又无自体即同上不能用是去过也。此偈上下半进退破之。上半明有人即不因三去。下半若因三去即无有人。故上半有即不因。下半明因即不有。又上半破外义下半破内义。上半破犊子及假有体下半破假无体也。余二段易知。长望论意不可思议。住而不静去而非动。履地而无处岂非不可思议耶。长行释三段即三。释上半为二。初别释三事谓人法时。以立中要具此三故也。若决定有去者此释偈中不能用之辞。即是释破也。夫因去有者者息去而住。既不因去有者者即无去可息。即者常应去都无住期。故云不应有住也。释下半有二论本。今用一本云。因去法得名去者。若先无去法即无去者。此文为正余本烦也。不得言定有不得言定无者。若作破义结破上定有定无。俱不可得故云不得言定有及定无也。若作立义因缘义不可定有。不可定无也。又此即二谛义。真谛空故不得定有。世谛有故不得言定无。此用二谛互破其定有定无也。又世谛是因缘有不可得言自性有。真谛是因缘无不得言自性无。此破性有无明因缘二谛也。又不得言定有。不得言定无并就世谛世谛是假有。假有不可言定有。假有不可言定无。假有不可言亦有亦无。假有不可言非有非无。此是世谛假有绝性有无四句也。而绝假有者乃是真谛。世谛假有既绝四。真谛假无亦绝四。故二谛并四绝也。然二谛意乃多具上来诸义也。如幻如化幻为十喻之始。化为十喻之终。故举初后也。幻去宛然岂是定无。幻去非去岂是定有。成上非定有无之言也。又求彼人法虚恍不能得故名如幻化耳。不执虚破实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中观论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3】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