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三 ▪第4页
卷下(本上) / 大慈恩寺翻经沙门基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八有一。谓分位。俱依者。显上所明俱有依摄。开导者。即等无间依。因缘者即种子依。及者显此诸识更加二依。一一皆增二。谓五有六。第六有四。七.八各三。如前第四卷说
所缘颂曰。因见各随应。五三六有二。六一一不定。自在等分别 因者。简自在位 见者。于因中取见分除自证分等 各者。显别别界 随应者。显能缘识非决定故。随其所应诸识缘故 五三者。色等五界三识所缘。一五识。二第六。三第八。第八者意界摄 六有二者。谓眼等五界。六.八二识所取。意界通为六.七所取。瑜伽等说第七.八识意界摄故 六一者。谓眼等六识界。唯一意识缘。第七.八识不名意识界故 一不定者。即法界。若非为他定.通等力所引。唯意识缘。若为他引。五.八.六识俱能引之。于中复有异生.二乘.菩萨所引。各有差别
自在分别者。谓或初地.或八地.如来位各有差别。一一为他八识缘也 等分别者。谓若因中法界心所。并自证分.证自证分。于七心界中处处加自。及果上十八界。为七心界及法界所了。如理应知
三业化者。身化有三。一现神通化。谓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伎慠慢众生。即是悲.惠平等运道。如现神通度迦叶等。二现受生化。谓往彼处示同类生。而居尊位摄伏一切异类众生。三现业果化。谓示领受本事本生难修诸行。如毗湿饭怛罗等一切本生事名本生事。依此本生先所修行种种苦行名难修行。或于今世依变化身。先修苦行后舍彼行。修处中行方得菩提。名难修行。如说如来迦叶佛世作是骂言。何处沙门剃须发者有大菩提。无上菩提极难得故。由此恶业今受苦果。此为止行恶行现化所作。语化亦三。一庆慰语化。谓所宣畅种种随乐文义巧妙。小智众生初闻当信。二方便语化。谓立学处毁诸放逸赞不放逸。又复建立随信解人.随法行等。三辨扬语化。谓断众生无量疑惑 意化有四。一决择意化。谓决择彼八万四千心行差别。如疏中解。贤劫经第二卷中。喜王菩萨宴坐思惟等。二造作意化。谓观众生所行之行。行与不行。若得若失。为令取舍造作对治。三发起意化。谓为欲说彼对治故。显彼所乐名.句.字身。四领受意化。则依四记等。四记有二。一人四记。二法四记。如别卷抄
从定起者。瑜伽抄解。一起耳识名起者。二起定心与耳识缘声名起者。三出定者名起者。初续前位故。此等广如佛地第六
菩萨后智中起五识。亦等引位起。杂集言据二乘少.异生全故
恒依心起等。解心所者要具三义名为心所。无所简别。余如疏说
心心所总别相。应说无为缘别.有为缘别。有为缘中有本质缘别。无本质境亦别。相者义也。非体非相
从根名意。及其名受。乃名心受。今解。名据近依故名意识。受对于色故标心名。若不对时可名意受。然无此文。其七.八二识以对身故可名心受。又受从相应心名心。第六俱从所依七故名意。心通六.七.八故
五识任运贪痴是无记。勘缘起经
五受分二。谓身及心。论文但以别.唯义解。如对法第一抄 何故第六名识。三受之中。何故但说苦.乐为名。不标忧.喜 以苦对乐俱通三性。以忧对喜理则不然。以宽摄狭但名苦乐 又苦与乐行相猛利。以明摄暗。忧.喜不等 又苦与乐皆是异熟。并有异熟。忧之与喜不能具足 又具果.因摄不具故 又有异释。以苦对乐俱通六识。以忧对喜唯在意中 又说苦.乐厌.欣行增。忧.喜不然。故标苦.乐 又苦对乐俱通无学。以忧对喜离欲便除。故说苦.乐 又以苦对乐俱上地舍。以忧对喜皆先下地除故说苦.乐
三受分二。谓身及心。论文但以别.唯释之 依五根受随根各别。何因总以身受为名 答由此五根体皆色故 若尔眼等应并名身 答自体生识。相状异故 若由相异不并名身。随别受生。应非身受 答由眼等四不离于身。皆从所依总名身受 意根亦尔。若不离身。并应名身不名心受 答二界眼等并不离身。无色意根离色而转。如何建立身受非心。体相既殊。故分二种
论中不通一切识身者意地一切根相应者。既说根言。如何可证意有苦根 答前说俱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故知根者即是苦根。忧根定非无记性故 又设忧根虽通与并。唯身见不然。故地狱中意有苦根。而与俱故约五根故。忧虽无诚证。今以理释说忧通无记。竟有何辜。悔必忧俱。彼既无记。何妨定然。瑜伽论言非无记者。随转理故。由此二释互有长短。任情取舍 三性三受俱不俱义。勘五十一抄
地狱八根。现行.种子定俱成就。命根既种。如何现成 答一总说八言成。何必命有现 亦识中种可为命体者名种。现能为根者名现 又体是种。用为根者名现 又能持名种。所持名现
问何故第三定近分.根本。同为乐根。初二定中有喜有乐。方便唯喜而无有乐。不同第三二俱相似 答三定俱尤重无分别故。本.因俱是乐。初二方便不怡根。唯同根本说有喜 问三定方便引根本。即言二地俱怡胜同乐。下地方便引根本。亦应俱称怡五根 答方便根本怡差别。三定无分别故。方便.根本俱称乐。下地方便.根本有差别。俱有差别并称喜。根本下二定中。不以无分别故名乐。但以悦根名乐 问亦应第三定不以无分别。亦应悦心名喜 答下有分别怡根名乐。上无分别悦心名乐。此义应思
问如苦极故意有苦根。地狱之根人中回受。如贤愚经第十二卷说。鸯掘摩罗人中得阿罗汉果已被火烧杀。彼极苦根人中有不 有解地狱人中唯受四处或五处。不受六识果。唯识十证中云。意中业果。虽起无杂。而有间断。即说不于余趣受故。准此一文。唯回受四处或五处果。五根.六识并不得 又解论据非忏悔及入圣者。趣生无杂。从多分故。非回受者。故六识并可通回受。六识之中皆受苦故 问此护法论师忧.苦种子为同为异 设尔何失 问若言同者。何故地狱苦根不亦名忧。若别者何故初二定名喜亦乐。地狱忧.苦不许二名。若一苦根亦名忧者。三根不成复为自害。第三即是忧根不成故 今忧.苦二根种子定别。俱行逼迫。由无分别有分别故。苦.乐二根或同或异。如无分别智及后所得四地已前各别种生。五地已上或同或异。二种生一现。一种生二能。亦无过失。现行之中无二惠故。行不相违。一念俱说。喜.乐亦尔。故不同忧.苦 问安惠师忧.苦种子亦尔。何故地狱忧根不亦名苦如下二定喜。何故苦极不名为苦如第三定乐 答忧.苦行增。二不俱说。喜.乐不违故一念生 问何故等顺异于违。苦极非意。违乖于顺。乐极在心。由有分别.无分别故。此师地狱许起分别烦恼故。前师不然。此义应思。极难解也
善等三性六识为远因等起.刹那等起分别
四无记等几有三业。异熟心等能发业不
非业果心定得发业及随转。业果者虽未见文理实难。判余者得 其初起苦乐受。如善.不善共难故。必由染.净心引方随等流。离欲苦根既无忧引。如何初起 善恶性隔难。初生随意性。苦.乐非性别。舍引即随生
解欲中。第一师云可厌事即无欲。其无漏心有无欲时。无漏第七缘因第八亦应无欲故。此理非违。第二师若有求希资具.什物欲禾稼等。岂无欲耶。故并非正
第六卷
信中忍.乐.欲别。于三境中随增义说。后二唯善亦唯乐欲为名。初通染.净故标忍号其实于灭.道亦乐欲故。于后二亦忍可故 有能中。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对法但云谓我有力能得能成。若准此解。其信二善即得无为能成觉者。即信实有。信有用故。或信德摄。法中摄故 今又解云。信此二善能得涅槃。能成大觉等。是信有能。有功能故
被甲加行等。论既自释 有势等句无文解释。势谓威势 勤谓策励 勇谓勇锐 坚猛谓固进 不舍善轭。谓永不屈及不止 善法立少染法立多者。染法曾熏时长。法广故多说之。善法起少时促。法略故少说之。若在佛位由因广故。果善无边。欲令闻者欢喜希求。所以多说
善法修断及不断中。应叙六十五缘缚之义。及五十九二断之义。至下第八当广分别。威仪.工巧.变化既通善性。善中具几。各应思之
萨迦耶见二十句六十五中。准前计我。略有三种。一者即蕴。二者离蕴。三者与蕴不即不离。此句但是初即蕴计。无后二计。离蕴总说而为一我。蕴别有三。如是我所有十五句。既说与蕴不即不离。不可定说蕴为我所。故无诸句 然准瑜伽第六及六十四。离蕴有三。一者异蕴住在蕴中。二者异蕴住离蕴法中。三者异蕴非住蕴中非异蕴中。一切蕴法都不相应。如是三种皆有十五我所。合成四十五句我所。并我总有四十八句。说所行相各有起.处.缘。谓缘历.依起.所缘三义皆得。若缘处者不分别处。又有四十八。若分别者一处有三十三我所.一我。合三十四。十二个三十四。合四百八。十二个我见。三百九十六我所见。十八界等随应当知
瑜伽第八说有七倒。谓想倒.见倒.心倒.及净.乐.我.常。彼四妄想分别是想倒。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是见倒。于所执着贪等烦恼名心倒。烦恼有三。一倒根本。谓无明。二倒自性。谓萨迦邪见.边执见一分.见.或取.及贪.三倒等流。谓邪见.及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萨迦邪见是无我我倒。边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或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通净.乐二倒故 一会如疏。又解此随顺门故二取收。不说见.戒有所依缘及二义不具非二取摄。若单缘见及俱缘同时五蕴并前后伴类为胜.能净是见取。若单缘俱时及前后五蕴并一切法为胜.能净。或胜非净。或能净非胜。并缘见及俱缘同时五蕴。为胜非能净。为能净非胜。皆非见取。戒取亦尔。若缘见增随顺戒劣亦名见取。戒增随顺见劣亦名戒取。若缘二俱增。行相亦俱增者。必非二取。二取不相应故。但是法执染惠。非二见摄。二见摄者必推求深。行相独胜故。不作如前等解。便违此及瑜伽等文。二义不具。设二义具非见.戒者非名所目。故非二取
三恶趣极苦处。不造往恶趣业。无分…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