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明尊者教行錄》

「諸宗部」經文1937卷46頁碼:P0856
宋 宗曉編

  《四明尊者教行錄》六 ▪第3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

  漸老思山甚  相逢會有因

  謹吟五言詩一首奉寄四明禮公大師

  內殿賜紫箋注禦集演法沙門(普究)上

  見說忘機久  逢人道懶評

  杜門庭樹長  瞑目雪髭生

  松帚粘雲碧  沙泉蘸月明

  鄞江終待去  秋共看峥嵘(時年七十

  六歲自劄記)

  謹成四韻五言詩一首奉寄四明禮公大

  法師

  箋注禦集賜紫(清達)上

  不得四明春  高風自有鄰

  參禅嶺南客  傳教海東人

  老憶青山遁  閑忘白日頻

  何當同看雪  松火夜相親

  謹吟拙詩寄贈四明禮師法主

  箋注禦集賜紫(秘演)上

  古疏傳深旨  清流照瘦顔

  四方來問道  半世不離山

  養鶴憐終潔  看雲許共閑

  仍聞焚幻質  幾欲別人間

  吟成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禮公法師

  上都應製箋注禦集賜紫(永興)上

  揮犀宗智者  圍石繼生公

  阙下甯關夢  林間自了空

  秋期思社客  夜觀動魔宮

  發詠憑危閣  幽懷極甬東

  謹吟聲詩寄贈四明教主禮師伏希披覽

  是幸

  上都應製箋注禦集沙門(清遠)上

  觀深知有證  經歲掩重扉

  道外獨行化  區中久廢機

  濤聲喧講席  樹色冷禅衣

  況作吾宗主  談高似二威

  詩一章寄贈四明禮公上士

  上都應诏箋注禦集僧(文倚)上

  鄞江師獨步  遙仰在峥嵘

  擁衲疑雲重  休糧覺體輕

  講高清譽出  行苦白髭生

  聖代修僧史  須留萬古名

  五言四十字詩寄上四明禮師法主

  應製箋注禦集僧(繼興)上

  修真依淨社  幽致絕纖埃

  盡日冥心坐  諸方學者來

  杉松圍講石  猿鳥立生臺

  卻憶重尋處  扁舟泛月回

  謹成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禮公法師

  蘇臺講僧(子廉)上

  秋色惹禅襟  淒淒思遠吟

  去鴻迷極浦  落葉滿荒林

  雪窦頻懷夢  鄞江寒月侵

  仍聞蓮社久  講說祝堯音

  謹吟五言一首寄贈四明禮師教主伏冀

  慈覽

  雪苑僧(擇鄰)上

  寺枕滄溟上  門長掩寂寥

  定回華漏斷  講徹獸煙銷

  入檻泉聲細  當軒嶽色遙

  何時會重席  南望路迢迢(庚申歲秋

  季月望日書)

  四明法師受命服門人神照作致語

  彌天才筆洞懸河  獨步當年解義科

  國士聽經春夢少  江僧從化晝禅多

  半千衲子傳新鈔  積代宗師解舊訛

  只恐吳皇命同辇  妓人無處獻笙歌

  四明傳持正法爲二十九代祖師

  釋迦世尊。鶴林滅度。法付聲聞則唯迦葉。其付菩薩則有文殊。領受言教則在阿難。既有是叁。孰可阙一。迦葉之後二十四傳。至于師子比丘。在迦葉傳。十有叁世曰龍樹大士。所著大論。譯傳東土。在北齊時。慧文禅師。一見證入。以傳陳南嶽慧思禅師。凡十日而證。再傳隋天臺智顗大師。十有四日而證。于是乎。備六度融萬法。定而叁止。慧而叁觀。質其宗焉。一言之曰具。二言之曰法性。離數而有叁千。即經而專觀心。經之宗曰法華。則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終于涅槃。皆爲法華。其爲迦葉文殊阿難。皆吾祖師。天臺實傳唐章安灌頂。章安傳缙雲智威。缙雲傳東陽慧威。東陽傳左溪玄朗。左溪傳荊溪湛然。至荊溪而後。智者之言。悉載于書。智者之言。悉歸于正。其爲一大時教。不可得而加已。荊溪傳天臺行滿。滿傳廣修。修傳物外。外傳梁元琇。琇傳周清竦。竦傳有宋羲寂。寂以上皆在天臺。晚傳四明義通。通傳知禮。是謂四明尊者。亦曰四明法智。禀生知上性。思義于童子之時。其于天臺之門。猶諸荊溪。四明傳廣智尚賢。廣智初得于淨名。最深乎性相。審知佛法。爲智其傳神智鑒文。神智破衆潰。以澄法智之海。炎慧炬。以繼廣智之明。若其載叁智之美。可傳而不可朽者。有永嘉繼忠。其師神智。而資忠者。曰明智中立矣(見明智法師塔銘。晁待製說之作)

  四明尊者遣僧日本國求仁王經疏

  有宋之初。臺教乃漸杭海入吳越。今世所傳叁大部之類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與夫至而非其本真者。仁王經疏。先至有二本。衆鹹斥其僞。昔法智既納日本信禅師所寄辟支佛發。答其所問二十義。乃求其所謂仁王經疏。信即授諸海舶。無何中流大風驚濤。舶人念無以息龍鼍之怒。遽投斯疏。以慰安之。法智乃求強記者二僧。詣信所。讀誦以歸。不幸二僧。死于日本國矣(此文見晁說之所作仁王經疏序。此疏雖非本真而此說不可亡矣)

  紀神照法師悟經王頌

  師諱(本如)昔在延慶法智輪下。一日上方丈。請益經王之旨。法智曰爾。爲我作叁年監院。我卻向汝道。神照依言。果叁年辦事。持上咨問。忽被法智大喝一聲。師豁然開悟有頌曰。處處逢歸路。時時複故鄉。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師既得道。即法嗣四明。自後開法臺城東掖山。爲白蓮之鼻祖矣

  四明門人霅川淨覺法師

  師諱(仁嶽)霅川人也。在妙齡時。聞法智大興臺教于四明。于是負笈而來。將渡水月橋。遂擲笠于采蓮徑中雲。吾所學不就。不複過此橋。法智異之。待念尤厚。即與方丈東舍居焉。師雖白晝。而杜諸窓牖。藉膏蘭以偶尋繹。以故屋壁棟梁皆如墨也。至于鄉邦書來。未始啓讀。悉投之帳閣中。一日爲衆分衛。坐舟楫間。方舒足。豁達自得。若在空。然舟樯爲之損折。既居之有歲。而與師針缽相投。筌蹄盡舉。每有疑則撷大屧閱大鑰。而上請益。見者弱之。時錢唐有慶昭法師。開光明玄義。略去觀心之文。師輔四明。撰問疑征之。四明著妙宗。潤公撰指瑕非之。師作抉膜以解焉。四明建消伏叁用。潤亦簽疑鄙之。師作止疑以止之。四明撰指要。談別理隨緣。或者構難。師作十門析難。以辨之。師後與廣智。辨觀心觀佛。求決于四明。四明以約心觀佛。據乎心性。觀彼依正。雙收二家。師聞之且不悅也。既而四明開張身量大義。師作十谏以谏之。四明不獲已。作解謗解焉。一家戶牖。既成龃龉。師逐拂衣還西浙。又上四明雪謗。著叁身壽量義叁千等書。其道遂與四明。偕不同矣。余嘗聞諸永嘉曰。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騁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四明霅川之論。其殆是矣。後賢當更審之

  妙悟法師輔四明作評謗書

  然霅川背四明。自立一家。最後上雪謗。以雪身量增減二謗之愆。當是時。四明晚景逼于有疾。令門人讀之太息也。既而四明歸寂。此書不複答。霅川時住靈芝而绐之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此語由來口播。畢竟四明此道何若。曰若論一家身量。叁雙六句。大節確乎不拔。已見妙宗料簡解謗一書。其雪謗之來。愈彰轉計之失耳。雖然彼或有諸文義。續有妙悟法師評謗書。而辨析之。妙悟嘗住秀州勝果。解行高妙。大有靈異。具見呂益柔所作塔記。師即雷峰廣慈之法子。四明之嫡孫爾。爾時霅川聲駕。未易酬對。而師辄陳述之。可見矣。書之略曰。希最謹修書。拜于崇福講主。雖居咫尺。請問尤疎。但切翹勤。莫遑利見。近睹盛製雪謗書。所謂救生法二身。雪增減兩謗者也。此書一往可觀。再研有失。解謗雖已煥然。雪謗猶自冰執。今據吾祖之格言。以評阇梨之誤說等。然此一書。雖有傳寫之本。而未嘗刊刻。凡曰義學。欲了山家此道建立終始者。當悉披尋之

  草庵教苑遺事紀法智講貫

  全叁學。法智門下之高者也。作法智行業錄。其間言。法智傳持四十年。妙玄文句。講七八遍。摩诃止觀五遍。其余小部。或講十遍。以至不可得記其數者。時人語曰。法智講經。明覺頌。慈雲談辯。梵才詩。夫如是法智。真講經者也。近世號講者。十載有一部未終者。安在其能七八至不可勝紀耶。或謂余曰。古今不同也。今之人既尚展演說。須入時。余對之曰。大凡學道直須遠追古人。若裏巷兒女輩。結束粉飾。當入時也。此癡人何足與語

  記四明門下纂成十類

  類集之興。蓋備學者看讀得其要。始者自仁首座聽法智之講聞援引之多。遂錄其文。以成五類。續霅川嶽公。居法智輪下。博學強記。足成其七。後得仙都聰師鈔。以爲十。又佛慧才公。重新增葺。複有吉公再加铨次。于玄句止觀。參以叁大部記洎淨名光明等疏。並益以記鈔。其繁者削之。略者補之。首尾五師。修治方爲善本。昔廣智法師。嘗示衆曰。類集之行。得失相半。得在學人探尋知其要意。失在忘其本文義勢起盡。文外當更推之。不可但謂秖此耳。矧今之日。四方教肆。多尚點讀斯文。豈不失于元本唯求枝葉者乎。但教典不有之處。或得于是。庶可朝暮溫故知新不唐學問也。果由此而識大辂。固不當以椎輪爲貴矣(此文即古板類集序今附此。行欲使學者知所因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四明尊者教行錄》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