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高瞻遠矚,可是有多少人想過來世?有多少人想過死的時候怎麼辦?很少!其實我們明明知道絕對逃不過死亡的,明明知道人生中最大的災難莫過于死亡,也明明知道,在我們的未來中,最不可預料者就是死亡與死後之處境,但是,我們仍然對它采取回避、逃避或者默然置之的態度。對于死魔你可以不想它,問題是你不想它,難道它就不來了嗎?不會的,或早或晚你必須面對它。有人說:“明年就要高考了,現在還到處玩兒,不讀書,太愚昧了,不知道爲自己的前途著想。”但是誰又敢保證,死亡不會在考試之前到來呢?對此,你做好准備了嗎?所以,對任何一個必須面對的東西,都要大膽地、認真地面對它,而不要回避它、逃避它。逃避是沒用的,怎麼逃避,它也會到來。而且死亡這個東西很不講道理,它從來不排隊,有的生下來就死,有的二、叁十歲就死,有的四、五十歲就死,有的七老八十、一百多歲還不死!
最近我一回到家鄉,就感到非常寂寞。爲什麼?我身邊的很多人已經沒有了,包括我的那些師父們。我的老師、舅舅,連我的父親都沒有了。甚至跟我同齡的很多人也不見了(我才37歲),還有比我小的、從小跟我一起長大的很多人,現在都不見了。之所以我沒死,是佛菩薩的保佑,可這時會有明顯的危機感,好像在暗示你說:“你要准備走了,你要做好自己的准備啦!”
所以我覺得人有時候很聰明,有時候卻很愚昧。爲什麼對人人都感到最可怕又最無知的問題不聞不問,甚至采取逃避的態度,反而對那些細小的眼前利益卻拼命不放?人有時候小氣到了極點,甚至爲幾十塊錢而殺人;有的時候又大意到了極點,甚至連死的問題都不考慮!要知道,死的時候,失去的豈止是幾十塊錢!你所擁有的全部,包括自己的身體都不得不放棄,更何況是身外之物呢?對此他卻毫不在乎!我覺得這就是很愚昧的地方。我們應該好好地反思反思,要計較的話,應計較大事。爲什麼偏要計較小事?我們到底應何去、何從?
諸位居士,人身極其難得,又非常寶貴。生命如朝露,隨時可幹涸,在尚未幹涸的短暫的日子裏,如何做好應付死亡的准備,這才是我們真正急需做的事情。我講此法的唯一目的,就是讓你們明白,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什麼是長遠利益,什麼是眼前利益;什麼叫目光遠大,什麼叫目光短淺;什麼叫爲了現在出賣未來,什麼叫爲了未來不惜一切代價地去努力。這就是我給你們講經說法的核心目的。只要明白了這些道理,你們就知道該做什麼了。
很多人不理解,學佛爲什麼還要有次第?天天念阿彌陀佛不就得了嗎?幹嘛要那麼複雜?有這種想法的人,他是沒有認真思索。要知道,光是念一個佛號度日子是不夠的,首先要學會掌握我們自己心的這種特殊的變化規律,然後才能想辦法令心改變。
幾天前我從沈陽飛往大慶的時候,飛機裏碰到一位沈陽市沈河區的先生,他是中國石油公司的一個官員,到大慶來開會。他看我的衣服非常好奇,就問我:“你是不是學佛的?”
我說:“是。”
“那你是不是和尚?”
我說:“是呀。”
然後他就向我問起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最後問我:“你們和尚是幹什麼的?”
我說:“和尚要做兩件事。”
“哪兩件事?”
我說:“第一做修改,第二做彌補。”
“修改和彌補?”他說,“怎麼沒聽說過呢?”接著他又問:“修改什麼?”
我說:“修改心。”
“心幹嘛要修改呢?”
我說:“我這個心毛病太多、太大。你看,貪心、嗔恨心、愚昧心、自私、傲慢、執著、狂熱、嫉妒、頑固、疑心,這些毛病如果不改,會帶來很多很多的煩惱、痛苦、憂愁、難受,所以我必須把它改掉!”
他說:“那你彌補什麼?”
我說:“我的心漏洞太多,必須得補一補。”
“有什麼漏洞?”
我說:“我明顯看到,我的心裏面慈悲不夠、智慧不夠、德能不夠、信仰不夠、廣聞不夠、守戒不夠、清淨不夠、慚愧不夠,我要彌補這些東西,得好好地補一補。”
“原來是這樣!”他說:“人家都說和尚是普度衆生的,你怎麼只改自己?”
我說:“我沒說只改自己,我說要修改“心”;我說的“心”,既是我的心,也是你的心,也是所有人的心。”
他就哈哈大笑,說:“你肯定學過哲學。”這時他的興趣來了,跟我要網址。他說:“一定要看看你的書,看來你的書肯定有趣。”
其實,我們學佛就是做兩件事:一個修改,一個彌補。因此,既然要修改,你總不能全部一下子做,要一個一個地來。同樣的道理,人們現在只顧眼前的利益,從來不在乎來世如何,那麼就要讓他明白人身難得,明白死亡無常,明白來世的去處。由此,我們首先就要把貪求眼前利益之心,修改到不但尋求今生的利益,更要尋求來世的利益上去,這就是修改。這就是 “斷除此生欲”。
但是,只求來世人天福樂就夠了嗎?不夠!因爲來世你還可能碰到壞人,學做許多壞事,因此還會繼續墮落。若要做到從根本上脫離輪回之苦,永享安樂,就要繼續修改。而不能只求來世的利益,還要徹底地從輪回的苦海中脫離出來,得到解脫的涅槃果位,那才是永久安樂的果位。
丁叁、如何做,分二
至于如何做,重要的就是要糾正動機,不能光爲自己所求了,因爲天下所有的衆生沒有一個不可憐,沒有一個不需要快樂,沒有一個喜歡痛苦。他們都曾經無數次地做過我們的父親和母親,因爲我們的前世是無數的。既然如此,我們不但要考慮自己脫離輪回苦、得到永久安樂,更要令天下所有的衆生脫離一切苦,具得一切安樂,故而我們就要修菩提心,要尋求具有最圓滿的智慧、慈悲、德能的佛陀果位。這就跟其它宗教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伊斯蘭教的信徒,他永遠沒辦法做上帝,永遠沒辦法做安拉,他永遠只能是安拉或者上帝的子民。而我們佛教徒,只要自己肯努力、有出息,就可以做佛。什麼是佛?具有最圓滿的智慧、慈悲、德能者,那就是佛;斷除一切缺點和漏洞者,那就是佛。歸根結底,剛才我所說的修改和彌補兩項工作做好了,那就是佛。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
這叁個內容,必須要前面的生起之後,後面的才能生起,否則直接修後面的,那是不可能生起的。就像你沒讀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就想直接讀研究生,那連門兒都沒有,根本不行。這就是我所說的斷除今生的貪念,欲求來世之念;再斷除來世的貪念,欲求解脫。
有人說,你又讓我心裏面想來世得到人天福樂,又要我斷除來世尋求人天福樂,那不是矛盾嗎?不矛盾,因爲它所處的階段不一樣。你看,一個醫生看到病人病情很嚴重,首先,他會用泄法治這個病;病好後,發現他的身體很弱,尤其是營養不足,那麼就會要他多吃高營養的東西;待其康複後,若營養過剩,可能導至其它疾病的時候,醫生又會告訴他:千萬別吃高營養的東西,要多吃青菜粗食。雖然是同一個醫生對同一個病人,一會兒是泄,一會兒是補,一會兒說要增加營養,一會兒又說要控製營養,但這並不矛盾,這是由病人不同階段的身體狀況所決定的,是辨症施治的科學態度的體現。
同樣,我們首先放棄對今生榮華富貴的貪求,把目標放在來世得到人天福樂上,這是第一步;而後不但要考慮來世得到人天福樂,而且要尋求徹底脫離輪回苦,獲得永久快樂,這是第二步;而後再向前跨出一大步,即不僅僅爲了自己的利益,而要爲了天下一切父母衆生的利益,去攀登佛陀果位,這是第叁步。如此一步一步地向上走,修行境界才能不斷提高。人的修行境界不一樣,站的高度就不一樣;站的高度不一樣,看到的問題就不一樣;看到的問題不一樣,處理問題的方式就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不一樣,達到的效果就不一樣。這就是我們爲什麼要不斷地修正、彌補自己的原因所在。
下面說說業果的問題。分爲二個部分:
戊一、總思業果;
戊二、別思業果。
戊一、總思業果,分四:
己一、業決定義;
己二、業增長義;
己叁、未造業不遇;
己四、已造業不失。
己一、業決定義
何謂“業決定”之理?就是說,你造了善業絕對不會因爲這個善業而得到苦報,一定會得到樂報;你所造的是惡業,絕對不會因這個惡業得到快樂或者安樂報,只會得到苦報,那是決定的。包括我們今生當中,哪怕是走路不小心摔一跤,或者不小心頭撞在牆上這麼小小的痛苦,其根源都是作惡的結果。包括我們今天開心大笑,這麼一點點的快樂,都是來自修善所得。修善而得苦報,絕對不會有。同樣,作惡而得樂報,也絕對不會有。這就叫“業決定”。正如俗語所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而得豆者,未曾有也。所以,種瓜唯有得瓜,種豆唯有得豆,作惡唯有苦報,作善唯有樂受。
由于不了解或者不真信這個道理,現在有很多人倫理道德觀念扭曲,在教育孩子時甚至說:“孩子,別太善良了,善良要吃虧的!”有些父母擔心地說:“我的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太善良了,怕他吃虧呀。”把吃虧的原因歸咎于善良,真是天大的謬論!這是絕對不會的。那爲什麼我們看到有些人很善良卻常常吃虧呢?那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把老實人和善良人混爲一談了。其實,沒做壞事的人,並不一定是善良人。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因其既無德又無才,所以即便他天天想做壞事,也做不成什麼大壞事。但這並不等于他是好人、是善良人。由其惡心常存,他必將得到苦報。作惡修善的關鍵在于起心動念。也有老實的人會吃虧,但那不是因爲他善良,而是因爲他缺乏智慧,缺乏才能,只有德而沒有才。所以,不要把吃虧的原因歸罪爲善良,而要歸結爲愚昧、無知。這叫業決定。
總之修善者,有初善、中善、後善;作惡者,有初惡、中惡…
《叁主要道(夏壩仁波切 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