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夏坝仁波切 教授)▪P4

  ..续本文上一页高瞻远瞩,可是有多少人想过来世?有多少人想过死的时候怎么办?很少!其实我们明明知道绝对逃不过死亡的,明明知道人生中最大的灾难莫过于死亡,也明明知道,在我们的未来中,最不可预料者就是死亡与死后之处境,但是,我们仍然对它采取回避、逃避或者默然置之的态度。对于死魔你可以不想它,问题是你不想它,难道它就不来了吗?不会的,或早或晚你必须面对它。有人说:“明年就要高考了,现在还到处玩儿,不读书,太愚昧了,不知道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但是谁又敢保证,死亡不会在考试之前到来呢?对此,你做好准备了吗?所以,对任何一个必须面对的东西,都要大胆地、认真地面对它,而不要回避它、逃避它。逃避是没用的,怎么逃避,它也会到来。而且死亡这个东西很不讲道理,它从来不排队,有的生下来就死,有的二、三十岁就死,有的四、五十岁就死,有的七老八十、一百多岁还不死!

  最近我一回到家乡,就感到非常寂寞。为什么?我身边的很多人已经没有了,包括我的那些师父们。我的老师、舅舅,连我的父亲都没有了。甚至跟我同龄的很多人也不见了(我才37岁),还有比我小的、从小跟我一起长大的很多人,现在都不见了。之所以我没死,是佛菩萨的保佑,可这时会有明显的危机感,好像在暗示你说:“你要准备走了,你要做好自己的准备啦!”

  所以我觉得人有时候很聪明,有时候却很愚昧。为什么对人人都感到最可怕又最无知的问题不闻不问,甚至采取逃避的态度,反而对那些细小的眼前利益却拼命不放?人有时候小气到了极点,甚至为几十块钱而杀人;有的时候又大意到了极点,甚至连死的问题都不考虑!要知道,死的时候,失去的岂止是几十块钱!你所拥有的全部,包括自己的身体都不得不放弃,更何况是身外之物呢?对此他却毫不在乎!我觉得这就是很愚昧的地方。我们应该好好地反思反思,要计较的话,应计较大事。为什么偏要计较小事?我们到底应何去、何从?

  诸位居士,人身极其难得,又非常宝贵。生命如朝露,随时可干涸,在尚未干涸的短暂的日子里,如何做好应付死亡的准备,这才是我们真正急需做的事情。我讲此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你们明白,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什么是长远利益,什么是眼前利益;什么叫目光远大,什么叫目光短浅;什么叫为了现在出卖未来,什么叫为了未来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努力。这就是我给你们讲经说法的核心目的。只要明白了这些道理,你们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很多人不理解,学佛为什么还要有次第?天天念阿弥陀佛不就得了吗?干嘛要那么复杂?有这种想法的人,他是没有认真思索。要知道,光是念一个佛号度日子是不够的,首先要学会掌握我们自己心的这种特殊的变化规律,然后才能想办法令心改变。

  几天前我从沈阳飞往大庆的时候,飞机里碰到一位沈阳市沈河区的先生,他是中国石油公司的一个官员,到大庆来开会。他看我的衣服非常好奇,就问我:“你是不是学佛的?”

  我说:“是。”

  “那你是不是和尚?”

  我说:“是呀。”

  然后他就向我问起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最后问我:“你们和尚是干什么的?”

  我说:“和尚要做两件事。”

  “哪两件事?”

  我说:“第一做修改,第二做弥补。”

  “修改和弥补?”他说,“怎么没听说过呢?”接着他又问:“修改什么?”

  我说:“修改心。”

  “心干嘛要修改呢?”

  我说:“我这个心毛病太多、太大。你看,贪心、嗔恨心、愚昧心、自私、傲慢、执着、狂热、嫉妒、顽固、疑心,这些毛病如果不改,会带来很多很多的烦恼、痛苦、忧愁、难受,所以我必须把它改掉!”

  他说:“那你弥补什么?”

  我说:“我的心漏洞太多,必须得补一补。”

  “有什么漏洞?”

  我说:“我明显看到,我的心里面慈悲不够、智慧不够、德能不够、信仰不够、广闻不够、守戒不够、清净不够、惭愧不够,我要弥补这些东西,得好好地补一补。”

  “原来是这样!”他说:“人家都说和尚是普度众生的,你怎么只改自己?”

  我说:“我没说只改自己,我说要修改“心”;我说的“心”,既是我的心,也是你的心,也是所有人的心。”

  他就哈哈大笑,说:“你肯定学过哲学。”这时他的兴趣来了,跟我要网址。他说:“一定要看看你的书,看来你的书肯定有趣。”

  其实,我们学佛就是做两件事:一个修改,一个弥补。因此,既然要修改,你总不能全部一下子做,要一个一个地来。同样的道理,人们现在只顾眼前的利益,从来不在乎来世如何,那么就要让他明白人身难得,明白死亡无常,明白来世的去处。由此,我们首先就要把贪求眼前利益之心,修改到不但寻求今生的利益,更要寻求来世的利益上去,这就是修改。这就是 “断除此生欲”。

  但是,只求来世人天福乐就够了吗?不够!因为来世你还可能碰到坏人,学做许多坏事,因此还会继续堕落。若要做到从根本上脱离轮回之苦,永享安乐,就要继续修改。而不能只求来世的利益,还要彻底地从轮回的苦海中脱离出来,得到解脱的涅槃果位,那才是永久安乐的果位。

  丁三、如何做,分二

  至于如何做,重要的就是要纠正动机,不能光为自己所求了,因为天下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不可怜,没有一个不需要快乐,没有一个喜欢痛苦。他们都曾经无数次地做过我们的父亲和母亲,因为我们的前世是无数的。既然如此,我们不但要考虑自己脱离轮回苦、得到永久安乐,更要令天下所有的众生脱离一切苦,具得一切安乐,故而我们就要修菩提心,要寻求具有最圆满的智慧、慈悲、德能的佛陀果位。这就跟其它宗教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伊斯兰教的信徒,他永远没办法做上帝,永远没办法做安拉,他永远只能是安拉或者上帝的子民。而我们佛教徒,只要自己肯努力、有出息,就可以做佛。什么是佛?具有最圆满的智慧、慈悲、德能者,那就是佛;断除一切缺点和漏洞者,那就是佛。归根结底,刚才我所说的修改和弥补两项工作做好了,那就是佛。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

  这三个内容,必须要前面的生起之后,后面的才能生起,否则直接修后面的,那是不可能生起的。就像你没读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就想直接读研究生,那连门儿都没有,根本不行。这就是我所说的断除今生的贪念,欲求来世之念;再断除来世的贪念,欲求解脱。

  有人说,你又让我心里面想来世得到人天福乐,又要我断除来世寻求人天福乐,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因为它所处的阶段不一样。你看,一个医生看到病人病情很严重,首先,他会用泄法治这个病;病好后,发现他的身体很弱,尤其是营养不足,那么就会要他多吃高营养的东西;待其康复后,若营养过剩,可能导至其它疾病的时候,医生又会告诉他:千万别吃高营养的东西,要多吃青菜粗食。虽然是同一个医生对同一个病人,一会儿是泄,一会儿是补,一会儿说要增加营养,一会儿又说要控制营养,但这并不矛盾,这是由病人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所决定的,是辨症施治的科学态度的体现。

  同样,我们首先放弃对今生荣华富贵的贪求,把目标放在来世得到人天福乐上,这是第一步;而后不但要考虑来世得到人天福乐,而且要寻求彻底脱离轮回苦,获得永久快乐,这是第二步;而后再向前跨出一大步,即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要为了天下一切父母众生的利益,去攀登佛陀果位,这是第三步。如此一步一步地向上走,修行境界才能不断提高。人的修行境界不一样,站的高度就不一样;站的高度不一样,看到的问题就不一样;看到的问题不一样,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不一样;处理的方式不一样,达到的效果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修正、弥补自己的原因所在。

  下面说说业果的问题。分为二个部分:

  戊一、总思业果;

  戊二、别思业果。

  戊一、总思业果,分四:

   己一、业决定义;

   己二、业增长义;

   己三、未造业不遇;

   己四、已造业不失。

  己一、业决定义

  何谓“业决定”之理?就是说,你造了善业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善业而得到苦报,一定会得到乐报;你所造的是恶业,绝对不会因这个恶业得到快乐或者安乐报,只会得到苦报,那是决定的。包括我们今生当中,哪怕是走路不小心摔一跤,或者不小心头撞在墙上这么小小的痛苦,其根源都是作恶的结果。包括我们今天开心大笑,这么一点点的快乐,都是来自修善所得。修善而得苦报,绝对不会有。同样,作恶而得乐报,也绝对不会有。这就叫“业决定”。正如俗语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而得豆者,未曾有也。所以,种瓜唯有得瓜,种豆唯有得豆,作恶唯有苦报,作善唯有乐受。

  由于不了解或者不真信这个道理,现在有很多人伦理道德观念扭曲,在教育孩子时甚至说:“孩子,别太善良了,善良要吃亏的!”有些父母担心地说:“我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善良了,怕他吃亏呀。”把吃亏的原因归咎于善良,真是天大的谬论!这是绝对不会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些人很善良却常常吃亏呢?那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把老实人和善良人混为一谈了。其实,没做坏事的人,并不一定是善良人。有些心术不正的人,因其既无德又无才,所以即便他天天想做坏事,也做不成什么大坏事。但这并不等于他是好人、是善良人。由其恶心常存,他必将得到苦报。作恶修善的关键在于起心动念。也有老实的人会吃亏,但那不是因为他善良,而是因为他缺乏智慧,缺乏才能,只有德而没有才。所以,不要把吃亏的原因归罪为善良,而要归结为愚昧、无知。这叫业决定。

  总之修善者,有初善、中善、后善;作恶者,有初恶、中恶…

《三主要道(夏坝仁波切 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