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一
卷第一(论本第一第二) / 基撰
敬礼天人大觉尊 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 正智受学贤圣僧
稽首无胜大慈氏 普为利益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 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 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 引出最极法甘露
顶礼能见智灯灭 重然法炬照群萌
等注无穷字花雨 荣润牟尼如意树
归赞我本亲教尊 不吝躯命求法者
飡受自满升知足 复遗饶益我等类
此论殊胜若莲花 犹如宝藏如大海
具显诸乘广大义 善释其文无有遗
于此瑜伽大义中 我今随力释少分
为令正法常无尽 利益安乐诸含识
此论。文义繁广。不可解尽理源。其间难文义违宗绪。分段皆备解释。余皆略之。论初十七地。已前自有释论一卷。故即略而不广。妨难及不尽之处。今粗而叙出
将解论文以六门料简。一叙所为。二彰所因。三明宗绪。四显藏摄。五解题目。六释本文第一所为。释有十解。略集施言法。情开空有。性通不信迷。略显等三四二四境行果。余如枢要。故略不述
第二所因。释论解云。佛涅槃后魔事纷起者 即佛灭后。第一百年。因彼大天诤于五事。大天名高德大。果证年卑。王贵钦风。僧徒仰道。既而卓牢无侣。遂为时俗所嫉。谤之以造三逆。加之以增五事。大天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大天解言。诸阿罗汉。烦恼漏失二事俱无。为魔所诱。或以不净涂污其衣。乍如漏失。诸师谤言。大天凡愚。境惑生染。夜生思想。不净染衣。推道魔娆。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诸见谛者。烦恼理疑。虽皆断尽。疑杌为人。事疑犹在。诸师谤言。大天凡愚不解真教。说诸圣者尚有惑疑。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无知有二。谓染不染。诸阿罗汉。染者皆尽。不染犹在。诸师谤言。大天凡愚不解真教。说阿罗汉有不染无知。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舍利子等诸利根者。尚因善友令其入道。余因令入其事不惑。诸师谤言。大天凡愚不解经教。云舍利子等。诸利根者他令入道。尚不自知证阿罗汉。况汝等耶。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诸宿习者。修已多生。临证果时。因佛言教说苦空等。闻便入道证获圣果。故佛言下多现证果。亦有厌苦。自说厌声。圣道便起。诸师谤言。大天造逆不断善根。恐当坠堕。夜数称苦。弟子谓其染疾。晨省问其安危。答曰无疾。他遂问言。何为称苦。彼乃答言。昔时年少入道随心。今年已迈道生难随。若不说苦声深厌。圣道无由得起。既生此谤。乖角纷纭。故言灭后魔事纷起。竞名誉利今古所同。虚中构架。是凡共有。说事涉疑迹。何得无此纷纭。故诸小乘因分别部。黄金数段。白叠片分。佛悬记之。从斯始矣 然论虽有此之本因。无其末因。自正法东渐。年载极遥。虽闻十七地论之名。不知十七者何也。地持但是菩萨一地。决定藏论是决择分初。自余汉土皆未之有。大师以贞观二十二年。于北阙弘法院。方始翻之 其杂糅释文一卷。永徽元年。于大慈恩寺翻出
第三宗绪。释论下云。又十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尽。后之四分。皆为解释十七地中诸要文义。故亦不离瑜伽师地。由是此论。用十七地以为宗要。宗是所主所尊所崇所重义故
第四藏摄。释下云。虽复通明诸乘境等。然说论者。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意为菩萨令于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益无尽。是故此论。属菩萨藏阿毗达磨。欲令菩萨得胜智故。由是此论。虽明菩萨声闻二藏。唯菩萨藏摄。虽亦具诠戒定慧等。然于三藏唯阿毗达磨藏摄。准此六藏说摄可知
第五解题有二。一释名。二问答。释名者。释论总出体云。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此中意说。三乘所有境行果法。并名瑜伽。其境与行果。其行与果法。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方便善巧之体。若依十度。以后得智而为自体。显内显外二善巧故。唯以别境慧为其体。今此善巧依释下文。以作意慧二法为性。若于此作意。复于此证达。故境行果皆不相违。注心洞融并不乖故 然释论中。境行果三各各别释。境中有总有别。总中云。谓一切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趣究竟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名瑜伽。如次四境。与理教行果。相配不违。诸心所缘名之为境。诸智所证名之为理。理深境浅。心所取境。无颠倒性。即所执无。有为无为有。与智所证理不相违。其我法有。有无为无。境颠倒性。情解谓然。非实如是。不顺正理故。境无颠倒性。与理相应。境不违教能随顺。行能趣究竟果。准亦可知。或四即是四重二谛。此四重二谛。此四境与理教行果。共相应故 别释境中。五教六文。总说颂曰。决择分二种。梵问及楞伽。大义及广义。五教成六境。此中初三。依他。所执。圆成实性。如次配之。此六境皆具无颠倒等四性。顺四种法故。行瑜伽中亦有总别。总亦有四。如文可知 别有十七。初十三种三乘通行。后之四种唯大瑜伽。总说颂曰。辨月大海慧。显闻修二处。德行戒大义。两慧二余处。果瑜伽中亦有总别。总文可知。别有六种。总说颂言。分别胜大义。辨说释三乘。赞佛及集义。七教说为果。此说境行果名为瑜伽 前于初标说等字者。释论复言。如是圣教亦名瑜伽。此文可解。理入境中故更不说。有义正取三乘观行。说名瑜伽。如文自会。然观上下。今古所解。合为四类。一唯取行。二取境行果。三三并取教。四此三。并如释论中所说。前来传解。一境。二理。三行。四果。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药病相应。前后合有四种。师有二义。地有四义。谓境界。所依。所行所摄。其境及行各唯一解。依摄二种各有二解论有一义。唯为法住。俱舍为有教诫学徒。并易可知 师有瑜伽。即有财释。瑜伽之师。依主释也。瑜伽师之地。亦依主释。瑜伽即地。二体无别。地是所诠。能诠即论。瑜伽师地之论。亦依主释。合为瑜伽师地论有三释
问答中。释有三解。初解者。初分名地。后四不名地。后二解者。五皆名地。以论存略。但说十七名地。后之四分非不名地。此第二解。第三解者。如文可知。若但言瑜伽地。不知是谁之地。故标师名。但言师地不言瑜伽。不知复是何师之地。由此总言瑜伽师地。但言瑜伽师不说地者。不欲唯明瑜伽。假师欲说彼师所依地法。令顺修学。成彼师故。证彼地故
第六释文。初释别题。后释论文。释别题者。然此论中总有五分。初五十卷名本地分。略广分别三乘根本十七地义。次三十卷名摄决择分。略摄十七地中深隐要义。而决择之。次二卷名摄释分。略摄解释十七地中诸经仪则。次二卷名摄异门分。略摄十七地经中。诸法名义略摄释之。后十六卷名摄事分。略摄十七地三藏中。众要事义略摄释之。此五分名如自解释。初明三乘本境行果十七之义类。名本地分。此分之中有十七地。五识身相应居首故名第一。释此别名至下当悉
释论文者。此论唯有正宗。无初后分。本地分中大文分二。初问答标列十七地名。后随别释十七地义。然以标列文少。寄五识地初明之。不以在此地标。便属五识身地。初文有五。一问。二答。三征。四显。五结。显中有二。谓颂长行。若依释论分为四文。初总问答。二更征举。三列名。四总结。问起三因。但答十七。释第三征。何等十七。及解颂文。释十七地别名。皆如论释
嗢拖南者。此云集施。拖南施也。嗢是集义。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三摩地俱非者。释虽解之。然犹未尽。意显等引地等体通五蕴。单言三摩地不言俱者。唯一定数。不能显得体通五蕴。故说俱言。显与等引地宽狭同。故但以横通五蕴体同。不以竖通三界义同。何故不言三摩呬多非。而言三摩地俱非。如下释妨中解。彼所立者。所建立义。即所立成也。如是具者。释有二义。一近指前行。谓由如是闻等地行故。得具三乘及二灭果。二远总指。谓由如是上来所说境行诸地故。得成三乘及二灭果。故如是言通有无余。然此总以四门分别。一名。二体。三境行果。瑜伽配十七地。四释妨难。列名如论解名出体并如释文
释解五识。从根立名。有三义。一不共。二亲。三同时。对法唯识云。随根立名。具五义故身有三义。形碍依身。依体聚义决择分言。五识所依有形碍故。由此名身。若尔眼等何不名身。独身名身。前四依身。身为所依。故独名身。若尔心亦依身而转。何不名身。有色界中心依身转。无色不尔。眼等必依身根方有。故可名身。又依体聚义故并名身。如六思身六识身等。前二不共。此乃通名。相应有三义。一依义。二时等。依等。处等。事等。三摄属义
意地三义。一六根中意。二六识中意。三第七意摄。如次配之。然六识亦得名身。此第二释。犹如心受。唯名为意不与身名者。自体依聚识可名身。所依非色故名心受。初后二解。略故不说。身相应言。由此不说心识二地
有寻等地有三义。有评家。第二师云。中间静虑寻已离欲者。如欲界入不净观。暂析伏贪非六行离。释论稍难。至第四卷释地名中。当广显之。第三师释。初师所引文中。唯说上界三无心。不说下地无心闷眠者。略解粗相。义彰可知。彼卷未自解。五重无心中当具显
等引有三义。一等能引。二引于等。三等所引。若依正义。前二唯有心。后一通无心。等引非等引。总摄一切有心无心定位所有功德。故颂言俱。俱言即显相应义故。相应三义如前已说。地体亦有三义。有评家。有无心地有五义。有实义释名如释。如是即显五识身地。随其所应。有无漏位通。以有漏无漏五蕴为性。以俱有依通七八故。此论文略不取无为。望其五识。无摄属故。势疎远故。意地通以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为体。第六意识能遍缘故。有寻等三地。皆唯以有为通有无漏。随其上下三地。所有诸法为体论依上下地。出三地体。不说无为为三地故。或随所应。彼地所证亦通无为。三摩呬多地。通以上二界地有心无心。有漏及无漏五蕴功德。以为体性。论云三摩地俱。俱即相应摄属之义。释论又云。如是…
《瑜伽师地论略纂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