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七 ▪第4页
卷第七(论本第十六七八九二十)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内外二身
第六段。一颂中有四。初释初句 第二。若有已度五暴流下。释第二句。定俱爱味。名有染时。然有于此染爱味中。执为己有。我能爱味。于定爱味。坚执不舍。此后染心。染前自心爱定之取。此后能爱于前所爱。名为贪染。因此爱故。当来苦生。亦名为染。此生烦恼。非定烦恼。故说招生。此即第六暴流之相 第三。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下。释第三句。若染自取者。是后染心。于所染心者。是前定心。谓由后染心。于次前所染心。能不随顺。而生爱染。发起功用。摄受一处。令不流散。为遮止染。修第六意暴流之对治作意故。此能染心现在亦无。能染污于相应之心。即所不染相应之心。自性净故。名无染污心。此中意说。于所染心不随功用故。离缚所缘无有染污。于无染心故。离缚相应二缚离故。当苦不生亦名无染。以重缘贪能润生故 第四若有于彼随作功用下。释第四句
第七段。城者内以摄持。外有捍御。内摄四法。外御信解。故喻城 相应善法二种心城者。一善说法。二毗奈耶
释第八一颂中分三。初释初二句 第二。彼于此定正安住时下。释第三句。不生爱味无所依止也 第三。段由如是正方便故下。释第四句
略义中。四种扰乱者。第一即初二句。第二第三即第三句。第四即第四句
第九段。一颂释中有四。初释初句 第二又佛示现内寂静乐下。释第二第三句 第三如因其[穀-禾+卵]卵生鸡等下。释第四句 第四此中差别下。重释舍有行义。初句明得差别。后三明舍差别 俱舍者。[穀-禾+卵]藏义。得菩提后。与未得前。色身相似。名曰等生。少相似故。余四蕴名身生。与因全别。名不等生 内寂静乐者。示现独处林野 及沙门乐者。示现持戒无悔。喜乐二乐为因。心便得定。诸胜定力。能舍二行 寿行者。命行也 有行者。余有漏蕴也。有行宽。命行狭。从宽为论。颂无寿行。此所舍色身生。示现有漏。与前相似。名与前正等。其无漏四蕴名为身生。非所示现舍故与前不等。故二差别。色身如[穀-禾+卵]藏。无漏四蕴破[穀-禾+卵]而出。如鸡等生。差别亦尔 谓佛世尊若不弃舍诸寿行等者。此有二说。佛寿百年。但年八十。舍第五分二十年。为一分寿故。故经多说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出。释迦人寿百岁时出 二云。释迦佛大分应寿一百二十岁。四十年为一分。但年八十。舍第三分寿。诸教多言。此洲人寿一百二十五岁。东洲二百五十等。为显于此得自在故。留身三月。为显于命得自在故。舍所余分。然以余分所有福业。施诸弟子
略义中。及显弃舍所依因缘者。二乐为因。定自在也
第十段。一颂有三。初依诸释。次辨略义。后诸恶者。又初依三界在家出家。次辨略义。后依欲界在家恶者。以释本颂 不数学者。不此数记括义
第十一。一颂中分四。初泛释三求 第二此中欲求有求摄者下。释初句 第三。若乐沙门及婆罗门下。释第二。第四。又此一切三门摄下。释后两句
第十二段。一颂释中。一住皆无爱。二戏论皆无爱。三踰墙离爱。四踰堑离爱。故说阿罗汉永离贪爱。由四相故。游诸世间。天人不识
释文分二。初释下半颂。牟尼游世间颂。天人不识。阿罗汉名牟尼。证寂默法故后云何离爱诸阿罗汉下。释上半颂。显示离爱别影四相 魔怨主者。所谓贪爱
略义中。羞不应羞等者。求属他财。是不应羞。为生轻稍名羞不应羞。营属己财。名曰应羞。耽玩系摄。名应羞不羞。合成一处也。求有断灭。名不应怖。诃毁勤趣。名生怖见。生天纵乐名为应怖。赞说希求名无怖见。名第二处妄生轻毁
第十三段。一颂中。熏除者。熏谓熏修。除谓除灭
第十四段。一颂释中。文分为四。初释初句 第二。若有复能于善说法下。释第二句 第三。如是善修正方便下。释第三句 又修如前所得道故下。释第四句 受持七种依福业事者。此有二说。一云。即七圣财。施最增上。所以偏说。二云。前说八施中。翻前七有过施。更应思勘
第十五段。一颂释中分三。初释初句 一切种者。十恶业道也 一切因缘者。三不善根。能发业道。及究竟故 一切处所者。情非情资具等境 第二。彼由三相下。释第二句。依戒起定。依定起慧。依慧证境。名三相。戒体善故名奉行。善能离恶故名莫作恶。故通二处 第三。如是具足下。释第三句。不释第四结句
略义中 三学者。谓初二句 学果者。谓第三句 不与他共者。是第四句
第十六段。一颂释中。初释初句 难可调伏已上。释难调 虽强安处下。释轻躁。轻举。躁急。性数易故 第二。虽强安处内寂止下。释第二句 第三。诸圣弟子于如是下。释第三句 第四。彼由如是正定以下。释第四句
略中 左道者。乖正道理。谓上两句 不随左道之心者。谓第三句。所得胜利。谓第四句
第十七。一颂释中。初句是总所因。后三句是所得四功德。一能餐远离味。二静虑。三常委。四念 受无染喜乐。惮谓惧惮怯怖。无惮者。无此也 解脱喜乐。谓无为 无染喜乐。谓有为
略义中。毗钵舍那所作。即颂静虑也。由审虑道理。获得毗钵舍那。成其所作。故前说静虑。后说慧作
第十八。一颂中。初两句。是所成就五支。后两句。是所断五支。一无工巧活。谓无四事。一不憍邪活命。二不恃有势家。三不规名族。四不诈受。圣说世间异生。依止工巧以为业。须非法。希求真实。苾刍则不如是。不依此四起非法。希求饮食衣服。犹如彼故 二无轻自己。若于衣食。非法贪聚。不持衣钵。名轻自己。苾刍不尔。名不自轻 三乐胜希爱。沙门希爱学处。坚固禁戒 四乐诸根。乐生喜根。净命喜足。乐生慧根。入现观等。乐生念根。除遣诸恶 五尽解脱。结缚。缠种。皆解脱故。名成五支 一无家。终不舍戒退还俗纲。二无所贮积。受财受境 三无希望。不希财命知而妄语 四断欲。无不与取 五独行。贪欲已尽。无伴孤游。离非梵行。妙达因果。诸恶皆尽。不计恶因无因招果。名断五支。随其义势。别配释文
第十九。一颂释中分四。初释初句 第二。又此现在随其自体下。释第二句 第三。若有聪慧由此四相下。释第三句 第四。彼能超度下。释第四句 心者。通八识 无量差别自体展转者。谓三性等心差别而转 及因展转者。谓前前心为因。生后后自体心故。或心种子。及余缘。能生心体。皆名因展转 前际叵知故名远行下。五十七解远行。有二义。一无始时故。二遍缘诸境界故。彼偏说意识作业。此通一切。故不相违 一一而转者。无第二眼识等一时生故。亦非一切种。三性心。顿现前故。名为独行。五十七有二义。一一一转故。二无主宰故。名为独行。此中前因远行。说识从缘起。乘文便故。已遮无作者独行中略。亦不相违。然此心体。现在起时。心性不定。数加转易间断。名不毕竟转。毕竟者。始终相似相续之义。其五色根。或异熟同。与长养异。虽初闇劣。后明殊胜。始终相似相续而生。名毕竟转 种种品类异生时生异灭时灭等者。异者别义。谓三性品类别异生。如善心异余二性品。生时而生。异余二性品。灭时而灭。余二性亦尔 又如烦恼中贪俱品。异于余品若生若灭。然彼心体。自性非染。其体染性。前后相似不可得。及由心性本净。其染体不可得。故不成实名无身。此中意说。心体速谢。异类生灭。不毕竟转。不同色相初后相似。毕竟而转。及无染体。故名无身。五十七云。无色无见。亦无对故 名为无身此未来世。随经部师理门义说。有心随眠。居四识住。可于后世从随眠起。有往有来。缘历境义。名寐于窟。未来识种现居识住。当来可生。是寐窟义。依真实理门释此文者。若未来世居识住之识。在现在世。本识之中。而有随眠。可于后生有往来义。名寐于窟。五十七说。依止色故。名寐于窟。彼说有色界识。非未来识。此说通三界识三世别识。以释颂文。理不相违 远行者。说过去识 独行无身二义。说现在识 寐于窟者。说未来识。即三世四义识。名为四相。非去来世而无独行及无身义。现用可知。从增说现
略义中 长时染污者。即前际叵知 无作者性。心自体展转。及因展转义。此亦解远行 于现在世性是刹那。贪嗔等转易。不毕竟转故 自性清净。染污之体不成实故。此解无身。然阙独行 于未来世有放逸故。于后生有往来义。即寐于窟 由不放逸故清净。即聪慧者。了知彼心住陆地等。次下半颂
第二十段。有十颂中。有五问答。二颂为一。皆初问。后答。释中有二。初总指经颂。后随别释 波罗延者。经名 阿氏多者。即无能胜。弥勒字也 释文分为五段 欲言世间者下。释初答 第二。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下。释第二答 第三。又恶说者及在家者下。释第三答 第四。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下。释第四答 第五。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下。释第五答。皆准释答。不解请颂 初明染污若因若果。次明能断诸染因体。次明总别果蕴灭位。次明于二受不生欣乐。得六种恒住唯无学法。后终尽位。后明异类诸有学者所作众事 释初颂中。初释初句。三种世间。是通世间。二种世间。三中别立 善说法者由有明故下。释第二句 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下。释第三句 三戏论者。一三言事。二四言说。三寻伺 三种言事。谓三世法 四种言说。谓见闻觉知。言事唯名戏论。所分别故。违顺思惟。名为涂染。能分别故。能增长故。能随增故 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下。释第四句。初三句因。此一句果。初是无明。次是放逸。后违顺分别思惟 释第二答中。又恶说法者下。释初句 如是无明放逸戏论下。释第二句 若出世间正见所摄下。释第四句 于此流漏若伏若永下。释第三句 释依义次颂随文便。前后不同 释第三答中有二 初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下。泛释染净二品。不显了显了二类差别 后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下。总释颂意。已显了者。谓阿罗汉。应显了。谓诸有学 释第四答中。亦总释颂意 释第五答中有四。乃至委悉所作…
《瑜伽师地论略纂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