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明尊者教行录》

「诸宗部」经文1937卷46页码:P0856
宋 宗晓编

  《四明尊者教行录》六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

  渐老思山甚  相逢会有因

  谨吟五言诗一首奉寄四明礼公大师

  内殿赐紫笺注御集演法沙门(普究)上

  见说忘机久  逢人道懒评

  杜门庭树长  瞑目雪髭生

  松帚粘云碧  沙泉蘸月明

  鄞江终待去  秋共看峥嵘(时年七十

  六岁自札记)

  谨成四韵五言诗一首奉寄四明礼公大

  法师

  笺注御集赐紫(清达)上

  不得四明春  高风自有邻

  参禅岭南客  传教海东人

  老忆青山遁  闲忘白日频

  何当同看雪  松火夜相亲

  谨吟拙诗寄赠四明礼师法主

  笺注御集赐紫(秘演)上

  古疏传深旨  清流照瘦颜

  四方来问道  半世不离山

  养鹤怜终洁  看云许共闲

  仍闻焚幻质  几欲别人间

  吟成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礼公法师

  上都应制笺注御集赐紫(永兴)上

  挥犀宗智者  围石继生公

  阙下宁关梦  林间自了空

  秋期思社客  夜观动魔宫

  发咏凭危阁  幽怀极甬东

  谨吟声诗寄赠四明教主礼师伏希披览

  是幸

  上都应制笺注御集沙门(清远)上

  观深知有证  经岁掩重扉

  道外独行化  区中久废机

  涛声喧讲席  树色冷禅衣

  况作吾宗主  谈高似二威

  诗一章寄赠四明礼公上士

  上都应诏笺注御集僧(文倚)上

  鄞江师独步  遥仰在峥嵘

  拥衲疑云重  休粮觉体轻

  讲高清誉出  行苦白髭生

  圣代修僧史  须留万古名

  五言四十字诗寄上四明礼师法主

  应制笺注御集僧(继兴)上

  修真依净社  幽致绝纤埃

  尽日冥心坐  诸方学者来

  杉松围讲石  猿鸟立生台

  却忆重寻处  扁舟泛月回

  谨成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礼公法师

  苏台讲僧(子廉)上

  秋色惹禅襟  凄凄思远吟

  去鸿迷极浦  落叶满荒林

  雪窦频怀梦  鄞江寒月侵

  仍闻莲社久  讲说祝尧音

  谨吟五言一首寄赠四明礼师教主伏冀

  慈览

  雪苑僧(择邻)上

  寺枕沧溟上  门长掩寂寥

  定回华漏断  讲彻兽烟销

  入槛泉声细  当轩岳色遥

  何时会重席  南望路迢迢(庚申岁秋

  季月望日书)

  四明法师受命服门人神照作致语

  弥天才笔洞悬河  独步当年解义科

  国士听经春梦少  江僧从化昼禅多

  半千衲子传新钞  积代宗师解旧讹

  只恐吴皇命同辇  妓人无处献笙歌

  四明传持正法为二十九代祖师

  释迦世尊。鹤林灭度。法付声闻则唯迦叶。其付菩萨则有文殊。领受言教则在阿难。既有是三。孰可阙一。迦叶之后二十四传。至于师子比丘。在迦叶传。十有三世曰龙树大士。所著大论。译传东土。在北齐时。慧文禅师。一见证入。以传陈南岳慧思禅师。凡十日而证。再传隋天台智顗大师。十有四日而证。于是乎。备六度融万法。定而三止。慧而三观。质其宗焉。一言之曰具。二言之曰法性。离数而有三千。即经而专观心。经之宗曰法华。则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终于涅槃。皆为法华。其为迦叶文殊阿难。皆吾祖师。天台实传唐章安灌顶。章安传缙云智威。缙云传东阳慧威。东阳传左溪玄朗。左溪传荆溪湛然。至荆溪而后。智者之言。悉载于书。智者之言。悉归于正。其为一大时教。不可得而加已。荆溪传天台行满。满传广修。修传物外。外传梁元琇。琇传周清竦。竦传有宋羲寂。寂以上皆在天台。晚传四明义通。通传知礼。是谓四明尊者。亦曰四明法智。禀生知上性。思义于童子之时。其于天台之门。犹诸荆溪。四明传广智尚贤。广智初得于净名。最深乎性相。审知佛法。为智其传神智鉴文。神智破众溃。以澄法智之海。炎慧炬。以继广智之明。若其载三智之美。可传而不可朽者。有永嘉继忠。其师神智。而资忠者。曰明智中立矣(见明智法师塔铭。晁待制说之作)

  四明尊者遣僧日本国求仁王经疏

  有宋之初。台教乃渐杭海入吴越。今世所传三大部之类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与夫至而非其本真者。仁王经疏。先至有二本。众咸斥其伪。昔法智既纳日本信禅师所寄辟支佛发。答其所问二十义。乃求其所谓仁王经疏。信即授诸海舶。无何中流大风惊涛。舶人念无以息龙鼍之怒。遽投斯疏。以慰安之。法智乃求强记者二僧。诣信所。读诵以归。不幸二僧。死于日本国矣(此文见晁说之所作仁王经疏序。此疏虽非本真而此说不可亡矣)

  纪神照法师悟经王颂

  师讳(本如)昔在延庆法智轮下。一日上方丈。请益经王之旨。法智曰尔。为我作三年监院。我却向汝道。神照依言。果三年办事。持上咨问。忽被法智大喝一声。师豁然开悟有颂曰。处处逢归路。时时复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师既得道。即法嗣四明。自后开法台城东掖山。为白莲之鼻祖矣

  四明门人霅川净觉法师

  师讳(仁岳)霅川人也。在妙龄时。闻法智大兴台教于四明。于是负笈而来。将渡水月桥。遂掷笠于采莲径中云。吾所学不就。不复过此桥。法智异之。待念尤厚。即与方丈东舍居焉。师虽白昼。而杜诸窓牖。藉膏兰以偶寻绎。以故屋壁栋梁皆如墨也。至于乡邦书来。未始启读。悉投之帐阁中。一日为众分卫。坐舟楫间。方舒足。豁达自得。若在空。然舟樯为之损折。既居之有岁。而与师针钵相投。筌蹄尽举。每有疑则撷大屧阅大钥。而上请益。见者弱之。时钱唐有庆昭法师。开光明玄义。略去观心之文。师辅四明。撰问疑征之。四明着妙宗。润公撰指瑕非之。师作抉膜以解焉。四明建消伏三用。润亦签疑鄙之。师作止疑以止之。四明撰指要。谈别理随缘。或者构难。师作十门析难。以辨之。师后与广智。辨观心观佛。求决于四明。四明以约心观佛。据乎心性。观彼依正。双收二家。师闻之且不悦也。既而四明开张身量大义。师作十谏以谏之。四明不获已。作解谤解焉。一家户牖。既成龃龉。师逐拂衣还西浙。又上四明雪谤。着三身寿量义三千等书。其道遂与四明。偕不同矣。余尝闻诸永嘉曰。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骋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四明霅川之论。其殆是矣。后贤当更审之

  妙悟法师辅四明作评谤书

  然霅川背四明。自立一家。最后上雪谤。以雪身量增减二谤之愆。当是时。四明晚景逼于有疾。令门人读之太息也。既而四明归寂。此书不复答。霅川时住灵芝而绐之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此语由来口播。毕竟四明此道何若。曰若论一家身量。三双六句。大节确乎不拔。已见妙宗料简解谤一书。其雪谤之来。愈彰转计之失耳。虽然彼或有诸文义。续有妙悟法师评谤书。而辨析之。妙悟尝住秀州胜果。解行高妙。大有灵异。具见吕益柔所作塔记。师即雷峰广慈之法子。四明之嫡孙尔。尔时霅川声驾。未易酬对。而师辄陈述之。可见矣。书之略曰。希最谨修书。拜于崇福讲主。虽居咫尺。请问尤疎。但切翘勤。莫遑利见。近睹盛制雪谤书。所谓救生法二身。雪增减两谤者也。此书一往可观。再研有失。解谤虽已焕然。雪谤犹自冰执。今据吾祖之格言。以评阇梨之误说等。然此一书。虽有传写之本。而未尝刊刻。凡曰义学。欲了山家此道建立终始者。当悉披寻之

  草庵教苑遗事纪法智讲贯

  全三学。法智门下之高者也。作法智行业录。其间言。法智传持四十年。妙玄文句。讲七八遍。摩诃止观五遍。其余小部。或讲十遍。以至不可得记其数者。时人语曰。法智讲经。明觉颂。慈云谈辩。梵才诗。夫如是法智。真讲经者也。近世号讲者。十载有一部未终者。安在其能七八至不可胜纪耶。或谓余曰。古今不同也。今之人既尚展演说。须入时。余对之曰。大凡学道直须远追古人。若里巷儿女辈。结束粉饰。当入时也。此痴人何足与语

  记四明门下纂成十类

  类集之兴。盖备学者看读得其要。始者自仁首座听法智之讲闻援引之多。遂录其文。以成五类。续霅川岳公。居法智轮下。博学强记。足成其七。后得仙都聪师钞。以为十。又佛慧才公。重新增葺。复有吉公再加铨次。于玄句止观。参以三大部记洎净名光明等疏。并益以记钞。其繁者削之。略者补之。首尾五师。修治方为善本。昔广智法师。尝示众曰。类集之行。得失相半。得在学人探寻知其要意。失在忘其本文义势起尽。文外当更推之。不可但谓秖此耳。矧今之日。四方教肆。多尚点读斯文。岂不失于元本唯求枝叶者乎。但教典不有之处。或得于是。庶可朝暮温故知新不唐学问也。果由此而识大辂。固不当以椎轮为贵矣(此文即古板类集序今附此。行欲使学者知所因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四明尊者教行录》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