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宣说在家过患旨在让在家人深刻认识到自己处境的恶劣性以增强其出离心、向道心;宣说出家的殊胜利益旨在使在家人生起对出家清净生活的向往并追求如此胜功德。《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云:“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以此也能令出家僧人生起欢喜并稳固出家为僧的信念。
经中常说在家人如处火宅中,出家众如处清凉室中。因为大凡在家之人,富贵者为了守护财物、名誉、地位、权势而殚精竭虑,感受诸多痛苦;贫穷者则常为衣食所困,夜以继日地奔波劳作,以求累积财富,但结果仍然入不敷出,同样备感痛苦。《中观四百论》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家如牢狱,缚人极深,要从其中寻得安乐无有是处。如《本生经》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但凡夫无有智慧,是非善恶不分,常常恋著自己的家,他们认为纵然贫贱、劳苦,但家如幸福的港湾,归家即可安享天伦之乐,感受家庭温馨;而且一旦发达,更是地位尊荣,权势炎炎,名声远播,财宝如山,能够恣意享受五欲生活,人生的幸福即在于此。反观出家人,一贫如洗,无亲无故,整日面对青灯古佛,一生只是持斋诵经,生活是何等的单调乏味。但事实真相又是如何呢?本来每个众生与生俱来就有贪心,而成家之后就更加得以助长。为了满足对饮食、服饰、女人等等的贪欲以及自己的虚荣心,男人就想方设法去攫取财物,甚至不惜干起违法乱纪、伤天害理的勾当。有了儿女后,为了成办儿女的学习、工作、婚姻乃至排场等需要一大笔钱,这又进一步驱使自己拼命地猎取财产、刺激自己的贪心。到了即将老死,还贪图子孙的出人头地。在家人就这样在一生中贪心不断膨胀,对高官厚禄、名声财富、豪华轿车、林园别墅、美色歌舞、锦衣美食趋之若鹜,整日耽著于游乐宴会、嫁娶应酬、趋炎附势、党同伐异、打击陷害、欺上瞒下、营私舞弊等等庸俗、鄙恶之事,乃至杀生害命、饮血食肉、狂喝滥饮、为所欲为,造下无边的罪业。同时,争斗胜负、怨仇逼迫、悲欢离合、吉凶安危、事业成败、仕途升沉时时萦绕心怀,难得安宁。为如粪土的钱财,为如路人般的妻儿,为如浮云般的荣誉富贵,人们一生备受艰辛甚至搭上身家性命,来世还要堕三恶趣中于无量劫受大痛苦。
而出家清净僧,脱离牵缠,身体不为上司老板、妻子儿女所拘,不受驱役,更不会为此而造杀生偷盗等恶业。辞亲割爱发菩提心,平等、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无有怨亲之别,所以不再为保护亲友、打击怨敌而劳身劳心造作恶业。口离四种语恶业,故离一切纷争辩驳的烦恼,心常淡泊寂静,恬悦自在。如是远离尘劳,任其世间纷争扰扰,皆与我毫无干涉,三衣一钵、锡杖、芒鞋,无羁无绊形如闲云野鹤一般洒脱自在。诚如古人所云:“笼鸡有食锅边近,野鹤无粮天地宽。”顺治皇帝曾感慨地说:“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身为皇帝,尽享荣华富贵,可谓世间的一切都已至极圆满,但终其一生的幸福比不上僧家半日的清闲与自在。
世间凡夫不学佛法,不知生从何而来、死往何而去,妄执虚妄身心以为自我,又计我所,贪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妻子儿女、权财名位,其一生浑浑噩噩,从未认真思索过“我”到底为何物,直至临终才悟觉人生如梦,执著重的人甚至到了临终依然执迷不悟。在此奉劝世间之人早日醒悟过来,应了知人生不过一场梦幻,妻子儿女、名利地位只是梦中的一个幻景而已,不要贪恋梦境,应尽早从如梦境一样的轮回中走出,趋向清净、自在、永恒的涅槃。不要固守陈旧的邪见,我们习惯中的知见其实只是俱生我执所产生的邪见。道宣律师云:“凡夫狂痴性,所见常不正。”
即使学佛修行,在家行人身处俗世红尘之中,环境恶劣,处处染缘牵引,诱人造业,加上无缘听闻佛经论典,又无戒律之衔调制身心,在无始恶习的推动下,身心不能自主,常常陷于迷乱之境,于不知不觉中已与佛法多有违背。虽然也希求修行善法,决心断恶行善,终因障缘重重,俗事牵缠,身心如陷淤泥一般无力自拔,如是蹉跎一生无所成就。
藕益大师说:世情淡一分,佛法就会亲切一分。如果世间事物样样都看不破、放不下,则解脱的希望十分渺茫。有许多在家人经常以家务缠身、工作繁忙为借口而拖延修行,结果自断修行的缘分。以下《净土晨钟》中开出的这剂药也许对此类患者有特殊的疗效。
有位僧人探望他的在家朋友,劝告说生死事大,抓紧念佛修行。他说目前我有三件大事未了,所以无暇念佛修行。一者父母送终;二者儿子娶亲;三者女儿出嫁。僧人听后默然而去。不久那位在家人就死了,僧人前去吊唁,感慨之余作了一首诗:“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由此可见居家俗缘牵扰,修行非常艰难。如《本生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又云:“骄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宣说大种变经》云:“依止世间五妙欲,以及贪著于子女,依于应呵居家者,定然不得正觉果。任何居家之有情,能得无上胜菩提,昔无一佛能如是,当来成佛无是处。”既不舍弃世间八法又能成就佛法,连超世绝伦的大悲世尊也无法成办,何况一般的凡夫俗子呢?
因此我们应当追随不动如来、普贤菩萨、寂天菩萨等,发愿生生世世出家修道。《大般若经》云:“菩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随所生处,常乐出家,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披三法衣,现作沙门。”
其次,宣说出家功德。那么出家具有哪些深广的功德呢?《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说:孔雀虽有绚丽的色彩庄严身体,但却不能象鸿鹄自由自在地高飞。同样在家人虽有五欲妙乐,却不如出家具有深广的功德。《律本事》云:“智者见五功德,而欣乐出家。何为五者:成就自利;免为役使,受恭敬赞叹;得涅槃果及无上安乐;若不得涅槃亦生人天善趣;佛陀上首大声闻于出家数数赞善。”
不用说已经真实出家,即使发出家心向往静处,其功德亦难以计量,《难陀出家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功德。”不用说自身出家,即使劝人出家、支持别人出家所获功德亦是无量。《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 , 功德无量。”不用说终生出家,即使一日一夜出家其功德也难以思议。《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祗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涂苦。”《万善同归集》中永明延寿大师云:“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作为凡夫人,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相比,前者如水中行船,后者如陆地行船,有很大的差异。居家菩萨修行难,成就也就更加困难了。相反,出家菩萨轻松自在即可修行成就。《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宝积经》中云:“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若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在家菩萨兴广大供养不如出家菩萨献微少供养,虽供养物及供养对境相同,但因身份不同而所获功德有极大差殊,出家身之殊胜由此可见一斑。《宝蕴经》云:“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供养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于一切供养之中,法供养最,所以以充满恒沙世界的珍宝供养佛,不如在一日中出家修习寂静出世法,因为修出世法,可断烦恼、摧伏魔军,趋近菩提。出家如能善护自心不放逸,则善法将日日增上,往昔善根也不会毁坏。而居家之人处在五浊炽盛的当今社会,大多业际颠倒、造作恶业摧毁前世善根。今生富贵尊荣者,即生中不但享尽往昔所积福报,同时依靠今生的权势财富造大恶业,将后世的安乐也一并葬送殆尽,这类人大多是从光明走向黑暗。出家后远离诸多烦恼是非,摆脱了家的牵累,随顺正道,蒙受一切诸佛菩萨的护念,不久得证无上佛果。《大宝积经》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彼则近菩提,摧破魔军众,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长,不坏众善根,远离诸烦恼,舍于家业累,顺道圣所赞。舍家离恼缚,除恼离魔缚,心解行无染,不久证菩提。”《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要想佛法常住世间,只有僧宝才能荷此重任,佛法的宏传与延续全靠僧宝的力量。《赞僧功德经》如是强调出家众能住持三宝命脉,延续佛陀智慧灯明的不共功德。经云:“出家弟子能堪任,继嗣如来末代法。万德无量在俗人,不能须臾弘圣教。”纵是今日危若悬丝的末世佛法也全赖出家人住持。纵观印、藏、汉三地佛法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可了知佛陀正法端赖僧宏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