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一(真实之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断除罪业;二、成办利乐;三、满足愿望;四、名义转移;五、以喻赞德。

  庚三、满足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发菩提心能满足一切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若是想灭除三界轮回中的种种痛苦。“三有”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分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道、天道。六道中充满了痛苦,一处也没有安乐,包括在人间、在天界都没有丝毫的安乐,都不离三大根本苦——变苦、苦苦、行苦。所谓人天的这些福报,实际也是种痛苦。

  变苦。一切有为法在刹那当中生灭,这种无常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若是你自己认识到了,就不会痛苦;若是没有认识到,就是痛苦。若是认识到了,有变化是正常的,一切有为法刹那变化、刹那生灭,生灭就是变化。无常有粗大相续之无常和细微刹那之无常。粗大相续之无常,比如一年四季的变化,比如生老病死。为什么有粗大相续之无常呢?因为一切法都不离细微刹那之无常。粗大、相续的变化,我们能观察得到;但是刹那、细微的变化,我们一般人都观察不到。为什么有这些粗大的变化呢?就是因为有细微刹那的变化。若是没有细微刹那的变化,就不能有粗大相续的变化。这种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和痛苦。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烦恼,其实变化是正常的。

  为什么我们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安乐?因为都是无常。真正的安乐是恒常的、不变的。只要是无常的,都是痛苦的;只要是变化的、迁变的,都是痛苦的。我们这些众生不知不觉就在遭受痛苦,有钱也痛苦,没钱更痛苦,有家痛苦,没家更痛苦,无论怎样都是痛苦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无常。一切在变化,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无论是有家还是没家,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都一样不离迁变,所以不得安宁,不得解脱。

  行苦。我们所做的或者所得到的,要么是痛苦的因,要么是痛苦的果,始终不离痛苦,这叫行苦。《前行引导文》里讲:我们吃一碗糌粑就相当于吃一碗昆虫。现在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吃一碗米饭就相当于吃一碗昆虫。为什么呢?产大米的过程都是造业的。农民产大米给谁吃?给我们吃。现在我们吃一碗大米就相当于吃一碗昆虫,都是痛苦的因。

  以前讲过,若是有菩提心摄持,行住坐卧都是在修福,吃喝玩乐都在行善。但若是没有菩提心摄持,行住坐卧、吃喝玩乐都在造恶业。为什么叫行苦?就是这个原因,都不离痛苦的果,不离痛苦的因。

  苦苦,即苦上加苦。

  三界一切众生不离三大根本苦。“百般”是形容三有轮回中的这些痛苦无量无边。若想消灭三界之苦,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出路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别的。

  “及除有情众不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愿,想帮助他人,想遣除众生的不安。如果你想帮助他人,想遣除这些如母众生的不安,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办法也是发菩提心,没有别的了。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即使是想享受百种快乐,即世间这些名闻利养,包括神通神变等种种安乐,也永远不要舍弃菩提心,不要离开菩提心。

  有些注疏里面则这样解释:“欲灭三有百般苦”讲的是中士道的修行人,是求自我解脱者。“及除有情众不安”讲的是上士道修行人,就是想利益众生、救度众生者。“欲享百种快乐者”讲的是下士道的修行人,是求世间福报者。这三种根基的人都不能远离利他心、菩提心。无论你是想享受世间的福报,还是想获得自我解脱,还是想承办众生的利益,都不离菩提心,都不离利他心。若是你离开了利他心,离开了菩提心,就不能实现,也不能成功。

  若是按前述这样的解释,也许有些人会有疑惑:“发菩提心是大乘一切修法的基础,是入大乘之门。而求人天安乐和求自我解脱者,不是都不用发菩提心吗?”但是这里讲的利他心、菩提心有很多种。若是没有利他心、菩提心,连世间的福报都很难获得,自我解脱也很难,更不用说要成佛、度化众生了。在此处强调的是利他心、菩提心的功德。如果没有一般的利他心,连世间的福报都得不到。小乘修行人也有慈悲心,但是与大乘的菩萨所具有的慈悲心不一样。小乘修行人想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心情,如同断臂的母亲想救落水的儿子一样,她没有手臂,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冲走了,她特别想救,却无能为力。小乘修行人也想帮助众生,也想度化众生,但是他没有这个能力,主要是他没有那种勇敢的心态,他不敢,他害怕轮回。他们也不是没有慈悲心,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勇敢的心,心力没有那么大。大乘修行者想帮助他人、度化众生的心情,就象一个英雄父亲亲赴战场解救自己的儿子一样。他的儿子沦陷在战场,英雄的父亲会不顾一切地冲进去解救自己的儿子,大乘修行人利益众生的心情也是如此。总之,小乘修行人不是没有慈悲心,不是没有利他心,他们也有慈悲心,也有利他心。无论是求世间的利益、自我的解脱,还是要度化众生,都不离菩提心、利他心,都要有利他心和菩提心才能成办。由此可见,如果你想获得人天的福报,需要发菩提心;如果你想获得自我解脱,要发菩提心;如果你想获得圆满的佛果,去度化如母众生,也要发菩提心。这个偈颂也可以这样解释。

  当你有了利他心,有了菩提心:第一,你能度化众生;第二,度化众生的同时也能获得自我解脱。在自我解脱的同时还能度化众生,这说明能自度度他,也可以说是在把握自己的同时还能帮助别人。

  所谓“把握自己,还能帮助别人”,这个话题听起来很普通,但是意义很深。什么是“把握自己”?是具有出离心,自己不被世间八法所束缚。什么是“帮助他人”?度化众生,让众生从痛苦中获得解脱。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很重要,但是首先要把握自己,否则会让自己陷进去。有些人当时发心很好,说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下山以后跟世人接触,时间一长,把自己都卷进去了,这样还是不行。所以不要着急利益众生,先要把自己修好,披上出离心的盔甲,手持菩提心的兵器,然后去面对红尘,去接触世人,绝对没问题。否则很难啊!若没有出离心的盔甲,自己容易受伤,容易丢失慧命。

  利他心的功德不得了,利益众生也是必须的,但是大家首先要把自己修好,要有这个能力。不然不但度不了别人,甚至会把自己的慧命都搭进去,到时候吃亏的是你自己,那时候你就完了!所以我说,利众的事业先放一放,先把自己修好,先把出离心修出来,把菩提心发出来,然后再去利益众生。生起出离心,发出菩提心,那是工具,那是兵器啊!若是没有这些,赤手空拳,你怎么去度化众生?怎么去面对这些?

  真正把菩提心修出来了,真正能利益众生的时候,自我也就获得解脱了,世间的福报自然而然就有了。所以佛讲了,世间的福报不用特意求,自然就有,不求才有。“求”本身就是一种苦,不求是乐,知足才有常乐。

  当你发出菩提心,真正能利益众生的时候,自我就解脱了,可以享受世间的福报,这时就没有三大根本苦了。这是发菩提心的功德。

  庚四、名义转移: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在相续当中能生起菩提心,那么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这是名称的变化,是从名义上来说的。从意义上来说,则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即顶礼供养的对境。

  “生死狱系苦有情”:生死轮回就像牢狱,那里面有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可怜众生。可是,我们却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多么可怜,经常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在六道轮回的牢狱中,被业力、烦恼紧紧地束缚着。你为什么不得自在呢?为什么不得安乐呢?因为你始终在轮回的牢狱中,始终没有逃脱业力和烦恼的束缚。我们这些人在轮回里已经习惯了,所以很多时候觉察不到。

  真的,我们这些凡夫、这些众生,就和那个小小笼子里的鹦鹉等鸟类一样,还能自在吗?还能获得解脱吗?真的,我们很难觉察到啊!所以佛在第一转*轮时,首先讲的就是苦谛,告诉我们要认识苦,因为我们认识不到啊。六道轮回里有什么好的?世间有什么可留恋的?一切都不离三大根本苦,要么行苦,要么变苦,要么苦苦,有什么可留恋的?一切行为,一切作法,都要么不离痛苦的因,要么不离痛苦的果。一切都变化无常,那么虚假,这里有什么可留恋的?但是大家却不知道,不明真相、不明真理啊,这叫愚痴!所以,认识苦很重要。

  大家都争名夺利,都不顾一切地赚钱,有了权力、地位,有了金银、财宝,却依旧烦恼痛苦,真是大失所望。为什么呢?因为你始终在六道轮回的牢狱中,始终被业力和烦恼束缚着,因此,你始终是痛苦的,始终是烦恼的,想逃避是逃避不了的。在山下的时候,认为到山上就没有事儿了,但到了山上还是烦恼痛苦。到上山了,就觉得…

《《入菩萨行论》讲记(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