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論疏》七 ▪第4页
卷第四(本) / 釋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又能所既一起善惡。既有兩法應當兩人。若人一則善惡應一。又如人起四心四心疊代。四人亦爾。若人一則四心應一。他又雲。人能作善惡不當善惡。心爲善惡體不當解惑。今問。若解惑與心一則心一。則解惑應一。善惡與人一人一。則善惡一。若人不當善惡何處離善惡色心別有人。若別有人人應在善惡色心外。柱應在四微外。又若異心別有善惡應異青黃別有色也。第二偈上半亦牒不半破。而將離以責其異者。亦離顯而異昧故也。汝既得異應得相離。相離有五。一者東西離。去若在東者應居西。二者有無離。未有去法應先有去人。未有去人應先有去法。叁存亡離。去人死去法應存。去法亡去人應在。四去住離。去法自去而人自住。去人自去而去法應住。五不相成異。人法既異。則不相成。如牛二角。長行爲二。初雙牒。總唱有過。次何以故釋一異過。先釋一次釋異。一中爲叁。一標錯亂及破因緣過。因去有去者下第二雙釋。一中下第叁雙結。釋中有二。初釋破因緣者。既因去有去者雲何言一。故是破因緣。又去下釋錯亂有二。一人法二常無常。人通四儀是故爲常。四儀疊代興廢。故名無常。非是破外道人常義也。若一應俱常俱無常。喚人應得法召法應得人。故是錯亂。一中有如是過者第叁雙結。或解雲。釋一中叁過一結。叁過者第一門法體亂過。又去名爲法下第二名亂過。人常法無常下義亂過。夫論謬立不出叁亂。謂體名義也。一中有如是過者第四結也。異中亦應有叁離。一東西離。二有無離。叁存亡離。四總結。今略無初離也。第叁段上半雙牒下半雙呵。易知也。因去知去者第叁因緣門破。有此門來凡有叁意。一者前破一異破人法體。今因緣門破人法用。故二偈文並稱不能用則體用俱寂。二者上破一異。而犢子立人法不受此破。別有人體故不可言一。而因于陰故不可言異。如別有火體不可與薪一。而因托于薪不可言異。雖不可一異而人能禦法法能成人。有人法用義故今破之也。叁者上來破性人法。今破因緣人法。則性空因緣空義也。二偈爲二。初偈破者不能用是去。次偈破者不能用異去。是去者是者所因。去者不能用。異去者非者所因。去者亦不能用。而此二偈反覆相成。初偈免二去而墮無用。後偈若其有用便墮二法。又初偈破不得動第一步。第二偈破不得動第二步。尚不得動第二步。況千裏行耶。故一切法無動轉者也。初偈上半明人不能用法。下半明法不能運人。因去知去者此牒外人義。若端拱靜坐此直是人耳。不知是去者。以其因動足即知是去人故雲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者論主破也。是去即者所因去。而者不能用。若離去別有者體者可能用去法。今因去知者。則者無自體。雲何能用去法。又無自體即無者。誰用去法耶。如因色心成人。若未有色心則本無有人。既因色心成人。離色心無人。人雲何還能用色心耶。又不得色心成人。凡成必有能所。色心是能成人是所成。今離色心無人。雲何色心是能成人爲所成耶。先無有去法下半有二義。一釋上半。若去者之前別有去法。可因法知者者能用法。今因者有法者前無法。雲何因法知者而言者能用法。此則上半破其者能用法。下半破其因法知者。次意上半破者能用法。下半破法能運者。去者之前別有去法可言法能運者。今因者有法。則去者之前無有去法。雲何言法能運者。長行雲。是去法未有時無有去者。此明因法有去者。者無自體故不能用去法耳。亦無已去未去去時。未有去法非但無者亦無叁時。明因法有時耳。既因法有者者無自體。雲何者于叁時中用得去耶。如前有城下釋下半。初舉譬反釋。先有人後有城人可趣城。前有法後有人法可運人。而人法互相因不得先後。雲何言先有法而能運人。複何得言先有法因法知人耶。第二偈破異去。上半牒下半破。外雲初動一步是者所因去。以去法成者體者可不能用。今進第二步異于成者之去名爲異去。此去既不成者體。則者應能用。是故破雲。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初去以成者體。次去爲者所用則是二去。二去則二動二身。如上無量過也。汝若言至第二步時初步已滅無有二法過者則但有後步。則唯有成者之去則者不能用。同初偈過故免二去則墮無用。得有用則成二去。又初步成者體者無自體。雲何得運初步進至第二步。又縱將初步進至第二步。則至第二步時猶有初步。則一人有二去。無有是處。凡論有去要初步滅進至第二步。無有將初步至第二步第二步時猶有初步也。故偈雲。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又初步滅則者亦滅不得至第二步。初步不滅猶有初步。亦不得至第二步。故一切人無有動步之義也。又一去成者體。此是前時去。一去成者用。此是後時去。但當前時去未有後時去。至後時去無有前時去。恒是一去只有成義無有用義。故偈雲。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又若後時去猶是前時去。當一人則有前後兩時去。亦一時中有前後兩法。前後兩時何有此義。又當前時去只有成者體。者用何物得至後時耶。如藉此五陰四微以成此人柱。即此人柱尚不能禦此陰此微。雲何能禦後時之微陰耶。又前時之去成者體而未能去。則不名去法。若名去法則應能去。若能去何用後時去耶。又舉例。如前時之眼成者體者不能見。後時之眼被者用方能見。何有此義耶。又後時之眼不成我體則是他眼。何有此人用他眼耶。決定有去者第四有無破。亦雲決定不決定破。夫論有去人去法要須具叁。一假時而去。二有人法之體。叁有人法之用。叁時門破其假時而去。一異門破其人法之體。因緣門洗其人法之用。此叁若無則一切盡矣。而汝意猶未已。今更以兩門領其大要。人法俱有則不成人法。人法俱無則不成人法。故有此門也。又初二門破性。因緣門破假。性假若空則一切都壞。若踟蹰道門怏怏此旨。今更兩門令滯情永寂。若定有即常。常無有去。定無則斷。斷令誰去耶。又決定則不因法有人。人本實有。不決定即是因法有人。人本實無。此二即總該一切。不因法有人人是常人。因法有人人是無常人。又不因法有人人是實人。因法有人人是假人。破此二即一切皆盡。又不因法有人別有假體。因法有人則無假體。此二亦收一切。二偈爲叁。初偈明定有人無人不能用法。次半偈明定有法無法人不能用。叁半偈結人法能所一切都空。初偈爲二。上半明定有人。不能用叁去者。既決定有人體即不因去法成人。此人是常。常即不動。雲何用叁去。又不因法有人人獨自有。應獨自去不須用法。複是不用叁。又決定有者者不因法成。者不因法成即無有此者。誰用叁去。又既決定有者則決定有法。法自能去何須者用。又不因法有人人應常去無有息期。以無去法可息故。下半若因法有人則人無自體。無自體則無人誰用法耶。又無自體即同上不能用是去過也。此偈上下半進退破之。上半明有人即不因叁去。下半若因叁去即無有人。故上半有即不因。下半明因即不有。又上半破外義下半破內義。上半破犢子及假有體下半破假無體也。余二段易知。長望論意不可思議。住而不靜去而非動。履地而無處豈非不可思議耶。長行釋叁段即叁。釋上半爲二。初別釋叁事謂人法時。以立中要具此叁故也。若決定有去者此釋偈中不能用之辭。即是釋破也。夫因去有者者息去而住。既不因去有者者即無去可息。即者常應去都無住期。故雲不應有住也。釋下半有二論本。今用一本雲。因去法得名去者。若先無去法即無去者。此文爲正余本煩也。不得言定有不得言定無者。若作破義結破上定有定無。俱不可得故雲不得言定有及定無也。若作立義因緣義不可定有。不可定無也。又此即二谛義。真谛空故不得定有。世谛有故不得言定無。此用二谛互破其定有定無也。又世谛是因緣有不可得言自性有。真谛是因緣無不得言自性無。此破性有無明因緣二谛也。又不得言定有。不得言定無並就世谛世谛是假有。假有不可言定有。假有不可言定無。假有不可言亦有亦無。假有不可言非有非無。此是世谛假有絕性有無四句也。而絕假有者乃是真谛。世谛假有既絕四。真谛假無亦絕四。故二谛並四絕也。然二谛意乃多具上來諸義也。如幻如化幻爲十喻之始。化爲十喻之終。故舉初後也。幻去宛然豈是定無。幻去非去豈是定有。成上非定有無之言也。又求彼人法虛恍不能得故名如幻化耳。不執虛破實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中觀論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3】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