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佛法看人的肉身結構認知現象及複製生物的問題

  以佛法看人的肉身結構認知現象及複製生物的問題

  藥師山紫虛居士

  

  壹、前言

  

  今天下午有這樣一個機緣能在此處與各位科技界的朋友報告一點學佛心得,希望各位對此有興趣而不致浪費各位的寶貴時間,否則就很抱歉了。我個人是學物理的,對震波物理、電波防護與中子源探油等問題,過去在上班時也稍有研究,因此,與各位算是更有因緣。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先要請教各位一個問題,就是各位認爲「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由出生,經過成長、教育、結婚、生子而到老病死亡。在人生的過程中一般辛苦的創業以養活自己及照顧家人,人的一生是不是僅是如此?除了人生的「過程」之外,人是否還有更有意義的事可做?例如,賺很多錢?充份享受物質的快樂?得到高的知名度?享受子孫團圓的快樂等?這些固然可讓我們暫時獲得一些快樂,但世間無常,一旦退休,努力奮鬥的目標沒有了,子女也長大了,自己也年老多病,就像一部將要報廢的車子,沒有人會喜歡它!何況死亡的陰影逐漸接近自己,死後會怎麼樣?生命難道就這樣消失什麼都沒有了嗎?想到這些就會害怕。要解決人生及死後的各種問題,個人認爲只有學佛,只有佛教可使我們徹底解決人生的苦空煩惱。因此,我希望能藉由今天的機會,使大家深信佛法而起信學佛。

  

  談到「起信」的問題,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要使一個學物質科學的人去相信「不可言說」的「空」與去相信一般人感覺不到的佛菩薩,那實在很難。「起信」的方式有很多種,依每個人的根器或因緣而不同,例如有人由神秘經驗而起信,有人由認識了解而起信,也有人因信而信,也有人由解行並進而到達「一心淨信」。以下我要由科學的角度給各位介紹佛教,希望大家由認識佛教而信仰佛教,希望大家知道佛教絕不是迷信不合科學的宗教。本文談到的問題主要有叁點:

  一、認知問題與佛教的唯識論。

  二、肉身的結構問題,主要向大家簡介基因與神經系統的奧妙,以及要告欣各位,神識是基因的操控者與肉身的製造者。

  叁、複製生物的問題,主要向大家介紹佛教如何看待這種不經兩性交媾而形成的動物。

  

  由于時間短暫,在此僅能給各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若有錯誤之處,請各位多予指教。

  附注:本文是筆者有一次機緣在中油公司對一些朋友所講的稿件,由于當天時問不夠,只講其中之一部份。

  

  貳、認知科學與佛教的唯識論

  

  一、認知論在科學上的英文名叫Cognition,約開始于1956年,當時是由人工智慧的研究而引發科學家對人類智能系統的興趣,此中包括:推理、判斷、感覺、視覺、語言、情感、記憶及學習等各種問題。認知論的研究涉及神經生理學、心理學、哲學、數學、語言學及電腦科學等,對于認知現象,研究者大致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化約論(reductiontheory):認爲所有科學,包括認知科學之一切現象,皆可化約到物質科學(即物理與化學)。也就是認爲人類的認知現象也像一般的物理或化學現象,皆可用物質科學來解釋。

  

  ·(二)表征論(representationtheory):認爲存在于人類認知系統的資訊(稱爲表征),其有「本體地位」,不能以物質科學來解釋。

  認知科學的研究者不承認有「非物質」的心靈存在,他們認爲所謂「心靈」或「認知」也都屬物理現象,只是它們屬「高層次」的現象,不能用目前的物質科學來解釋,而「唯心論」或「心物二元論」的哲學家,他們認爲有「非物質的心靈」存在,這與認知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認知科學的表征論是源自大哲學家亞理斯多德,他認爲世界上沒有純物質(即沒有名相者)存在,也認爲結構或形式(即名相)必須藉物質才能實現,他也認爲心靈亦是名相之一種,也必須藉物質才能實現,因此,沒有「非物質的心靈」存在。認知科學雖己經曆數十年之研究,但其對人類認知現象的了解還是很少,到目前爲止較有成就的部份,可能在研究意識産生的處所(即在腦的位置)、産生的機製以及研究行爲與意識的關系等,但對「認識」的本身,則只有一些理論的構思而已,都無法加以實驗證實。例如最近(1996年)加州大學的查梅斯教授提出一個「思想實驗」,他假設有一個人生下來就不給他看各種顔色,但教他學習物理的光譜學及醫學的肉眼剌激反應等理論,則此人是否可以藉由這些理論去「推知」他對某種顔色的「感覺」?由此可見,認知論研究者對認知現象的了解還是在構思階段而已。

  

  ·(叁)佛教的認知論

  佛教認爲一切認知皆是「名相」,也就是只是一些名稱、符號或形狀。例如我們覺得此音樂「好聽」、覺得口中「好苦」、覺得此花「好看」、覺得外面「好冷」、眼睛看到花形以及內心想到的很多「事情」,這些認知都是名相。例如,「苦」是名稱,「花形」則是形狀。而心中所想的「事情」則可能包括各種名稱、符號或形狀。佛教是以唯識的理論來說明「認知」的現象。佛教認爲一切認知都是因爲有「識」的作用。識是感覺器官(稱爲根)的知覺體,眼睛有眼識,耳朵有耳識,鼻、舌身與意(即腦器官)也都有自己的識。根與識在空間上是如泥和水般的不可分開。認知現象就是根塵爲緣、識爲主的結果。也就是所謂「世問諸相非根非塵亦不離根塵」。例如我們看到一朵花,這包括花的形狀、顔色與感覺。對花的形狀與顔色(不含名稱)所有人的認知大致相同,但對此花的感覺(如好看與否)則可能每人不同。看到「花形」是花的塵相與眼根因緣和合,加上眼識(及其他相關各識)作用的結果。而「花的塵相」只是一堆聚積的分子而已(以物理的語言來說),我們認識的這個「花形」是包含「識」的作用才形成的。因此,我們說此「花形」(相)是非根非塵,亦不離根塵。

  

  「識」又是如何會使我們産生「認知」呢?主要原因是我們內心有一個非物質機構,它可以儲存無始以來我們自己所「經曆」的各種名相符號,此非物質機構稱爲「名色」,它是第六識(意識)運作的依據,這是衆生因爲「無明」執著名相符號以爲實有而産生的,我們內心的認知,例如地獄、極樂世界乃至汽車、花、鳥等,皆因爲名色有儲存這些名相符號之故。「名色」記憶「六道」的名相符號,在人類即是「想蘊」,它是名色的一部份,只記錄人界的所有名相符號,而我們大腦皮質的記錄是想蘊的一小部份而已。「想蘊」是人類精神身(稱五蘊身)所屬。我們之所以會産生認知,主要是第六識(即意識)的作用,當前五根對外面五塵境時,由前五識作粗略認識後就交到第六識,經第六識「比對」想蘊中的記錄,于是産生認知作用。在比對過程中有時還會參考第八識(深層潛意識)的「意見」才會做成結論,第六識最後才把此結論交由「意根」(各個腦)去執行(例如産生動作或擱置)。此外還有一些內心自己的感覺,也就是一些妄想,這是第六識自己去「看」想蘊(包含大腦皮質)的記錄,或由第八識現前的種子到第六識的結果,在唯識中稱爲「獨頭意識」。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大致相同的識能系統,因此都會認知到大致相同的森羅萬象。佛教唯識論的進一步分析顯示,我們的認知是依據過去生的記錄(也就是經驗),而這些都是由于無明而生的各種妄想,就像人在作夢一樣,因此,可以說人是在作「白日夢」,也就是我們認知的世間根本是一種夢幻,故我們說「世間如幻」。

  

  衆生的問題就在于把如幻的世間當成「真實」,以致發生各種貪愛執著,形成各種煩惱,乃至輪轉不止。修行上若能證到諸法如夢幻與能「悟」到其體性的「空」,則可了脫生死及各種煩惱。這是佛教修行者要努力的一個方向。最後有一點要注意,就是人的「心」雖是第六識,但「知覺」者則是法身。

  

  參、神識與肉身結構之奧妙

  

  依佛教的看法,人的色身包含肉身、氣身與五蘊身(即精神身)叁部份。此叁者皆神識(即人所有的八個識)製造出來的,目的是要表達與完成神識的「願望」與「需要」。簡單來說,五蘊身經由氣身之幫助來運作肉身。氣身類似機器的潤滑劑,它使肉身與五蘊身得以緊密結合。佛教的西藏密宗把人的氣身分爲叁脈五輪及布滿全身的無數小枝脈。五蘊身即人的精神身,它是無始以來神識經曆六道各種塵境而「累積」各種名相符號所成者(見第貳節所述)。五蘊身的色蘊身包含眼睛、眼識及其所認識之名相符號,受蘊身包含耳、鼻、舌、身諸器官、諸識及其所覺受之名相符號,想蘊身包含腦、第六識及人類之各種名相符號,其中包含我們的大腦皮質上的經驗記錄。行蘊身是人類有心跳、體溫及內分泌等之來源,氣身的中脈則屬識蘊身。肉身是神識爲能適應其生存環境而又要能充份表達自己的願望而造的一部「機器」,它是極爲精密與奧妙。以下我們僅就基因與神經系統兩部份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詳情請參考生理學(注1、注2)及相關書藉。

  

  圖1:細胞的結構

  

  

  

  

  

  ·(一)基因:

  

  1. 科學上的發現 我們都知道人體有數億萬個細胞,其結構大致相同,這些細胞組合成不同形狀與…

    《以佛法看人的肉身結構認知現象及複製生物的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