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略纂》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29卷43页码:P0001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十三 ▪第9页

  卷第十三(论本第五十一二三) / 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唯有无表。故为此论也。承西方三家释戒体百行中。或言一分等。此同经部。受一二戒。时亦发戒。不律仪等亦尔。誓受一时。亦名不律仪。若不誓受而行杀者。但名处中。别时别受总名有十。此中问。如今分离已与少时等何别。而言有百。或至尽寿。十与自受教他何异。解意所缘趣求别故。然此中有三位。初三位约事。次三位约时。后四位约人。然就后中。第三自语分为二故。尸罗无悔等者。如显扬第七。云成尸罗故无悔。无悔故生悦。生悦故心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观如实。观如实故起厌。起厌故离欲。离欲故解脱。解脱故自谓我。我证解脱我生已尽等。静虑律仪。此中唯有四根本。如对法第八。于无色界。略不建立色或律仪。显扬等文。无色亦有定共戒。然于欲界或修。生见道为远分对治。此中随顺理门故。不说无色。于未来禅亦有无间道。略而不论。若无漏者。先得静虑者。依五地入见得不还果。得戒见道。九无间道。为恶业道等对治道。后解脱等道。乃至无学。望见道恶戒名远分对治。若修道者。圣者身中微细罪。随所依初禅等。于九品无间道。望所断名对治道。解脱道亦名远分对治。然今大乘更有人来三界九地。从初果即至无学。为九品对断。其断于断。乃至随依此地。即取九品无间道。为对治道。余地名远分对治。唯除有顶中间禅。此据有学。初得第三果人。断惑为所断断故胜。若渐断第三果以去亦尔。但由能治胜故。得无学语。若顿断三界九品者。乃至未得无学。无间道来。皆是所治断故胜。唯无学能治胜故胜。其入见道。此中约四根本作超越人作法。于未至禅作初果人法。其实未来禅。亦得超越果。得七作意。依未来得不还果。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必入根本。今约果满为论。此论超越。如次第果人。无色得断欲界犯戒种子。法师云。见道依六地并取中间者。不然。准六现观三依五依生。除中间禅。余处文虽云有无漏。然以梵王所居多散乱故。岂如有顶虽云有无漏。不成断惑。如余处广辨。然此定道共戒。法师云。于见道俱现行思上建立。以名随心转色故 问曰何故道共无表耶。如正语正业发语。如何为表。又准别解脱戒。于思种上建立。即此亦应然。如别解脱戒从受已去。刹那刹那运运增长。逢缘舍已。旧种不灭。非如小乘断得名舍。但今新刹那七支不生名舍戒。道定共亦然。有心之时刹那增长。七支倍增。若无心已一类者。种相续而生。无新增义。说名为舍。非如别解脱戒。一受已去有心无心皆得增长故。名遂心转 问如何以现行思。为定戒体。有人云。此种上立。应重于前加行道中思种上建立。如发别解脱戒思。取前加行思业故。加行道中。此未成释。如定道前加行道。皆非是定道戒。是散心。或他地界系。如何随加行以判戒体。但应随定道俱思而立。近事名离恶行。恶行谓前三支及意。其中乃有离饮诸酒。随是欲行。今据多分为论 近住二因者。谓日夜持离欲恶二行。与尽形持为因。根性劣故。因近果住故名近住 非梵行。若在家制邪不制正。正名欲行。若出家并不许。名离恶行。离恶行者是性罪故。与前三同俱是性罪。离恶行者。从贪所生。制不许故。如后四罪俱制贪故。苾刍四支刍不谓执受学处。即初说四重四依相等。如显扬第七卷成就尸罗。第二善能防护别解脱律仪。第三轨则所行皆悉圆满。第四见微细罪生大怖畏。及成就尸罗。谓不毁犯。犯已能出。当显扬受学彼彼学处故。此第一为第六。第六为第一。即声闻六处 邬波言近。迦言事。索即男声。斯即女声。于近事上加以索斯。斯女声故。男女别也 言母色者。正翻应云母村。家女人同母。故唤女人为母。同村邑类

  论云云何非律不律谓除如先所说律不律所有善不善等身语意业是者。准前律仪有一不持得。此据上品。发无无作。若中下虽今不行十恶业道。乃至善业道中下品为之发者。无表皆是此体性。又一人若律仪誓一分持一。是余不持者。是处中。若誓作一分恶业者。不名不律仪。但是处中。今唯律仪不律仪依一分。亦是但以誓期善。离上品故。即是不律仪摄。于中亦有三品

  论云全分半择一分半择损害半择。如对法第八。有五种。谓生便半月嫉妒灌洒除去。此中唯无灌洒。以此中开嫉妒为二。谓逼己见他故。彼令一合灌洒。是嫉妒类。得他精血方起势故。扇掴迦此云无根势用。半择迦此云乐欲。乐他于己为过故。如生便名全分者。无根。乐他于己为过故。名半择迦。以无根势用故。名扇掴迦。即一生不起男势故。第二乐于己为过。名半择迦。有持执非扇掴体有根执。根势时起故。除去之中有二人。此人不同生便。必无男根除去。曾有男根。虽除去无根。性仍未断。若不乐他为过故。非半择迦。无根势故名扇掴迦。若乐已为过名半择。无根故。亦扇掴别异住者。前意乐损故明住。今自法损故。异住虽后先意。不损后时别性故

  论云他所得者。谓小时父母失等。与他得收养。虽非父母。亦是他得。此等戒有是遮难。受戒不得戒有。但得罪非不得戒 守园者。谓守寺门人 比丘五缘舍戒中。法师云。准菩萨地犯罪舍。要上品心犯方失。此亦如是。此不成释。如菩萨上品心无惭愧故。此声闻戒中。但犯即失。不论上中下心。皆越教故。皆犯性罪故。若五戒无犯重。以不名非梵行故。悔亦还净。二形生仍成近事性故。近住戒无断善。日夜俱故。不获断善。要先加行方能故。亦无犯重。非毕竟离。非梵行故。此中唯日出舍。法师云。准上百行中。有一日乃至一年。故知近住戒亦得多时。期心广故。若尔如比丘戒。期心至多生。岂即相续期限。势分不至多故。若经一日等。但是处中善律仪。非是律仪。百行之中何妨。摄处中善。又五戒誓。唯一日岂成律仪戒。但是处中故

  无想定。如对法第二。此中无退文。后色界起决定生报。曾得未曾得。如对法抄。此得定人根性非唯上品。以有三品等故。故前卷随转中。唯言此北州。不言无想。以中夭故。此地有九品。如灭定。此定得离九品受报。要唯依九品并尽生。无想天中故 问心种防于心。定体非色。心色种防于色。戒体非心色。答曰色种防于色。种体是色。即非非色。心种防于心。种体非心。即名非心色 问曰以色防于色。色种还名色。以心防于心。心种即非非心色。答曰色种所防色种体即色收。若尔心种所防心。心种应心摄。答色种防非善色起。依种立戒。即是色厌心种子。亦防心。无别心起故。是非心色 问色种说防非色种。名为善色起。心种防心虑虑种。复续说心生。答心体本缘虑虑种。无缘故非心思。从所防说为色。思种有防故色摄

  论云复次若由此因此执所有生得心心法灭是名无想者。法师云。初生有心。此心通善无记性。任运起故。名为生得。此灭已于阿赖耶识上。建立无想异熟。隽师云。初生有报意识。此识灭故名生得心心法灭。太师云。其无想天受生。及舍寿时。并无意识。言生得心心法灭者。即中有末。染污心任运起故。名为生得。此心心法灭已复受生有。名生得心心法灭。建立无想。然无想是别报。于第八识上。有防心不起功能。是别报体。即无想定思。思体感总报。于上有防心功能感别报 问曰第八现行心心法。如何名厌心功能。名无想别报。又定位心心所不行上建立。何故即一思。亦通感总别报耶。又无心业。如何感有心第八识报。今解不然。若定前思为总报业。感第八总报。若厌心种子功能。是别报业。感第六意识生得心心法灭。及色蕴等别报。若前加行不厌心时。生得报异熟舍受可生。由前加行厌心故。今生得报心不生。于此种子防心不起功能。建立无想。即别报业感别报法体。不离有心无心二说。如对法抄引文证等。此中不言一期有心。故知设余处言有心。此随顺理门。又离增上慢苾刍等可知。此中生二蕴。为一业感别业感。答若总报同一业。若别报别业感故。中有有心。生有无心。何爽。亦当前思感。或思体感中。有别报思上功能厌心者。感生有灭尽定。是无漏不感报。然有未离第四禅。贪人等得。今此据断惑者。不论伏惑者。然旧论说。有十三种人得。谓具缚。及八解脱道。阿罗汉。独觉。如来。今大乘入地菩萨亦得。虽第四伏惑人得。何妨仍是具缚摄。如对法抄 无想定。非学无学所入。以无慧现行故。太师云。得无想报时无慧现行。景师云。入无想定时。方便无无漏心。故名无慧现行

  寂静住及生者。谓灭定。为住无色四处为生

  虚空无为。法师云。于光明色上建立。如对法第二显扬第一说。云虚空无为者。由心所缘境相。相似故立为常。非缘彼心。缘彼境界。有时变易故 非择灭亦尔。如对法抄

  言无形二形等生者。此等取初果七生外余一切生 若爱若愿者。爱有二种。一发业。二润生。润生之爱。圣人由有。今此所无。谓发业者。大师云。爱有二种。一语想分别。二润生。润生者。由有语想分别者。即无愿者。即是爱类。爱烦恼摄。准文唯除未无余。永害无明。种子愿即爱也。或愿者愿生天等。皆生死因故。圣人不起

  不相应。言假想者名也。为起言说。如前思慧中云。为依六事而起言说。即属至言论等体。非有色等二种但有假名。显扬第一云。当知复有如是种类。略不建立。即非得等相。中有相无相。皆与对法第一别勘会。是易而不论。如显扬第十四

  有惟立七善巧。所以行蕴中五种类

  令心造作者。此皆思功能一为境

  随与者。景师云。谓于和合乖违等境。思随此境。与识俱转。备师云。谓思能发心令境随心转。为之言作。作境随与心也。太师云。谓思令心于所缘境。随与领纳和合乖违。今解由思令心于所缘境。随与与领纳。不须言和合等。此第一是总句。若言和合等。与第二等何异

  论云何以故由彼胜定于一切色皆得自在等者。如后卷末。当说此文

  即香味亦变十六种触。第七增语触者。谓意识增长语能发语故。名增语触。太师云。五识等得缘实相。称自相说名有对触。意识有分别。缘名以为境。望五识以名为缘故。名增语触。又名句文是语。此语于境中增故名增语。意缘此增语为境。名增语触 明触。谓无漏 无明。谓不善无记 非明非无明。谓有漏善触 八种观者。如菩萨地菩提分法品。菩提志行中观善。知世间八种观行说

  论云受有几种者即现在苦谛受集者。现在苦因。即集谛也。受灭者。即苦谛灭也。正是灭谛。受集趣行。谓集谛。即未来受因也。受灭趣行者。道谛也。今准下文云。观彼灭即是灭谛。勘菩萨地不同。亦可释同彼地。此言灭者。即灭法名灭受爱味者。修道中集谛过患者。即苦谛观。今准下文云。彼二转因观。即次前集谛现法转因重观故。言彼二因。复云彼二转灭因观。即现过患是道谛。以观苦为过患。是道谛行故。若不尔即下诸文。彼二转是爱味过患。二谛下出离中。通摄道灭二谛。如前过患。是道谛即灭因。是为胜。勘菩萨地。出离苦根本。释粗重可知

  论云想蕴差别中。颠倒差别者。谓诸愚夫无所知晓。乃至是名想倒等者。无明者。如第八云。此倒根本。此中准想是想数。然通若内外道。所起倒通名想倒于中对分心倒见倒。若外道出家。起三见全一见小分。与想俱者。是见倒。亦想倒若在家于境起贪。与想倒俱。亦想倒亦是心倒。然前第一袟第八云。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于苦乐倒。但以外道持邪戒。执邪见以为戒。见取求生天等。此贪胜故。偏名此二。为贪心倒。余计常见等。一切有情共通。义隐所以不说。若准此文。外异生起常我倒。亦是心倒。则心倒通在家出家二众起。然今此文。在家于欲境起倒想名心倒。贪增胜故。外道名见倒。见用增故。然见倒不可说言在家众起故。此与前第八文别。又解在家品如此。文于常我实起心倒。然外道等。亦计常我以计共故。前文唯说乐净为心倒。在家品起常我见倒。通在家出家品起故。不别说于乐净。在家人起贪义增。说名心倒。即同此文。在家起心倒。出家起见倒。前解为胜。然据理论之。在家所作可不起见倒。出家不起贪倒邪贪。戒见二取为生天解脱因故。若作此释。想倒通见修断。以为心见二倒依故。见倒唯见道。出家外道起故。故若心倒通在家出家品起故。通见修断。又唯见断。分别而生故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瑜伽师地论略纂》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3】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