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法看人的肉身结构认知现象及复制生物的问题
药师山紫虚居士
壹、前言
今天下午有这样一个机缘能在此处与各位科技界的朋友报告一点学佛心得,希望各位对此有兴趣而不致浪费各位的宝贵时间,否则就很抱歉了。我个人是学物理的,对震波物理、电波防护与中子源探油等问题,过去在上班时也稍有研究,因此,与各位算是更有因缘。在进入主题之前,我先要请教各位一个问题,就是各位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由出生,经过成长、教育、结婚、生子而到老病死亡。在人生的过程中一般辛苦的创业以养活自己及照顾家人,人的一生是不是仅是如此?除了人生的「过程」之外,人是否还有更有意义的事可做?例如,赚很多钱?充份享受物质的快乐?得到高的知名度?享受子孙团圆的快乐等?这些固然可让我们暂时获得一些快乐,但世间无常,一旦退休,努力奋斗的目标没有了,子女也长大了,自己也年老多病,就像一部将要报废的车子,没有人会喜欢它!何况死亡的阴影逐渐接近自己,死后会怎么样?生命难道就这样消失什么都没有了吗?想到这些就会害怕。要解决人生及死后的各种问题,个人认为只有学佛,只有佛教可使我们彻底解决人生的苦空烦恼。因此,我希望能藉由今天的机会,使大家深信佛法而起信学佛。
谈到「起信」的问题,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要使一个学物质科学的人去相信「不可言说」的「空」与去相信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佛菩萨,那实在很难。「起信」的方式有很多种,依每个人的根器或因缘而不同,例如有人由神秘经验而起信,有人由认识了解而起信,也有人因信而信,也有人由解行并进而到达「一心净信」。以下我要由科学的角度给各位介绍佛教,希望大家由认识佛教而信仰佛教,希望大家知道佛教绝不是迷信不合科学的宗教。本文谈到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一、认知问题与佛教的唯识论。
二、肉身的结构问题,主要向大家简介基因与神经系统的奥妙,以及要告欣各位,神识是基因的操控者与肉身的制造者。
三、复制生物的问题,主要向大家介绍佛教如何看待这种不经两性交媾而形成的动物。
由于时间短暂,在此仅能给各位做一个简单的报告,若有错误之处,请各位多予指教。
附注:本文是笔者有一次机缘在中油公司对一些朋友所讲的稿件,由于当天时问不够,只讲其中之一部份。
贰、认知科学与佛教的唯识论
一、认知论在科学上的英文名叫Cognition,约开始于1956年,当时是由人工智慧的研究而引发科学家对人类智能系统的兴趣,此中包括:推理、判断、感觉、视觉、语言、情感、记忆及学习等各种问题。认知论的研究涉及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数学、语言学及电脑科学等,对于认知现象,研究者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化约论(reductiontheory):认为所有科学,包括认知科学之一切现象,皆可化约到物质科学(即物理与化学)。也就是认为人类的认知现象也像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现象,皆可用物质科学来解释。
·(二)表征论(representationtheory):认为存在于人类认知系统的资讯(称为表征),其有「本体地位」,不能以物质科学来解释。
认知科学的研究者不承认有「非物质」的心灵存在,他们认为所谓「心灵」或「认知」也都属物理现象,只是它们属「高层次」的现象,不能用目前的物质科学来解释,而「唯心论」或「心物二元论」的哲学家,他们认为有「非物质的心灵」存在,这与认知论研究者的看法不同。认知科学的表征论是源自大哲学家亚理斯多德,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纯物质(即没有名相者)存在,也认为结构或形式(即名相)必须藉物质才能实现,他也认为心灵亦是名相之一种,也必须藉物质才能实现,因此,没有「非物质的心灵」存在。认知科学虽己经历数十年之研究,但其对人类认知现象的了解还是很少,到目前为止较有成就的部份,可能在研究意识产生的处所(即在脑的位置)、产生的机制以及研究行为与意识的关系等,但对「认识」的本身,则只有一些理论的构思而已,都无法加以实验证实。例如最近(1996年)加州大学的查梅斯教授提出一个「思想实验」,他假设有一个人生下来就不给他看各种颜色,但教他学习物理的光谱学及医学的肉眼剌激反应等理论,则此人是否可以藉由这些理论去「推知」他对某种颜色的「感觉」?由此可见,认知论研究者对认知现象的了解还是在构思阶段而已。
·(三)佛教的认知论
佛教认为一切认知皆是「名相」,也就是只是一些名称、符号或形状。例如我们觉得此音乐「好听」、觉得口中「好苦」、觉得此花「好看」、觉得外面「好冷」、眼睛看到花形以及内心想到的很多「事情」,这些认知都是名相。例如,「苦」是名称,「花形」则是形状。而心中所想的「事情」则可能包括各种名称、符号或形状。佛教是以唯识的理论来说明「认知」的现象。佛教认为一切认知都是因为有「识」的作用。识是感觉器官(称为根)的知觉体,眼睛有眼识,耳朵有耳识,鼻、舌身与意(即脑器官)也都有自己的识。根与识在空间上是如泥和水般的不可分开。认知现象就是根尘为缘、识为主的结果。也就是所谓「世问诸相非根非尘亦不离根尘」。例如我们看到一朵花,这包括花的形状、颜色与感觉。对花的形状与颜色(不含名称)所有人的认知大致相同,但对此花的感觉(如好看与否)则可能每人不同。看到「花形」是花的尘相与眼根因缘和合,加上眼识(及其他相关各识)作用的结果。而「花的尘相」只是一堆聚积的分子而已(以物理的语言来说),我们认识的这个「花形」是包含「识」的作用才形成的。因此,我们说此「花形」(相)是非根非尘,亦不离根尘。
「识」又是如何会使我们产生「认知」呢?主要原因是我们内心有一个非物质机构,它可以储存无始以来我们自己所「经历」的各种名相符号,此非物质机构称为「名色」,它是第六识(意识)运作的依据,这是众生因为「无明」执著名相符号以为实有而产生的,我们内心的认知,例如地狱、极乐世界乃至汽车、花、鸟等,皆因为名色有储存这些名相符号之故。「名色」记忆「六道」的名相符号,在人类即是「想蕴」,它是名色的一部份,只记录人界的所有名相符号,而我们大脑皮质的记录是想蕴的一小部份而已。「想蕴」是人类精神身(称五蕴身)所属。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认知,主要是第六识(即意识)的作用,当前五根对外面五尘境时,由前五识作粗略认识后就交到第六识,经第六识「比对」想蕴中的记录,于是产生认知作用。在比对过程中有时还会参考第八识(深层潜意识)的「意见」才会做成结论,第六识最后才把此结论交由「意根」(各个脑)去执行(例如产生动作或搁置)。此外还有一些内心自己的感觉,也就是一些妄想,这是第六识自己去「看」想蕴(包含大脑皮质)的记录,或由第八识现前的种子到第六识的结果,在唯识中称为「独头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识能系统,因此都会认知到大致相同的森罗万象。佛教唯识论的进一步分析显示,我们的认知是依据过去生的记录(也就是经验),而这些都是由于无明而生的各种妄想,就像人在作梦一样,因此,可以说人是在作「白日梦」,也就是我们认知的世间根本是一种梦幻,故我们说「世间如幻」。
众生的问题就在于把如幻的世间当成「真实」,以致发生各种贪爱执着,形成各种烦恼,乃至轮转不止。修行上若能证到诸法如梦幻与能「悟」到其体性的「空」,则可了脱生死及各种烦恼。这是佛教修行者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最后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人的「心」虽是第六识,但「知觉」者则是法身。
参、神识与肉身结构之奥妙
依佛教的看法,人的色身包含肉身、气身与五蕴身(即精神身)三部份。此三者皆神识(即人所有的八个识)制造出来的,目的是要表达与完成神识的「愿望」与「需要」。简单来说,五蕴身经由气身之帮助来运作肉身。气身类似机器的润滑剂,它使肉身与五蕴身得以紧密结合。佛教的西藏密宗把人的气身分为三脉五轮及布满全身的无数小枝脉。五蕴身即人的精神身,它是无始以来神识经历六道各种尘境而「累积」各种名相符号所成者(见第贰节所述)。五蕴身的色蕴身包含眼睛、眼识及其所认识之名相符号,受蕴身包含耳、鼻、舌、身诸器官、诸识及其所觉受之名相符号,想蕴身包含脑、第六识及人类之各种名相符号,其中包含我们的大脑皮质上的经验记录。行蕴身是人类有心跳、体温及内分泌等之来源,气身的中脉则属识蕴身。肉身是神识为能适应其生存环境而又要能充份表达自己的愿望而造的一部「机器」,它是极为精密与奥妙。以下我们仅就基因与神经系统两部份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详情请参考生理学(注1、注2)及相关书藉。
图1:细胞的结构
·(一)基因:
- 科学上的发现 我们都知道人体有数亿万个细胞,其结构大致相同,这些细胞组合成不同形状与…
《以佛法看人的肉身结构认知现象及复制生物的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