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余。善逝也就是佛宝,佛有法身佛、色身佛。
“法身”,这是法宝,有教法和证法。
“佛子”,这是僧宝。佛有三子:身子、语子、意子,这里的“佛子”指的是意子,就是菩萨。佛的身子,比如说释迦牟尼佛的身子是罗睺罗尊者。佛的语子指这些声闻、缘觉,因为他们通过佛的教言去修持,最后获得了声闻和缘觉的果位。佛的意子指的是菩萨。为什么菩萨称为佛的意子呢?第一,菩萨能继承佛的事业;第二,菩萨才能真正了知佛的密意。
一地以上的菩萨,才是真正的僧宝。小乘里讲,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才可以称为僧宝;但是大乘佛法里讲,一地以上的菩萨都可以称为僧宝,无论是在家或出家,无论是个人或团体,都一样。
“伴”是所有、一切的意思,指所有的佛法僧,有这样的意义。
“及诸应敬我悉礼”:顶礼所有佛法僧三宝,以及其他应该顶礼、恭敬的声闻、缘觉、阿阇黎、上师,我都恭敬顶礼。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顶礼?第一,一位智者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造论这样一件伟大事情的时候,首先会做顶礼。他人据此也可以衡量、了知他是一位智者,也能学修他所造的论典。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应该顶礼膜拜佛菩萨或自己的上师,这样自己也趋入这样一个智者的行列中,这是一个智者所做的行为,自己也可以跟这些智者学、跟善知识学。第二,能获得加持。你顶礼佛法僧三宝,顶礼上师,能获得加持;获得加持了,就能顺利的完成这件事情,具有这样的意义。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首先做顶礼,就能够获得加持,加持不可思议,一切都能如愿以偿,一切都能圆满。
著者首先进行顶礼,得到加持了,接着就要开始造论著书了,这样就能遣除一切违缘,也能圆满地完成这个事业。后学者、其他众生,也能通过这样的行为,衡量判断他是位智者,是位具德的善知识,也能学修他所造的论典。
丁二,立誓句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作者寂天菩萨造论的时候,首先立下了誓言。为什么要立下誓言?因为一位智者不会轻易立下誓言;一旦立下了誓言,纵遇命难也不会失去誓言。因此他造论的时候首先立下誓言,这样一定能完成这样的事业。为此而立下誓言。
“今当依教略宣说”:他不是以自己的分别念来宣说撰写的,而是依靠佛的教言进行宣说。
“趋入佛子律仪法”:他宣说的是趋入佛子律仪的方法。我们要趋入菩萨的律仪,“菩萨的律仪”指菩萨的戒律,比如说三种戒律:断恶行戒、行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也许有人会问:若是依佛的教言进行宣讲,既然佛已经讲过了,你再讲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有意义的。令经典或论典中杂乱无章的这些内容井井有条,使不清楚的内容在这里解释得一清二楚,将佛经里很多非常零散的窍诀汇聚一处,所以再次宣讲佛所宣说的内容,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丁三,示现谦虚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一个具有功德的人,他会很谦虚。寂天菩萨造论的时候也是很谦虚的。
“此论未宣昔所无”:这部论典没有宣说之前从未讲过的内容。论典的内容、含义,都是以前宣说过的,这是意义上的谦虚。
“诗韵吾亦不善巧”:尽管意义上没有什么新的,但若是词句语言上有一些特点,这也是可以的。但是寂天菩萨说自己不善巧诗韵,不精通这些,所以也没有美妙动听的文字、语言。这是文字上的谦虚。
“是故未敢言利他”:不敢说有利他心,不敢说为了利益他人而写这部论典。
“为修自心撰此论”:既然你没有讲新的内容,文字上也没有什么特别,那么为什么还要写这部论典?主要是为了自己的修行,为了修自己的心而写。
这是示现他的谦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要降伏傲慢心。为我们这些后学者说明一个真理,即不能有傲慢心,任何时候都应该懂得谦虚,任何时候都应该看自己的不足,把自己放在最低处。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我撰写了这部论典,并且按照这些内容修习善法,因为这个缘故,我的信心得到了暂时的增长,信心和智慧越来越增上。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善缘”指的是根基。根基和我等同的这些修学人,若得见这部论典、学习这部论典,也许就能获得利益。因为我是按照这个内容修习,而使信心和智慧增长了,以此衡量,世上肯定有很多和我一样根基意乐的有缘众生,若是这些人能看这部论典,能学这部论典的话,也许能获得利益,也能增长信心,也能增长智慧。
前文他并没有说没有利他心,而是说“不敢说是为了利他而造”,这是作者示现的谦虚。但是他按照这个内容去学修,而令信心和智慧增长了,以此判断、衡量的话,也许有些人也能得到利益,若是能按照这个内容去学修,就能增长信心,增长智慧。
能增长信心就能增长智慧,因为信心是成就的根本,有信心就有成就。有信心就能增长智慧,昨天也给大家讲了,修行、成就是靠信心的,有信心才可以转识成智,才可以成为智慧;若没有信心,那都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信心增长了,智慧也就增长了。智慧增长了,烦恼自然就无影无踪了,这些习气也自然就能断除、消失,自然就成就了。所以,修行的成就是靠智慧的。
我们现在学的这些经典、论典,主要是要生起智慧,增长智慧,这是很重要的。若是没有信心,这些也许都会成为知识。即使你能讲很多道理,但都是知识,不是智慧,所以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不了烦恼,解决不了痛苦,也许你内心的烦恼更多了,痛苦更大了。所以,增长智慧是很重要的,靠智慧才能解脱,才能断烦恼。
我们为什么会在六道中轮回呢?因为有业力的牵引。若是有业力的牵引,就要在六道中轮回。业力是怎么产生的?主要是烦恼。有烦恼就会造业,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没有业就没有轮回。烦恼是根,因此修行就要断烦恼。断烦恼是要靠智慧的,其他都不是断烦恼的方法,断烦恼唯一的方法是智慧,具有智慧很重要。
什么叫智慧?智慧只有两种,一个是无我的智慧,一个是空性的智慧。证悟无我是智慧,证悟空性是智慧,除此之外没有智慧。以无我的智慧,可以断烦恼;以空性的智慧,可以断习气。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所知障、习气障主要障碍成佛。因此要断这两种障碍,断了烦恼,我们就可以解脱了,断掉所知障和习气障,我们就可以成佛了。
若是我们想解脱、想成佛,想断烦恼,想断习气,就要证悟无我,就要证悟空性,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我们通过观察量去观察,也可以证悟无我,也可以证悟空性,但这个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相续中要生起真实的证悟无我和空性的智慧的话,还是要通过修行。要消业、积福,还要有上师或者善知识的窍诀,最后才能够真正证悟无我,证悟空性。
现在我们修加行就是为了证得这些智慧。出离心、菩提心都是基础,然后要消业,要积福。修金刚萨垛除障法是为了消业,修曼茶罗是为了积福,修上师瑜伽是为了获得上师的加持或窍诀。
四外加行是为了生起出离心,四外加行修好了,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然后有皈依、发心,这主要是为了发菩提心。出离心、菩提心是消业积福,获得窍诀的基础。如果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你消业积福不会有什么效果。
比如,在座的各位天天修除障法,天天念《地藏经》,业障没有消掉啊!即使你金刚萨垛除障法修得再多,《地藏经》念得再多,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啊!心态不清净,心态不智慧啊!心不清净,不是觉悟,那就难了。修除障法消业之所以达不到效果,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修加行是很重要的,修四外加行是很重要的。
积福也是如此。无论是供曼茶罗还是做七支供,进行顶礼、供养等,这些都是积福的方法,应该能积累善根,积累福德,但是却没有明显的效果,没有达到目的,这也是因为没有出离心的基础,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有出离心了,心地才开始稍微清净;有菩提心了,心态才是智慧,才是觉悟。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积累善根,积累福德,才能资粮圆满,之前很难啊!
修上师瑜伽也是如此。大家天天修上师瑜伽,每时每刻都想获得窍诀,但若是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发出菩提心,很难和上师相应,很难获得窍诀啊。以前我们讲上师瑜伽的时候也讲过,什么叫上师瑜伽?怎样才能和上师相应?和上师相应,就是和法界相应;和法界相应,就是回归自性的意思。这才是上师相应的意思,不是这个人和那个人融为一体,而是自性与自性要融为一体。其实本来就是一体的,因为万法一性,一个自性。我们修上师瑜伽,为什么得不到任何窍诀?也是因为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生起菩提心。
大家若是真心想解脱、成就的话,修加行很重要啊!百日共修很重要啊!尽管看似天天在闻思、修行,但是都丢三落四的,都不太重视,认为“能听就听,不能听就不听;能上座就上座,不能上座就不上座”,还是没有明白这个重要性!所以,大家好好地学修这些加行。百日共修很重要,很重要!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