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全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戊二(论义)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净化自相续;二、为利他而修心。
庚一(净化自相续)分八:一、供养;二、顶礼;三、皈依;四、忏罪;五、随喜;六、请转*轮;七、祈请不涅槃;八、回向福德。
在相续中要产生真正的菩提心,主要靠积资净障,即积累资粮、净除罪障。佛在经中讲了很多积资净障的方法,都可以包括在七支供里。此处也主要是通过学修七支供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顶礼、供养、忏悔等,今天学习随喜。
随喜主要是对治傲慢。傲慢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是积功德最大的障碍,所以要消除傲慢。
一般而言,傲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贡高傲慢。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和毛病,也发现不了对方的功德和好处,内心的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我们所讲的贡高傲慢。若是这样,想改掉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毛病就会有很大的障碍,很难改变。
你根本就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怎么能改正呢?我们处处都是这样的,“我永远是对的,永远是好的,错的都是对方……”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这样?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缺点,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过患,就是因为有傲慢心,这是傲慢心的作用。我们总认为对方永远是错的,都是不好的,因此很难发现对方的功德和优点,所以我们不会有进步,不会有成就。我们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改掉自己的过患,才会进步;我们要学修对方的优点和功德,学到了、修成了,才叫成就。
前面是对傲慢一般的解释,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粗大的傲慢。若再深层次地解释,傲慢就是所谓的我执,我执是最细微的傲慢。有“我”就有“他”,这就有分别了,有分别就没有平等,这叫迷失自性。什么是自性?自性是平等的。迷失自性是成就最大的障碍。为什么我们不成就?因为迷失了自性。若是没有“我”,哪来的“他”?一执着“我”就分别了,有“我”的存在才有“他”的存在,“我”和“他”就是这样分别的。若是不去掉我执,就无法回归自性。
可见,傲慢是我们究竟成就的最大障碍。若要对治傲慢,就要修随喜,随喜他人的善根,随喜他人的功德。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壬一、随喜世间善: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以欢喜的心情随喜一切众生奉行消除恶趣痛苦之因的善业,积累脱离苦果享受快乐的福德。
“欣乐而随喜”:以欢喜的心情随喜。比如,我们看到别人行持善法了,看到他人得到了一些善果——世间的福报,我们应该满怀喜悦,发自内心的高兴、快乐,不是只在嘴上说“随喜”。什么叫随喜?就是心里欢喜。心里真有欢喜之心,以欢喜之心说“随喜”,表里要如一,心口要一致。
别人行善了、积德了,得到了福报——家庭平安、工作顺利、升官发财了,你是不是越想这件事心里越欢喜?如果是,这叫随喜。嘴上说不说都一样,心里是这样的状态就行了。
我们怎样才会做到这一点呢?如果真正明理了,真正生起慈悲心了,就能做到。什么是悲心?拔除众生痛苦叫悲心;什么叫慈心?给予众生安乐叫慈心。若是真有慈悲心,若这种心是真的,那你自然就高兴、欢喜了。随喜自然就有了。
“一切众有情”: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安乐,小乘的普通修行人也会有这种心态。大乘的慈悲是什么?不仅仅是希望,而是内心有一种决心:“我要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我要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如果这是发自肺腑的,众生现在自己行持善法、积累功德了,你能不高兴吗?“我还没有为他做什么,他没有靠我,自己就学着行持善法、积累功德了”,你能不感到欣慰吗?“让他行持善法、获得福报,这是我的任务啊,这是我要做的啊,但是我还没去做呢,我还没有准备呢,他自己已经做到了,真好哇!”自自然然就有这种欢喜心了。“众生得到了福报——家庭平安,工作顺利,升官发财了,这都是我要为他们做的,但是还没等我做,他自己却得到了”,你能不高兴吗?
我可以给大家打一个比喻:父母对儿女的心,大家一定能感觉的到。你看,儿女没让自己操心,学习成绩好、事业有成就、升官了、发财了,父母能不高兴吗?通过这个比喻,大家一定能明白此理。尽管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有慈悲心,但是父母没有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父母对一切众生没有这样的慈悲心。我们和父母不一样,我们发的是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啊,对境是一切众生。为什么是“无量”?因为众生无量,所以我们的对境是一切众生,你对一切众生都应该像父母对儿女那样有慈悲心。你看,父母为什么这么高兴呢?父母也没有为儿女的成功做什么,也没付出什么。但儿女自己成功了,自己得到福报了,虽然父母嘴上不说,但心里自然而然就高兴,自然而然就安心,自然而然很欢喜。同样,如果你发的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是真的话,当众生种下了福报的因,当众生得到了福报,你能不高兴吗?大家要明理啊!
要发慈悲心,要有慈悲心,你才有随喜。之前的随喜都是假的,对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对自己比较喜欢的人,当他们有一些进步或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时候,你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高兴,会有那么一点点“随喜”。但这个不是在此处讲的随喜。
我们应该对一切众生都有随喜,无论是可爱的还是讨厌的,无论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无论是亲人还是敌人,都一样。因此随喜的这颗心很难生起啊!
“息苦诸善行”:就是行持善法,这是因。若行持善法了,就能消除恶趣的痛苦,能消除轮回的痛苦。我们要随喜善法、善根,哪位众生做善事了,我们心里随着他而欢喜。
我们是相信因果的,这里也在讲因果。作为修行人,作为大乘行者,绝对是理性的,绝对是智慧的。一看众生做善事了,行持善法了,就高兴了,因为他们正在种善因啊!将来得到的是福报啊!就要这样随喜。通过因,去相信果,这里有因果正见。我们不是因为他们学了很多世间的知识而随喜,不是这个意思,不是随喜这些事情。我们应该随喜什么?看到别人行善了,看到别人做善事了,这个值得随喜,我们应该随喜这件事情。“哦,持善法了,没有错!做善事了,没有错!”因为修行人有轮回正见,知道行善法、做善事太好了,将来得到的是善果,众生会因此不用再堕落恶趣了,将来一定能获得人天的福报!这是值得随喜的。真的,大家就要这样随喜啊!
“得乐诸福报”:刚才是随喜因,现在是随喜果。果是什么?哇,有的人家庭和睦,有的人身体健康,有的人事业有成,一切都顺心如意。这时,你要通过果去想因:这都是人家往昔修了善法,种了善根,今天才有这个福报,随喜啊!要这样随喜。
有的人不会随喜,“这个人能力那么强啊,把那么好的工程项目夺过来了”“这个人这么聪明啊,把某某人都骗过来了”……我们不能这样随喜。我们要随喜“人家往昔种了善根,人家以前修了福德,今生才有这些福报,随喜啊。”为什么他这么顺心如意,处处是顺境?因为他以前结的都是善缘,今生今世才顺心如意,他身边的一切一切才是助缘,这是值得随喜的。同时,自己也要这样想,“我也应该跟他学,我也应该多种善根,我也应该多结善缘,将来我也肯定能跟他一样”。大家要这样做随喜,不是随喜他有多大的本事,不是随喜他有多聪明等等。
也可以说,这里所随喜的是下士道的善根。什么是下士道?就是求人天安乐的。不堕落恶趣,能获得人天安乐,这就是下士道。此处是对下士道的善根作随喜。
壬二、随喜出世间善: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菩提”指声闻和缘觉的果位。所谓“三菩提果”,指声闻果、缘觉果、菩萨果。此处所讲的“菩提因”的“菩提”,就要理解为声闻和缘觉的果位。小乘修行人也在昼夜不停地行持善法。当看到小乘修行人如法地精进修行,我们就要随喜。他所求的是自我解脱,或许是声闻的果位,或许是缘觉的果位,但无论求的是哪种果位,他将来一定能获得这个果位,很快就能成就,真的应该随喜啊!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很多小乘修行者证果了,成就了阿罗汉或独觉佛果位,我们也随喜:“这是他们曾经修持了善法,尤其是小乘道,最终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或独觉佛的果位,因而脱离了轮回,脱离了痛苦,随喜啊!”在心里欢喜。
这是随喜中士道的善根。中士道是求自我解脱的,也就是这些小乘行者。我们不轻视他们,不能小看他们,应该随喜。因为每个人的根基意乐不同,他们暂时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究竟上也一定能获得佛果。现在修小乘道,获得小乘的阿罗汉果位,这也是个台阶,将来他们也一定能获得佛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随喜佛菩提”:这是随喜无上菩提果。
“佛子地诸果”: 这是随…
《《入菩萨行论》讲记(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