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为争宠而互相仇杀恼害,男人为争权夺位而大动干戈,丧失人性、乱伦败德之事时有发生。因此经中说王宫是荆棘丛、不净坑,所以应当舍弃。则达日阿阇黎云:“王政乃为广大不净坑,国王即是恶魔之美名。”阿瓦德德云:“王政财产如毒海,若饮即断解脱命。王政财产如火坑,若入即得大痛苦。”《律本事》云:“比丘住王位,律法所不许,僧众于田舍,牛马羊等畜,悉皆可纳受,然于王政权,佛亦不许受。”佛完全遮止出家人当国王,而且连僧众也不能接受国政。不但不能执政一国,连半国也不能接受。《戒律根本论》云:“国政之一半,亦皆不许受。”律藏中佛严禁比丘及僧众掌权执政,更不能称王作主。不但如此而且无事也不能进王宫,否则犯堕罪。因为入王宫和城市聚落,会给持戒带来很多的违缘障碍。比如比丘入王宫,如果遇到王妃欢笑怀孕、宫内失宝、太子受贬、大臣革职、小官受封、宫庭策反等事,则可能会被牵连到是非之中,而受到国王太子、大臣的治罚,以及民众的讥嫌,因此佛不开许比丘无故进入王宫。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为了积累、守护、增长财产,尽其一生都在夜以继日地辛勤忙碌,但积聚必消散,财物本来非坚非固,犹如水泡无有实质,一切受用也如流水刹那刹那地消殒坏灭。能毁坏出家人戒体的恶缘就是贪执财产受用。世间清高之士尚能视钱财如粪土,若出家修少欲行的人反而聚敛无休,真是与情理难合。如是非法非律地以偷盗或者贸易来聚敛财物,其结果只会摧毁自己的戒体。经云:“痴人贪财毁相续,不为后世积福德,为贪心火所焚烧,损恼自己及他人。”龙树菩萨云:“受用迁变性,当知无实义。”已出世俗樊笼的出家儿本该一心出离、志求解脱,如果反而贪执钱财、聚敛无休,则其心其行与凡俗之人有何两样?
己二、宣说真实断除
经云:
一切受用如流水,彼舟如何家亦然,
鲜花如何色亦然,生命好似水中泡。
如舟在水上行驶般,在家人的财产也是如此。夏日的鲜花无须几日就会凋谢枯萎,同样,青春美貌也是如此。犹如水中的浮泡,微风一吹,倏尔即灭,人命脆弱也是如此,只需极小的违缘即令人命断身殒。佛教诫行人,断除对财物、美色以及自身贪执的最胜方便就是观修诸行无常。
修行要于三门中断除对财色的贪著。若不贪财,就会免除争夺与虚诳;若不贪色就会消灭淫火的煎熬、焚烧。经中说舍弃财色就能随顺菩提正道。如果出家修行人对财色贪得无厌,日夜不断地妄想攀缘,千方百计地设法得到财色,天天增长烦恼,日日增添业障,与诸漏法相应、被诸罪业牵缠,将来必堕三恶趣中。如此之人不是出家沙门,也非在家俗人,无名可称。
一切苦因苦果都是为财色而造成。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色以为根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以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为色相杀者,数复过是。”如果能断财色者是菩萨行,是真持戒,称为贤德之士,不愧为佛弟子。道宣律师云:“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物,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诸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断除财色建立功行,然后听闻经论,这是入道的次第。因为断财色则戒律清净,戒净则心定,心定则发慧,然后可得解脱。《净心诫观法》云:“鄙夫爱财色,诫汝断贪著,由财三世苦,因色入火镬,色能障圣道,财能令行薄。”《萨婆多论》云:“宁以身分纳毒蛇口中,不犯女人。”经中说,见到女人生起贪心即灭善法,与之接触身犯重罪即灭善法,与之交会身犯重罪即灭善法,由此可见女人不可视、不可触,何况与之交会呢?亲近女人会毁坏一切善根功德,发起一切罪业恶法,断绝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善心,而生起嗔恨心、嫉妒心、我慢心、悭吝心等恶心,由此徒增菩提道的诸多障碍。
若贪著财物则会使道心衰退,使放逸懈怠增长、好吃懒做、虚浮不实、贪心膨胀。佛在《杂阿含经》及《律藏》中遮止比丘为自己蓄集金银珠宝等财物。《增一阿含经》云:“若未生利养心便不生,已生求令灭之。”修罗陀比丘未得财利供养时苦修十二头陀行,自从接受国王的供养后就不喜欢寂静山林,不想树下禅坐,不愿托钵化缘,舍弃一切头陀苦行,最后舍弃三衣,还俗成为白衣,以杀牛为业,造重恶业,死后堕地狱中。《杂譬喻经》云:“财不足惜者,以财是五家之分,盗贼、水、火、官、恶子五家忽至,一旦便尽,故曰不足惜也。”
若人临命终时,气息粗大有出无入,口干舌燥,水米不进,视线模糊,听觉减弱,筋断脉绝,刀风解形,咽气寿尽之余,眼前黑暗笼罩如坠落于无底深坑之中,独自漂泊在荒凉的旷野中。此时纵然财宝堆积如山也无法救护恶趣的怖畏。《大庄严论》云:“虽有诸珍宝,积聚如雪山,象马众宝车,谋臣及咒术,专念死至时,不可以救免。”
经中记载了一个公案:一日佛与阿难路中行走,忽然佛告诉阿难说:“阿难你看这里有毒蛇。”阿难看到一罐黄金放在路边,他说到:“世尊,是的!可怕的毒蛇。”说完之后随即离去,一位贫人听到后也去看,当他看到黄金时欣喜若狂地说:“沙门真是奇怪,明明是黄金,怎么叫做毒蛇,这样的毒蛇多得到几罐该多好!”他一夜之间成为巨富,国王听到后立即把他抓去,安上一条偷占国宝的死罪,当临刑时他才醒悟佛所说话的意义。
总之,众生的寿命犹如水中泡,风稍微一吹动即会破灭,人身也脆弱不堪,人命无常仅在呼吸间,何时死都不知,一气不来历尽千辛万苦积集的财物马上被瓜分无余,娇妻美妾随人而去,细细思忖有什么值得贪著留念的呢?庞蕴居士云:“日轮渐渐短,光阴一何促,身如水上沫,命似当风烛。常须慎四蛇,持心舍三毒,相见论修道,更莫著淫欲。”法王如意宝云:“彼此相恋韶华之男女,心中无尽甜言与蜜语,妄想终身不分同度日,怎奈不知寿命能长否?往年家世圆满富饶者,今日众多变迁受痛苦,无常本性现于意端时,必当厌离一切有漏境。”
财物对圣者而言非但不成道障,相反却成为自他安乐之因。法王如意宝处理财产的方式值得每个修行人效仿随学。每年学院供灯及食子的费用全都由法王承担,经常给成千上万僧众打斋,建立扶贫会救济生活困难的修行僧尼,发动组织全国范围内放生等,法王的钱财主要都用在这些方面。
《三摩地王经》云:“腐臭不净身,寿命无自立,无常迁变性,犹如梦幻景,凡夫颠倒执。”《无常性经》云:“无比无常非坚固,财产寿命亦非固,诸众无常将到来,云何欢悦五欲乐。”《阿含经》中佛教诲我们要断除贪著利养、淫欲、名声、身体,应当观死亡无常。
乙三、后善随喜赞叹
经云:
世尊说此偈已,优婆离等众比丘悉皆欢喜赞叹世尊所言。
佛陀说完这段偈颂之后,优婆离等众比丘蒙受法义,欢喜赞叹释迦牟尼佛所说之法甚深微妙。
甲三、末义
成就真实戒经圆满结束。
善护正道根本圣戒律,获得功德难思复难议,
反之破戒过患极其重,随顺佛语约略而宣说。
相关之三问题
以上对《成就真实戒经》作了约略的解释,此处再附带讲三个问题:第一、为令在家人种下良好的种子习气以及使出家僧人生起欢喜而坚固道心,因此宣说在家的过患与出家的功德;第二、以可靠教证宣说破戒过患与具戒功德二者之间的差别;第三、基于以上两条,是故当出家受持清净戒律。
一、在家过患与出家功德之差别
初者,所谓的“家”,智者认为是束缚身心的牢狱,而愚人则执为安乐幸福的所在。佛法虽有大小显密的暂时差别,但从究竟而言佛陀施教传法的本怀无非是欲令众生解脱迷乱轮回之家的束缚,从而趋入三乘涅槃解脱的圣城。因此佛在《妙法莲华经》等诸多经中以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三界火宅的种种过患,其目的是为了唤醒幼稚愚昧的芸芸众生,使他们能醒悟过来,认真、深入地思维轮回的过患,从内心里深深厌弃轮回诸法,从而急求出离、走向解脱。如果我们对三界火宅的种种险况不惊不怖、无动于衷,不希求从中出离,那门外的三种宝车(比喻声闻、独觉、无上佛乘三种教法)就无缘得到,也就是说无法得到声闻、独觉、佛陀的果位。
在小乘、大乘乃至金刚乘中都以出家持清净梵行者为上等修行人,认为以出家身修行最为殊胜。然而众生根机因缘千差万别,因此不能一概而论,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佛陀有教无类,不但摄受出家众,而且对今生无缘出家修行的白衣也同样赐予解脱的机会。佛陀对在家人放宽要求,只让他们受持少分戒,以此遮止大的罪恶,同时行持少分善法。这与出家众所持的戒以及所修的善法有极大的差别。为此,在家众应恒时生惭愧心,对出家生活心生仰慕,经常观修轮回过患,激发自己强烈的出离心,如能以此为基础修小乘四圣谛法,最高可得阿那含果,但无法得到阿罗汉果。进而如能在强烈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起菩提心、修习六度万行,也可渐次入于大乘五道之中。但一般来说因在家、出家所处环境不同,在家发起出离心、菩提心的障碍极多,因此与出家修行相比,二者成就的速度有迟速的差别。当然这是就凡夫而言,如果是大菩萨,则无论在家、出家都没有差别,不但可现在家身而且可现地狱、饿鬼、旁生等身。如莲花生大士、马尔巴大师、巴思巴大师、维摩诘居士、庞公等都是现在家身,菩萨因已了达家本性空,故可身处尘劳而游心物外,当然不受家的束缚。《维摩诘经》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但应知此非具缚凡夫的境界。如果凡夫以此为借口而甘处如牢之家不思出离,或以此劝阻他人不要出家,则只是自欺欺人,徒然造罪,而且尚有犯大妄语之嫌疑。
以下…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