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全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甲二(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戊二(論義)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後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淨化自相續;二、爲利他而修心。
庚一(淨化自相續)分八:一、供養;二、頂禮;叁、皈依;四、忏罪;五、隨喜;六、請轉*輪;七、祈請不涅槃;八、回向福德。
在相續中要産生真正的菩提心,主要靠積資淨障,即積累資糧、淨除罪障。佛在經中講了很多積資淨障的方法,都可以包括在七支供裏。此處也主要是通過學修七支供積累資糧、淨除罪障,前面我們已經學習過頂禮、供養、忏悔等,今天學習隨喜。
隨喜主要是對治傲慢。傲慢是成就最大的障礙,是積功德最大的障礙,所以要消除傲慢。
一般而言,傲慢也可以理解爲我們平常所說的貢高傲慢。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和毛病,也發現不了對方的功德和好處,內心的這樣一種狀態就是我們所講的貢高傲慢。若是這樣,想改掉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毛病就會有很大的障礙,很難改變。
你根本就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和毛病,怎麼能改正呢?我們處處都是這樣的,“我永遠是對的,永遠是好的,錯的都是對方……”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內心,是不是這樣?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那麼多缺點,不知道自己有那麼多過患,就是因爲有傲慢心,這是傲慢心的作用。我們總認爲對方永遠是錯的,都是不好的,因此很難發現對方的功德和優點,所以我們不會有進步,不會有成就。我們要改正自己的缺點和毛病,改掉自己的過患,才會進步;我們要學修對方的優點和功德,學到了、修成了,才叫成就。
前面是對傲慢一般的解釋,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粗大的傲慢。若再深層次地解釋,傲慢就是所謂的我執,我執是最細微的傲慢。有“我”就有“他”,這就有分別了,有分別就沒有平等,這叫迷失自性。什麼是自性?自性是平等的。迷失自性是成就最大的障礙。爲什麼我們不成就?因爲迷失了自性。若是沒有“我”,哪來的“他”?一執著“我”就分別了,有“我”的存在才有“他”的存在,“我”和“他”就是這樣分別的。若是不去掉我執,就無法回歸自性。
可見,傲慢是我們究竟成就的最大障礙。若要對治傲慢,就要修隨喜,隨喜他人的善根,隨喜他人的功德。
辛五(隨喜)分二:一、隨喜世間善;二、隨喜出世善。
壬一、隨喜世間善:
欣樂而隨喜,一切衆有情,
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
以歡喜的心情隨喜一切衆生奉行消除惡趣痛苦之因的善業,積累脫離苦果享受快樂的福德。
“欣樂而隨喜”:以歡喜的心情隨喜。比如,我們看到別人行持善法了,看到他人得到了一些善果——世間的福報,我們應該滿懷喜悅,發自內心的高興、快樂,不是只在嘴上說“隨喜”。什麼叫隨喜?就是心裏歡喜。心裏真有歡喜之心,以歡喜之心說“隨喜”,表裏要如一,心口要一致。
別人行善了、積德了,得到了福報——家庭平安、工作順利、升官發財了,你是不是越想這件事心裏越歡喜?如果是,這叫隨喜。嘴上說不說都一樣,心裏是這樣的狀態就行了。
我們怎樣才會做到這一點呢?如果真正明理了,真正生起慈悲心了,就能做到。什麼是悲心?拔除衆生痛苦叫悲心;什麼叫慈心?給予衆生安樂叫慈心。若是真有慈悲心,若這種心是真的,那你自然就高興、歡喜了。隨喜自然就有了。
“一切衆有情”:希望一切衆生都能遠離痛苦,希望一切衆生都能獲得安樂,小乘的普通修行人也會有這種心態。大乘的慈悲是什麼?不僅僅是希望,而是內心有一種決心:“我要拔出一切衆生的痛苦!我要給予一切衆生安樂!”如果這是發自肺腑的,衆生現在自己行持善法、積累功德了,你能不高興嗎?“我還沒有爲他做什麼,他沒有靠我,自己就學著行持善法、積累功德了”,你能不感到欣慰嗎?“讓他行持善法、獲得福報,這是我的任務啊,這是我要做的啊,但是我還沒去做呢,我還沒有准備呢,他自己已經做到了,真好哇!”自自然然就有這種歡喜心了。“衆生得到了福報——家庭平安,工作順利,升官發財了,這都是我要爲他們做的,但是還沒等我做,他自己卻得到了”,你能不高興嗎?
我可以給大家打一個比喻:父母對兒女的心,大家一定能感覺的到。你看,兒女沒讓自己操心,學習成績好、事業有成就、升官了、發財了,父母能不高興嗎?通過這個比喻,大家一定能明白此理。盡管父母對自己的兒女有慈悲心,但是父母沒有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父母對一切衆生沒有這樣的慈悲心。我們和父母不一樣,我們發的是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啊,對境是一切衆生。爲什麼是“無量”?因爲衆生無量,所以我們的對境是一切衆生,你對一切衆生都應該像父母對兒女那樣有慈悲心。你看,父母爲什麼這麼高興呢?父母也沒有爲兒女的成功做什麼,也沒付出什麼。但兒女自己成功了,自己得到福報了,雖然父母嘴上不說,但心裏自然而然就高興,自然而然就安心,自然而然很歡喜。同樣,如果你發的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是真的話,當衆生種下了福報的因,當衆生得到了福報,你能不高興嗎?大家要明理啊!
要發慈悲心,要有慈悲心,你才有隨喜。之前的隨喜都是假的,對和自己關系比較好的人,對自己比較喜歡的人,當他們有一些進步或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時候,你可能會有那麼一點點高興,會有那麼一點點“隨喜”。但這個不是在此處講的隨喜。
我們應該對一切衆生都有隨喜,無論是可愛的還是討厭的,無論是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無論是親人還是敵人,都一樣。因此隨喜的這顆心很難生起啊!
“息苦諸善行”:就是行持善法,這是因。若行持善法了,就能消除惡趣的痛苦,能消除輪回的痛苦。我們要隨喜善法、善根,哪位衆生做善事了,我們心裏隨著他而歡喜。
我們是相信因果的,這裏也在講因果。作爲修行人,作爲大乘行者,絕對是理性的,絕對是智慧的。一看衆生做善事了,行持善法了,就高興了,因爲他們正在種善因啊!將來得到的是福報啊!就要這樣隨喜。通過因,去相信果,這裏有因果正見。我們不是因爲他們學了很多世間的知識而隨喜,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隨喜這些事情。我們應該隨喜什麼?看到別人行善了,看到別人做善事了,這個值得隨喜,我們應該隨喜這件事情。“哦,持善法了,沒有錯!做善事了,沒有錯!”因爲修行人有輪回正見,知道行善法、做善事太好了,將來得到的是善果,衆生會因此不用再墮落惡趣了,將來一定能獲得人天的福報!這是值得隨喜的。真的,大家就要這樣隨喜啊!
“得樂諸福報”:剛才是隨喜因,現在是隨喜果。果是什麼?哇,有的人家庭和睦,有的人身體健康,有的人事業有成,一切都順心如意。這時,你要通過果去想因:這都是人家往昔修了善法,種了善根,今天才有這個福報,隨喜啊!要這樣隨喜。
有的人不會隨喜,“這個人能力那麼強啊,把那麼好的工程項目奪過來了”“這個人這麼聰明啊,把某某人都騙過來了”……我們不能這樣隨喜。我們要隨喜“人家往昔種了善根,人家以前修了福德,今生才有這些福報,隨喜啊。”爲什麼他這麼順心如意,處處是順境?因爲他以前結的都是善緣,今生今世才順心如意,他身邊的一切一切才是助緣,這是值得隨喜的。同時,自己也要這樣想,“我也應該跟他學,我也應該多種善根,我也應該多結善緣,將來我也肯定能跟他一樣”。大家要這樣做隨喜,不是隨喜他有多大的本事,不是隨喜他有多聰明等等。
也可以說,這裏所隨喜的是下士道的善根。什麼是下士道?就是求人天安樂的。不墮落惡趣,能獲得人天安樂,這就是下士道。此處是對下士道的善根作隨喜。
壬二、隨喜出世間善:
隨喜積善行:彼爲菩提因。
隨喜衆有情:實脫輪回苦。
“隨喜積善行:彼爲菩提因”:“菩提”指聲聞和緣覺的果位。所謂“叁菩提果”,指聲聞果、緣覺果、菩薩果。此處所講的“菩提因”的“菩提”,就要理解爲聲聞和緣覺的果位。小乘修行人也在晝夜不停地行持善法。當看到小乘修行人如法地精進修行,我們就要隨喜。他所求的是自我解脫,或許是聲聞的果位,或許是緣覺的果位,但無論求的是哪種果位,他將來一定能獲得這個果位,很快就能成就,真的應該隨喜啊!
“隨喜衆有情:實脫輪回苦”:很多小乘修行者證果了,成就了阿羅漢或獨覺佛果位,我們也隨喜:“這是他們曾經修持了善法,尤其是小乘道,最終成就了阿羅漢的果位或獨覺佛的果位,因而脫離了輪回,脫離了痛苦,隨喜啊!”在心裏歡喜。
這是隨喜中士道的善根。中士道是求自我解脫的,也就是這些小乘行者。我們不輕視他們,不能小看他們,應該隨喜。因爲每個人的根基意樂不同,他們暫時得到了阿羅漢的果位,究竟上也一定能獲得佛果。現在修小乘道,獲得小乘的阿羅漢果位,這也是個臺階,將來他們也一定能獲得佛果。
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
亦複樂隨喜: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隨喜佛菩提”:這是隨喜無上菩提果。
“佛子地諸果”: 這是隨…
《《入菩薩行論》講記(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