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叁:一、真實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一(真實之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斷除罪業;二、成辦利樂;叁、滿足願望;四、名義轉移;五、以喻贊德。

  庚叁、滿足願望:

  欲滅叁有百般苦,及除有情衆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發菩提心能滿足一切願望。

  “欲滅叁有百般苦”:若是想滅除叁界輪回中的種種痛苦。“叁有”指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分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道、天道。六道中充滿了痛苦,一處也沒有安樂,包括在人間、在天界都沒有絲毫的安樂,都不離叁大根本苦——變苦、苦苦、行苦。所謂人天的這些福報,實際也是種痛苦。

  變苦。一切有爲法在刹那當中生滅,這種無常本身就是一種痛苦。若是你自己認識到了,就不會痛苦;若是沒有認識到,就是痛苦。若是認識到了,有變化是正常的,一切有爲法刹那變化、刹那生滅,生滅就是變化。無常有粗大相續之無常和細微刹那之無常。粗大相續之無常,比如一年四季的變化,比如生老病死。爲什麼有粗大相續之無常呢?因爲一切法都不離細微刹那之無常。粗大、相續的變化,我們能觀察得到;但是刹那、細微的變化,我們一般人都觀察不到。爲什麼有這些粗大的變化呢?就是因爲有細微刹那的變化。若是沒有細微刹那的變化,就不能有粗大相續的變化。這種變化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煩惱和痛苦。發生變化時,我們就會煩惱,其實變化是正常的。

  爲什麼我們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樂?因爲都是無常。真正的安樂是恒常的、不變的。只要是無常的,都是痛苦的;只要是變化的、遷變的,都是痛苦的。我們這些衆生不知不覺就在遭受痛苦,有錢也痛苦,沒錢更痛苦,有家痛苦,沒家更痛苦,無論怎樣都是痛苦的。爲什麼?就是因爲無常。一切在變化,無論是在山上還是在山下,無論是有家還是沒家,無論是有錢還是沒錢,都一樣不離遷變,所以不得安甯,不得解脫。

  行苦。我們所做的或者所得到的,要麼是痛苦的因,要麼是痛苦的果,始終不離痛苦,這叫行苦。《前行引導文》裏講:我們吃一碗糌粑就相當于吃一碗昆蟲。現在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吃一碗米飯就相當于吃一碗昆蟲。爲什麼呢?産大米的過程都是造業的。農民産大米給誰吃?給我們吃。現在我們吃一碗大米就相當于吃一碗昆蟲,都是痛苦的因。

  以前講過,若是有菩提心攝持,行住坐臥都是在修福,吃喝玩樂都在行善。但若是沒有菩提心攝持,行住坐臥、吃喝玩樂都在造惡業。爲什麼叫行苦?就是這個原因,都不離痛苦的果,不離痛苦的因。

  苦苦,即苦上加苦。

  叁界一切衆生不離叁大根本苦。“百般”是形容叁有輪回中的這些痛苦無量無邊。若想消滅叁界之苦,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出路就是發菩提心,沒有別的。

  “及除有情衆不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願,想幫助他人,想遣除衆生的不安。如果你想幫助他人,想遣除這些如母衆生的不安,唯一的依靠、唯一的辦法也是發菩提心,沒有別的了。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即使是想享受百種快樂,即世間這些名聞利養,包括神通神變等種種安樂,也永遠不要舍棄菩提心,不要離開菩提心。

  有些注疏裏面則這樣解釋:“欲滅叁有百般苦”講的是中士道的修行人,是求自我解脫者。“及除有情衆不安”講的是上士道修行人,就是想利益衆生、救度衆生者。“欲享百種快樂者”講的是下士道的修行人,是求世間福報者。這叁種根基的人都不能遠離利他心、菩提心。無論你是想享受世間的福報,還是想獲得自我解脫,還是想承辦衆生的利益,都不離菩提心,都不離利他心。若是你離開了利他心,離開了菩提心,就不能實現,也不能成功。

  若是按前述這樣的解釋,也許有些人會有疑惑:“發菩提心是大乘一切修法的基礎,是入大乘之門。而求人天安樂和求自我解脫者,不是都不用發菩提心嗎?”但是這裏講的利他心、菩提心有很多種。若是沒有利他心、菩提心,連世間的福報都很難獲得,自我解脫也很難,更不用說要成佛、度化衆生了。在此處強調的是利他心、菩提心的功德。如果沒有一般的利他心,連世間的福報都得不到。小乘修行人也有慈悲心,但是與大乘的菩薩所具有的慈悲心不一樣。小乘修行人想幫助衆生、利益衆生的心情,如同斷臂的母親想救落水的兒子一樣,她沒有手臂,自己的兒子被洪水沖走了,她特別想救,卻無能爲力。小乘修行人也想幫助衆生,也想度化衆生,但是他沒有這個能力,主要是他沒有那種勇敢的心態,他不敢,他害怕輪回。他們也不是沒有慈悲心,但是他們沒有那麼勇敢的心,心力沒有那麼大。大乘修行者想幫助他人、度化衆生的心情,就象一個英雄父親親赴戰場解救自己的兒子一樣。他的兒子淪陷在戰場,英雄的父親會不顧一切地沖進去解救自己的兒子,大乘修行人利益衆生的心情也是如此。總之,小乘修行人不是沒有慈悲心,不是沒有利他心,他們也有慈悲心,也有利他心。無論是求世間的利益、自我的解脫,還是要度化衆生,都不離菩提心、利他心,都要有利他心和菩提心才能成辦。由此可見,如果你想獲得人天的福報,需要發菩提心;如果你想獲得自我解脫,要發菩提心;如果你想獲得圓滿的佛果,去度化如母衆生,也要發菩提心。這個偈頌也可以這樣解釋。

  當你有了利他心,有了菩提心:第一,你能度化衆生;第二,度化衆生的同時也能獲得自我解脫。在自我解脫的同時還能度化衆生,這說明能自度度他,也可以說是在把握自己的同時還能幫助別人。

  所謂“把握自己,還能幫助別人”,這個話題聽起來很普通,但是意義很深。什麼是“把握自己”?是具有出離心,自己不被世間八法所束縛。什麼是“幫助他人”?度化衆生,讓衆生從痛苦中獲得解脫。所以,雖然我們現在發菩提心、利益衆生很重要,但是首先要把握自己,否則會讓自己陷進去。有些人當時發心很好,說要度化衆生、利益衆生,下山以後跟世人接觸,時間一長,把自己都卷進去了,這樣還是不行。所以不要著急利益衆生,先要把自己修好,披上出離心的盔甲,手持菩提心的兵器,然後去面對紅塵,去接觸世人,絕對沒問題。否則很難啊!若沒有出離心的盔甲,自己容易受傷,容易丟失慧命。

  利他心的功德不得了,利益衆生也是必須的,但是大家首先要把自己修好,要有這個能力。不然不但度不了別人,甚至會把自己的慧命都搭進去,到時候吃虧的是你自己,那時候你就完了!所以我說,利衆的事業先放一放,先把自己修好,先把出離心修出來,把菩提心發出來,然後再去利益衆生。生起出離心,發出菩提心,那是工具,那是兵器啊!若是沒有這些,赤手空拳,你怎麼去度化衆生?怎麼去面對這些?

  真正把菩提心修出來了,真正能利益衆生的時候,自我也就獲得解脫了,世間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有了。所以佛講了,世間的福報不用特意求,自然就有,不求才有。“求”本身就是一種苦,不求是樂,知足才有常樂。

  當你發出菩提心,真正能利益衆生的時候,自我就解脫了,可以享受世間的福報,這時就沒有叁大根本苦了。這是發菩提心的功德。

  庚四、名義轉移:

  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在輪回的牢獄中,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衆生,如果在相續當中能生起菩提心,那麼瞬間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這是名稱的變化,是從名義上來說的。從意義上來說,則成爲人天世間的應禮處,即頂禮供養的對境。

  “生死獄系苦有情”:生死輪回就像牢獄,那裏面有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可憐衆生。可是,我們卻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多麼可憐,經常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有什麼了不起的?你在六道輪回的牢獄中,被業力、煩惱緊緊地束縛著。你爲什麼不得自在呢?爲什麼不得安樂呢?因爲你始終在輪回的牢獄中,始終沒有逃脫業力和煩惱的束縛。我們這些人在輪回裏已經習慣了,所以很多時候覺察不到。

  真的,我們這些凡夫、這些衆生,就和那個小小籠子裏的鹦鹉等鳥類一樣,還能自在嗎?還能獲得解脫嗎?真的,我們很難覺察到啊!所以佛在第一轉*輪時,首先講的就是苦谛,告訴我們要認識苦,因爲我們認識不到啊。六道輪回裏有什麼好的?世間有什麼可留戀的?一切都不離叁大根本苦,要麼行苦,要麼變苦,要麼苦苦,有什麼可留戀的?一切行爲,一切作法,都要麼不離痛苦的因,要麼不離痛苦的果。一切都變化無常,那麼虛假,這裏有什麼可留戀的?但是大家卻不知道,不明真相、不明真理啊,這叫愚癡!所以,認識苦很重要。

  大家都爭名奪利,都不顧一切地賺錢,有了權力、地位,有了金銀、財寶,卻依舊煩惱痛苦,真是大失所望。爲什麼呢?因爲你始終在六道輪回的牢獄中,始終被業力和煩惱束縛著,因此,你始終是痛苦的,始終是煩惱的,想逃避是逃避不了的。在山下的時候,認爲到山上就沒有事兒了,但到了山上還是煩惱痛苦。到上山了,就覺得…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