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山下就好了,想著“家裏多舒服啊,家人給我做的飯菜多好吃啊,和家人相聚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啊”,然後就迫不急待地下山了。下山當天也許還可以,從第二天開始就不行了,“哪有山上好啊!”又開始煩惱、痛苦。
想逃避、去逃避,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大家應該依佛法、依智慧去對治,去解決,才能解決問題。若是有佛法、有智慧的話,在山上、山下都一樣。所以,大家應該好好修習佛法。爲什麼呢?因爲若是不擺脫輪回,不擺脫業和煩惱的束縛,就不會有究竟、真正的安樂,在哪兒都不會自在的。所以,不要再去分別那麼多,不要再去想那麼多!真的,心態應該放下來,讓心平靜下來。什麼叫“妄念”?妄念是愚癡的本性,它就是愚癡。就像剛才講的:在山下就想山上的好處,在山上還想山下的好處;有家的時候想沒家的好處,沒家的時候想有家的好處。這都是妄念,這是愚癡的!
佛法裏經常講“黃金和牛糞等同”,這講的是境界,是一個修行人、一個成就者的境界!如果有修行、有智慧,在哪裏都一樣,無論是在地獄還是在天堂,都是快樂的;如果沒有修行、沒有智慧,在哪裏也都一樣,無論是在地獄還是在天堂,都是痛苦的。
真的,如果自己有修行、有智慧,在哪裏都是快樂的;如果自己沒有修行、沒有智慧,在哪裏都是痛苦的。很多人都問類似這樣的問題:我應該在山上還是應該下山?我是繼續留在這個單位還是換個單位?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隨緣而做就行了。成家、不成家,找工作、不找工作,換工作、不換工作,換身邊的衆生、不換身邊的衆生,都一樣,真的。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吧?如果真想獲得解脫,想獲得安樂,你現在就要想盡辦法擺脫六道輪回的牢獄,你要想盡一切辦法從中逃脫,擺脫業力和煩惱的束縛!你想輕易地逃脫輪回的牢獄,難啊!那怎麼辦?先解決業與煩惱。如果沒有業和煩惱的束縛,就能很容易地逃脫輪回的牢獄。所以現在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業消掉,把煩惱斷掉。自己從業和煩惱的束縛當中解脫出來,才能逃脫輪回的牢獄;你逃脫了輪回之牢獄,就可以獲得自在,獲得解脫。若想利用別的辦法,統統都是徒勞無益,沒有用!
“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在叁有輪回的牢獄中,被業和煩惱緊緊束縛著的萬分可憐的衆生,如果能在相續當中生起菩提心,那麼在一瞬間就變成了佛子,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這是名字上的變化。還有意義上的變化,那一刻就成爲人天的頂禮處——供養的對境。
剛才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生起菩提心的時候,還在輪回的牢獄裏,被業和煩惱緊緊束縛著,地位特別卑微,飽受痛苦;而在生起菩提心的同時,卻變成了佛子,成爲了人天的供養處。人天的衆生,包括國王、大臣以及天界的帝釋王、梵天王等,都膜拜你,稱呼你爲菩薩、佛子。
這裏說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主要是願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願菩提心的時候,你就成爲了菩薩,你的稱呼也變了,都叫你佛子。之前你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變成了佛子。還有,世間上這些人和天人都會膜拜你,頂禮你。
在《入中論》裏講,生起勝義谛的菩提心,即證悟空性的智慧,現量見到諸法究竟實相的同時,稱之爲“佛子”。但是《入行論》中講,生起願菩提心的同時,稱之爲“佛子”。這二者並不矛盾,一個是勝義谛的菩薩,一個是世俗谛的菩薩。“佛子”就是菩薩。在現量見到諸法究竟實相的同時,你就成了菩薩,成了佛子了,這個是勝義谛的菩薩。而在這裏講,你發願菩提心的同時就成爲菩薩、佛子了,雖然還沒有證悟諸法的實相,但是你成爲世俗谛的菩薩了。成爲了菩薩以後,相續當中有了菩提心,就能很順利、很快速地證悟、成就,所以可以作爲頂禮和供養的對境。
庚五(以喻贊德)分六: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叁、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救脫罪業之果;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辛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猶如最勝冶金料”:一兩點金劑,能使百千兩鐵塊變成黃金。
“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我們這個肉體由叁十六種不淨物構成,發菩提心的同時,就變成了具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的佛陀身。
猶如依靠冶金料使鐵塊變成了黃金一樣,我們由叁十六種不淨物構成的這個軀殼依靠發菩提心就變成了圓滿的佛陀身。
想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也是發菩提心,總打妄想沒有用。誰都想當人上人,誰都想有所成就,但是你只想沒有用,現在我們知道了方法——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立即就變成了菩薩,變成了佛,立即就變成了人天的供養者,圓滿的佛陀身。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是改變命運要靠自己,不是靠別人。有些人想靠佛,想靠上師,沒有那麼容易啊!佛講了,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些外道說命運不能改變;有些外道說命運可以改變,但是要靠神。內道和外道不一樣。成佛最終要成的是自性佛,回歸自性了叫成佛。如果成了一個他佛,那就“成神”了,不是“成佛”了。
怎樣依靠自己來改變命運呢?就是改變心態。改變心態才能改變命運,在外境上改變不了命運。你掌握了心態,同時就掌握了命運;你改變了心態,同時就改變了命運。真的太殊勝了!所謂“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確實是這樣。大家想學佛嗎?想做一個智者嗎?如果真心想學佛,真心想做一個智者,就要這樣做,不要再到外境上找原因,不要再到外境上改變命運,這是沒有用的。一個愚者永遠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這是因爲什麼?他去外境上找原因,在外境上解決問題,這是愚癡的做法。
在這裏我們講一個公案:有兩個人都想解決一個問題,即避免走路的時候紮腳。其中一人想把整個大地都鋪上牛皮,這樣到處走就不會紮腳了。若是你能做到的話,確實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你能做到嗎?到哪裏弄那麼多牛啊?即使弄到了,怎樣才能把整個大地都鋪上牛皮?根本不現實。現在我們這些世人的想法就是這樣,就想在外境上解決問題。另外一個人就想用牛皮給自己做一雙鞋穿上,一樣能解決問題。一塊牛皮很容易就能弄到,一雙鞋很容易就能做出來,穿上它就可以到處走了,問題這麼容易就解決了,這就是智者。愚者和智者的差別就是這樣的。
如果大家真的想改變命運的話,就去改變自己的心態;大家想掌握命運的話,就去掌握自己的心態。佛現在教給我們的就是這個方法:怎樣去改變心態,怎樣去把握心態、掌握心態。只有有智慧,才能改變心態,才能掌握心態,之前不能!若沒有智慧,你掌握不了自己的心態,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心態。佛法是這個時候用的,智慧是這個時候用的。若是有佛法、有智慧,你就可以改變心態,你就可以掌握心態。改變心態的同時,就改變了命運;掌握心態的同時,也就掌握了命運。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這就自在了!
可見,一個人若想改變命運、掌握命運,就去觀察自己的心、改變自己的心就行了,太容易了。若是以智慧觀察,自己的內心自己能知道;若是有智慧、有定力,自己的心自己能掌握。所以,無論在地獄或天堂都一樣,在哪裏都一樣。
希望大家都能明白真正的佛法,希望大家都有真正的修行。在學佛的行列中,在學佛的道路上,很多人都不叁不四的,所學的若說是佛法卻還不是佛法,若說不是佛法卻還像佛法,若說他沒修行卻還像在修行,若說他在修行卻還沒有修行,就是這種情況。不要這樣吧!
“故應堅持菩提心”:應該好好發菩提心,應該以堅定的信念去受持菩提心。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無論在何種心情下,解脫的心、利益衆生的心永遠都不能改變,這叫堅定。
我經常給大家講,心情有好的時候,也有不好的時候,環境有好的時候,也會有不好的時候,但是自己的理想不能舍棄,自己的願望不能改變,不能隨環境,不能隨心情。有些人心情好了就學,心情不好了就不學;環境比較有優勢的時候想利益衆生,環境不好、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就不想利益衆生。不能這樣啊!環境隨時都會變,心情、感覺隨時都會變,感覺好是暫時的,感覺不好也是暫時的,好的環境會變,不好的環境也會變,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大家不能舍棄自己的願望,不能舍棄菩提心,這就是堅持菩提心。
辛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
衆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叁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衆生導師以慧觀”:“衆生導師”指佛陀。佛陀以圓滿的智慧,在無數劫當中觀察。
“徹見彼心極珍貴”: 佛通過圓滿的智慧去觀察,最終發現了這樣一個道理:所有的珠寶裏面,如意寶是最珍貴的、最稀有的、最難得的;在所有的善法當中,菩提心是最珍貴的、最稀有的、最難得的。這是誰知道的?佛知道的。佛是以什麼方式知道的?以其圓滿的智慧知道的。
“諸欲出離叁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若是想脫離輪回,超出叁界,就應該利用一切方便來恒時修持菩提心。只有以菩提心才能擺脫輪回,只有以菩提心才可以逃出叁界,這不是通過神通,而是通過究竟的智慧所發現、了知的。
若是真正獲得了如意寶,就能解決世間的一切問題。如意寶可以賜予你吃的、喝的、用的等世間的一切受用,所以它是一切珠寶裏最珍貴的。若是有菩提心,就能很容易地消業積福,能擺脫輪回,獲得安樂,所以它是一切善法中最珍貴、…
《《入菩薩行論》講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