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论记》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8卷42页码:P0311
唐 遁伦集撰

  《瑜伽论记》四十八 ▪第2页

  卷第二十四(之下)(论本第九十七至一百) / 释遁伦集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非非想行。由三种门诸圣弟子乃至是故立趣三无动行者。犹是由厌外欲散动门故立趣初静虑无动行。由厌寻伺喜乐门立趣第四静虑无动行。由厌色想有对等想行故立趣空识无动之行。又若色想乃至是名第一趣无所有行者。近从第四静虑色想生厌。次厌空处识处无动之想深生厌坏便是第一趣无所有行。又即此处乃至名为第二趣行者。一者有上谓无常行。二者无上无我行但。由有上故于下地厌坏入此处定。由无上行于下于上一切法中思惟无我能入无有所。此无上行名为第二趣入无所有行。能依无我智者乃至非所属者。如我不属他他亦不属我也。言又于此中我所何当不有等者。此释上文。前已解竟。第二颂中有其五门。一安立边际纯。二如理缘起。三修时障自性说。四断。五起修。解第一门中。约解安立。次解边际。第三明纯。于中。初解纯。言不同分道或所缘境者。外道所计之道及所缘境也。此中已下第二散释经中句义。愁以四种世法为所依处者。毁衰讥苦也。第二解如理缘起。寻文可解。第三解修时障自性说。言初一总标者。有趣。后三别释者。有意念慧也。第四解断。如文。第五解起修。于三对治得随所欲。谓无常想若修慈观若无想定。于可意等境住厌逆想等者。于可意身等境修厌即是无常想。上等字即等于彼不可意身等四境修慈观也。弃彼二种舍念正知者。即无想定也。第三颂中有六门。一先诸根。二爱味。三前后有差别。四取相。五诸缠。六大果利。解初门中。言一恶行根能令当来住恶趣苦者。身等恶行与恶趣苦为根也。欲恚害三根。与欲等三寻思为根。此二重根也。欲恚害三界复于贪等三根及欲等三根为根。此三重根也。第二解爱味。以世间道乃至不上勤求等。此文同小论说世俗道不能厌伏非想爱等烦恼。第三解前后有差别。了知未解脱解脱心前后差别故也。第四解取相。言此中典厨乃至妙衣食。喻于内心奢摩他等。有如世典厨。拟供于主譬修瑜伽行人。典执止举等相似供彼定所摄受心。肴饍喻止举相。定体正能资养同时心王。如上衣食。黑品白品喻诸愚智。第五诸缠。第六胜利。如文可知

  第九十八卷

  念住中第四颂有其八门。一邪师。二住雪山。三劝勉。四系属净。五渐次。六戒圆满。七穗。八成就。长行释中。初门可知。第二解住雪山。谓雪山中处三有处。一者狩及猎人并所到处。二者但猿猴能到非猎人所及处。三者两俱不到处。第一处所。喻内典生他。第二处所。喻有学三果。第三处。喻无学地。言又诸愚夫要观余境至不得解脱者。凡夫离欲欣上厌下。追求上境出于下境。乃至仍于非想境界不得解脱。第三劝勉。言安立四义者。一听闻正法义理。二受持读诵。三观察义理。四法随法行亦名如说修行。第四解系属净。复有三种已下。重释也。一证净者。在见道。即是四不坏净于上修断未清净。故云不清净。二已清净者。诸不还果人已离欲恶不善等故。三鲜白者。阿罗汉。上诸有学说名清净者。耶合下诸有学名不清净者。斯须二人余如前说者。罗汉名鲜白。第五解渐次。诸在家者但有净信及盖清净阙中问三渐次也。第六解戒圆满。可知。第七解德。言当知欲界如皮等者。谓以人身喻于三界。欲界如皮。上界似肉。无明在肉如血。以三界身中无明血等淋漏故也。第八解成就。如文可知。大段第二。解正断神足。有半颂列其五门。一勇。二力。三修等持。四异门。五神足。初一勇门。明四正勤。力等四门。辨四如意足。长行释中。初解勇门。此中宜说勇第五句者。精进有五句。一被钾精进乃至第五不舍善轭等为勇。第二解力。若略说者四力持心令定乃至持于等持中但有尔所等持作事除此更无若过若增者。除欲进心慧及除四力之外更无求定因缘若过若增。第三解修等持。景师解云。欲等者。懈怠俱行欲勤心慧。故云欲等也。言毗钵舍那品所缘境者谓前后想者。闻思修证四智修习前后相入名前后想。奢摩他品所缘境者上下想等。四禅四空。从下入上名上下想。俱品所缘境者乃至有诸光影俱行心修者。初学观时作光明相。尔时即有光影相分当心为所缘境。下料简之。问曰。欲精进等是善法。云何得与懈怠相应而俱行耶。故论自释又非如欲等乃至说名懈怠俱行者。以于精进不能相续懈怠间杂故名俱行。又此五相当知总摄一切种修等者。所明五因缘神足修相。总摄一切种修乐等持法尽。由此修故等持速满。今勘第二十八卷云止品上下想者。谓观察此身如其所住。如其所愿上从顶上下至足下。种种杂类不净充满。观品前后想者。谓如有一于所观相。殷勤恳到善取善思善了善达。谓住观于坐坐观于卧。或在后行观察前行。如彼广释。第四解异门。复次于五解脱处等者如成实论说。一因听法得解脱。二因为他说得解脱。三因自读诵经得解脱。四因思惟得解脱。五法随法行得解脱。若有苾刍依净意乐及猛利欲至名欲三摩地者。此因听法得定也。复有苾刍至名精进三摩地者。此即因为他说及自读诵二种得定。合为精进三摩地也。复有乃至名心三摩地者。此因自思惟不净等相起三摩地。名为心三摩地取心王之。复有乃至名观三摩地者。此由法随法行得定也。分别断行者。犹是八灭资粮。第五解神足。言不净种姓补特伽罗名为物类唯住内法者。旃茶罗种名为不净物类。当知此类唯住内法方能修习诸圣神足。引发神通圣者。神通有四。一变化。二变性改转其性。三住时。四变时。文相可解。大段第三解五根。有一颂列其四门。一安立。二所行境。三慧根为最胜当知后安住。四外异生品等。初解安立门。因辨信等五根。即剩辨二十二根。第二解所行境。起于明脱者。无漏慧名之为明。与慧相应解脱数名为脱也。第三解慧根乃至安住。如文可解。第四解外异生品等。谓若无于佛信等五根。唯是外凡。若于菩提唯有世间信等五根。是内异生。若于菩提起无漏信。名圣品类。非彼品类。大段第四解五力。有一颂列其六门。一思择。二觉慧等。三国等及诸王。四阿罗汉。五有学。六质直。长行释中。初二门可知。第三解国王等。依国及王乃至有十种力等者。有师释云。于国等有自在力故立十力更勘。今解。一国等。二王。乃至第十出家众。依此十种。立有十力。广释经说。第四解阿罗汉。达师云。成就八力者。不造恶业中有二力。一厌背后有故不造。二厌背诸欲故不造也。修善中有六力。谓道品七位。根力二门合为一。故有六也。今解。正断神足合为一。故为六也。第五解有学。诸有学者成就五力者。达师云。更问。今勘第一百卷云。依毗奈耶勤学苾刍成就五力。一加行力。二意乐力。三开晓力。四正智力。五质直力。言二因缘者。一自行满。二利他为自利也。第六解质直等。文可解。大段第五解七觉分。有一颂列其七门。一立。二差别。三食。四渐次。五安乐。六住。七修。初解立门。因奢摩他者。定猗舍三为奢摩他也。毗钵舍那品者。择法精进。喜俱品者。念通二分也。第二解差别。勘准前文。有释自性即七所缘有四因缘立也。次三门可解。第六解住门。言于初分中住四觉支者。谓定猗舍念。第二分中住四觉支者。择法精进喜念。第三分中具足安住七觉支者。定慧俱分具足七觉未曾安住唯一觉支者。达师云。谓念觉支是修行初首也。更解曾无行者。唯住一觉支也第七解修门。景师云。解二十一想者。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空想。五不净想。六厌离食想。七世间不可乐想。八怨想。九断想。十离想。十一灭想。后有九想观。死尸青瘀为初观。空为后。记勘经文。录入此中。又加过患相为二十一。言一据相应俱行义者。即与七觉同时相应。谓无常等想俱行修乃至死想俱行修。此据已得圣人后得智中作此观行故。与七觉相应。二据无间俱行义。谓不净等想乃至观空想者。此据方便道中作不净观。乃至观唯尸骸空心识。即与七觉前后相入名据无间义慈等亦尔者。此泛尔例非在二十一想数中有慈等观。次明二十一想所治之障。有其十四。一是三世行中爱染。二[娕*頁]堕懈怠。三萨迦耶见虽灭习气随缚我慢现行。四贪味爱。五于世间妙事贪爱。六所余烦恼随眠。七希求利养。八希求活命。九若诸欲爱。十若有爱。若随虚妄分别下。复有四种欲贪。一美色贪。二形貌贪。三细触贪。四承事贪。如是乃至越路而转者。辨其障过。对治彼故随其所应有二十一想俱行修觉支差别者。取义相当为治。非据次第。是故直云随其所应。谓为治四种障故至不可乐想者。无常想治三世行中爱。苦想治懈怠。不净想厌离食想治第四贪味爱。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治第五于世间妙事贪爱。已前五想总是无愿行无治。一障修空行想苦无我想者。空无我二想总是空门。却治第三身见智气我慢现行。为欲断灭所余烦恼随眠故修三界无相行想者。谓观断无欲灭名为三界。此断等三想总是无相门。为欲对治希求利养及欲爱故于诸欲中修过患想者。此第七第九同是外境中爱。以观过患想为希求活命及有爱故修死想者。此第八第十同于内身起爱。故以死想为治。随逐虚妄分别四欲贪故修不净想为初乃至观空想为后。有为断美色贪。修青瘀想[月*逄]胀想。为断形貌贪。故修食啖想分亦想分散想为治。为断细触贪修骸骨想骨锁想。为治承事贪。故修无心识空有尸想。又此一切从青瘀想乃至观空想当知皆是不净想摄者。此九想观总是不净观中差别开为九种观也。又于此中修慈最极至遍净等乃至应知其相者。此解前文无间俱行中例举慈等亦尔之语。大段第六解八支圣道有一颂列其四门。一内外力。二清净差别。三异门。四沙门婆罗门。初解内外力。修八圣道由内外力外。力众多。然善知识力最为殊胜。由此故名从他闻音。内力众多。正思惟力最为殊胜。由此故名内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圣。第二解清净差别。七种定具者。勘准前文。有释除正定。余七道支名七定具也。第三解异门。即八圣道诸名差别名异门也。会正理故。说名为法。证理唯法。无人无我。故名法也。第四解沙门婆罗门。先解沙门。后类解婆罗门。前中…

《瑜伽论记四十八》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