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略纂》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9卷43页码:P0001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十三 ▪第8页

  卷第十三(论本第五十一二三)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此是见取多习邪见。此是邪见

  九品种子中。若新熏如何。言若住本性名下品者。解云此亦无始曾熏。然更近不起现行。此旧种名下品 复熏已后从下转名中上等。本有种子一切三品。皆旧。何故至修练等已名中品者。此三品种子。本皆自有。然此中得一品种子。上义说熏不熏等有三品。其体是一。等非三品种子转下成中。此名转灭一种子故。又转齐无妨。此本有三品。旧先有复熏练。已转下品齐中品故。佛身中一切皆等。无上中下三品种子。此中据转齐三品各别。非一品转成三位。新旧二师义

  论云一切诸法遍计自性等者。此三性心有漏。故皆名遍计。即五法中。分别证二空理故。如前已会 是实有物。是世俗有者。望遍计所执无体。此是依他有体。故言实。不如圆成实性。名世俗有 望彼诸法不可定说异不异相等者。此有三望。一以种望本识。二以种望现行。三以种望能熏。皆是不一异。然似真如。真如第一义谛。虽世俗谛别。然不一异齐。故以为喻。今取能熏望种。彼气分故。及所生现行果。不一异为胜。遍行粗重者。遍计种故名为遍行。种子漏所随缚。刚矿故名粗重。又粗重种子。遍与诸法为因。名曰遍行。显扬十五。此粗重是行苦故名遍行。此等文别说种子体性所在处故。言安立种子。前理明不异不一。又前随转理门。在六识等行。今约真实理门故。言安立于本识 问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者。备景法师云。若欲入解脱分时。观十二部经教法。此教远从清净法界出。由缘此教乃至在入决择分位。将证见道已前。缘教为境。修多修习力故。故言真如所缘缘。入见道已。此缘见道无漏之智。本无漏。无漏故今缘真如。既着即熏成种。即现行智。以真如为所缘缘之种子生。即此种子不从因缘生。唯有前世第一法。为等无间缘。俱有法为增上缘。真如为所缘。至后念已。即从因缘者。又由决择分世第一法。缘真如教法为所缘故。以此为因缘种子。生见道智。即说世第一法。名真如所缘缘种子。以缘教法影像真如。修习为缘故。言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此是胜军论师义。即以此文故。言一切皆从新熏成。护月释云。其自身中本有无漏种。由在解脱分等位中缘教法故。名真如所缘缘。当于此时旧种遂增。由本有种故。得入解脱分位。又入见道时。由前已习缘真如观。今得成熟。缘着真如。真如即是所缘缘。本有无漏之种。乃能生此现行智果。由缘真如为境。种方生现行故。言真如所缘缘种子生。若护法菩萨与护月同。然是解脱分位。更生无漏种子。至见道从正见。此亲生本有种。为增上缘。助景师云。更为护法等释。以真如为所缘者。自种子生故。言真如所缘缘生。其四缘具足。若自相传及太师云。如胜军师。新熏无漏种。初地方有。或不从因缘生。当于此时以真如为所缘故生。又用世第一法为因缘生。同前如护月论师。云本无漏种。非今方有。其真如亦是本有无漏之种性缘真如。真如所缘缘摄。见道正见用本种生故。言真如所缘缘种生。如护法菩萨。本无漏种。如护月师。要更新生无漏种子。方得正智新起新熏旧种。若生果时皆能缘如。即种性有以真如为所缘缘故。从此种生故。言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又若无新熏。旧种必无生果。今说新熏者。就胜而说故。言真如所缘缘种子生

  论云由有障无障差别故者。胜军既无旧种。约障以辨三乘。即以此文为正。护月护法本种虽有。今约障说。非旧种无。假设有种障。不可断名无种性。何况法尔力故。有种无种为缘而障。可断不可断别。今约障说义亦无过。皆以果时所趣因中障不得者。故约障说。以无漏种隐。以法尔故不说。从障而论

  第五十三卷

  论云复次云何表业等者。此准此卷下。解虚空等二无为已。结云如是二十四不相应等皆是假有。看文势。即兼结前第五十二已来。前卷末种子及此业等。皆是伏难。谓前不相应。证成假有。前言种子为假为实。既明种子假实已。业于种子上立明之。设假立种子已。前不相应未尽故。于种子上。而建立无相定等故。业下明无想定等三不相应。便决择本第八卷业道义。彼是寻伺地。此是意地故。非正决择。此业等体。如前第八卷抄。然未尽者。我今重辨。此发业等有三种思。下自当辨。此不共无明。皆是见断。若共无明等者。或唯发福不动。此是内异生。若外异生。要由不共方发福非福等。若有学圣者。不发总报。如缘起经。我说依明不依烦恼。虽如是言。此据不迷因果。简异凡夫外道然。亦从无明发故。对法第四云。若任运起能发业者是不善。故知修道亦发业。然非总报迷二愚等。如对法说

  论云若诸威仪路工巧处一分所有身语表业名无记表业者。此如随转萨婆多义 言一分者。即威仪四尘工巧。五尘中唯取身语。故言一分。今大乘此通三性。今取无记。除善不善。故言一分。此皆加行生。非如异熟生。心不能发业。若尔变化心亦能发业。何故不论。今大乘若为利乐。当知是善。即善种类。若为嬉戏。当知无记。即威仪等。种类异而不论 意表业者。法师云。表自善恶亦有无表。如前本地第八抄。彼叙诸解稍有趁逐。今更解。如身语二种。表示于他。意唯自表。如发身语业时。必有意表以为方便。自意表知我作如是事。即前表知后作此事。意俱表业名意表业 此中唯有身余处灭。于余处生或即于此变异生等者。以正量部师。色法相续一期四相。有别动色说名身表。今破之云。刹那刹那生灭相续。于此处灭。于余处生。非一实法中无生灭。从此不灭而能往。彼吠世师德句中。屈申等亦尔。亦有实体。今同破之。若萨婆多。虽无动色。然别有业色。如屈申时。有别业色生。今不然。唯有异熟无记色身。于此处由思力故变易而生。非别有业色。故言唯有身于余处灭等 唯有语音名语表业者。此简萨婆多声即是语业。今言俱有语音思业所发。名语表业。语体唯无记。不同小乘业体通三性唯有发起心造作思名意表者。此言以思为意业。意业亦发身语。以思为业。业即是色。而是假名。非别有色名为业等

  论云何以故由一切行皆刹那故从其余方从至余方不应道理者。此破正量部等。然如先立量云。应先成有刹那灭已方可破无行动。应先立量云。诸色尘等应刹那灭。色蕴摄故。如灯焰铃声。灯焰铃声他共许故。方立量云。无有此处之色往至余处。刹那灭故。如灯焰等。此刹那灭。因方是极成又离唯诸行生余实作用由眼耳意皆不可得者。此亦破正量部实行动作用有。又破萨婆多业色极微性实作用。又破吠世师业句实性。今总非之云。无别实作用。如眼耳意所取三业。皆不可得。彼虽行动及业色。皆眼等所取。与彼为随一不成过。此不许眼识等得故。量云汝言行动业色等不名离诸行外由眼耳意定不可得。现比二量所不知故。如兔角等。意业虽通三性。然取思作表。了作用义等。是故当知。一切表业皆是假有 问若色等中假业。如色处中表表此。破大乘眼识等缘不。西方两释。五识缘假依实。如对法第一抄解

  论云复次若有生不律仪家有所了别自发期心谓我当以此活命等者此当八律仪中能起律仪。余下一一配属。今大乘。虽生不律仪家。有所了别以去。自发期心方成。若不期心。违父母先志。我不作此事。即非不律仪。律仪名轨。则不轨则故名不律仪。非是恶轨则名不律仪。即是其体名。如恶尸罗相似。今准此文势。即初发心期作。亦非不律仪摄。要熏发心方成故。今解前为加行道已成。然未决定尚轻是下品。后熏发心是中品。即无间道后。若作此事已成上品。别作发无依。然准论云。虽成身语无表。但意三不善根摄故。由意成身语七支无表。故论云但成广大诸不善根。复若行事已。即发表无表。此意所发无表不属身语。但论云不言成就身语无表。但云成就不善根故。后八事已即属身语所取。又唯成意不善根。即名不律仪。非成七色业道。复作事时成。亦名不律仪。不同萨婆多名处中业道 当知非福运运增长者。此亦刹那刹那七支倍增故。名运运增长

  论云此邪愿思与不信懈怠等俱行者。此出体性。克性出体。唯是恶思种子上假立。今取翻五根增者故。言不信等。其实常当十法俱转。乃至邪欲邪胜解等。此思即能起业思如。下八律仪中。第二能起律仪也。上来不律仪一期心即成时节。谓未舍已来七支。七支运运增长舍时节。谓受戒命终得定二形生四时。今大乘。虽不受戒。誓舍作法。亦名为舍。故五时也。故论云乃至此思未舍已来。名不律仪者。明知舍思意业。亦舍不律仪。言恶尸罗者。尸罗者名清凉。行恶之人。恶清凉故。我为恶尸罗。非其恶体即是尸罗。旧难云。防非以解戒。有戒不防非等者。此不善其名。若如今释。即无过失。如不律仪名同。又难云。恶体非尸罗。行恶之者恶尸罗故。名恶尸罗。亦应见体非恶。行恶之者。恶其见故。名为恶见。解云见名为分别。善恶分别俱名见。尸罗名清凉。恶体非清凉故。不例同见。律仪体性。亦以善恶俱时。亦取五数。克体唯思种子上假立。今大乘准文。即亦取十善业道及思五蕴为体。若不律仪翻此。发戒时节。出家五众。第三羯磨已得戒。若沙弥沙弥尼及三在家众。受三归已即得戒。若出家二众。要他所受苾刍摄故。在家三众得自然受。即亦三归已即得戒。若菩萨戒通自然受。虽摄一切戒尽。后出家已要从他受。今明二乘戒。从他受二种。受随护支。所谓惭愧者惭能自受。愧谓从他。二俱并行。然据增胜故。有一戒时无第二。非即无一。若从他受戒。由身发七支。如往师所等戒。由语发七支。如发语请师等。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业。此不以身语为方便。唯以意为方便。受得身语七支无表也 问曰即有无表不从表生。无身语故。自有意成表故。若尔即自受时。礼佛发言。岂非表业。今解无表他令知故。说无身语。非自无身语业也。故亦有表生。如遣他行事。或语业等为身等表故。身语得互相表。又此等约一切作法。如重病者不能动身发语。虽从他受亦有无表。不从表生。或自发期心…

《瑜伽师地论略纂十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