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全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甲二(论义)分三:一、入造论之理;二、所入之自性;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戊二(论义)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二,正行:
正行是受持菩提心。菩提心有胜义谛菩提心和世俗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是通过修行证得的,世俗谛菩提心是通过仪轨受持的。在雪域藏地,大乘佛法主要讲两大车轨,即广行派和甚深派。两个宗派都有受持菩提心的方法、仪轨。广行派是由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然后通过无著菩萨传下来的。藏地有这个传承,是阿底峡尊者把这个传承传到了藏地,然后一直持续到现在。甚深派主要由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这样传承下来的。雪域藏地主要是由静命论师传承下来的。
我们自宗宁玛派主要用的是甚深派的传承,也就是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的仪轨。寂天菩萨是甚深派的传承,《入菩萨行论》里讲的也是甚深派的传承,这也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仪轨。
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广行派一般是以两种仪轨分开受持这两种菩提心的,先受愿菩提心,再受行菩提心。但是我们现在是按甚深派传承的受持方法,即同时受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们平时用的仪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祈请诸佛菩萨、金刚上师们垂念,把他们作为见证人。第二个阶段是皈依,皈依三宝。谁都可以受戒,包括菩萨戒,也能得到戒体。但是未皈依三宝的人受持菩提心,要得到戒体是很难的,一般是得不到的。所以首先要皈依三宝。我们天天念诵的“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这段偈颂,就是皈依。这是受持菩提心的一个前提条件。第三个阶段是正行,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即同时受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第四个阶段是令自他欢喜。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昔诸善逝”:“昔”指往昔,“善逝”指佛,比如说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
“先发菩提心”:发心为了度化众生要发誓成佛。往昔的诸佛如来也是要先发菩提心。要先有愿,先有目标。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他们行持菩提道,也是按程序、按次第行持的,一步步地行持六度万行,行持一切菩萨的学处,最后成佛,转*轮,度化众生。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如往昔的一切如来,他们为了利益他众而发起想获得佛果的菩提心,然后行持菩提道,次第学修菩萨的一切学处,同样我们也要先为众生发心,为了度化众生发誓成佛,因为只有成佛了才有能力度化众生。
往昔那些诸佛首先也是这样发心的,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先发心,为了度化众生发誓成佛。成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发菩提心要具足两个条件,要具足二利,这是菩提心的法相,这些内容在前面都已经详细地给大家介绍过了,不在此处重复了。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我也要和往昔的诸佛一样,次第行持菩提道,学修菩萨的一切学处。
这里讲的是“按次第”和“勤修”,既要按次第,还要“勤修”。所谓“勤修”,就是勤奋精进地修持。所谓“按次第”,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做到菩萨的一切所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学到菩萨的一切学处,这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修,而且绝对不能放逸,不能懈怠,勤奋努力,精进修行。
自己好好地思考思考,好好地反省反省:我们每天都当着十方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的面这样发誓发愿,做到了没有?是不是“勤修学”?若是有些做不到,这是正常的;若是有些做不圆满,也是正常的;但是你自己是不是尽心尽力了?
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但不是谁都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不是谁都有这个福报的。我们学佛这么多年,天天念诵这个仪轨,在所有的佛菩萨、上师善知识面前发誓发愿“为众生要解脱,为众生要成佛”,看看自己是不是真心实意的,是不是表里如一的?这个心是不是真的?
只有自己解脱、成佛了,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往昔那些诸佛菩萨为什么首先要发菩提心呢?他们不是不着急去承办众生的利益,也不是不想直接去做,但是他们知道:自度才能度他,自觉才能帮助他人觉悟。所以他们发誓发愿“我要修持成佛”,然后再去度化众生。修持成佛是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为什么这样发愿呢?因为没有办法。若是自己不解脱、不成佛,无法利益众生,无法度化众生。所以他们知道,虽然过程漫长,但是必须要经历。
现在有的人着急下山,着急去利益众生,是不是有点太早了?你学佛才多久?你出家才多久?学佛没有几年,出家也没有几个月,就着急了,“是不是我该下山了?”“是不是我该度化众生了?”自己应该掂量掂量自己,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内心。往昔的诸佛菩萨都没有办法,都是这样做的——自己先解脱,然后去帮助众生解脱;自己的觉行圆满了,然后帮助众生达到觉行圆满。人家都是这样发心的,也是这样做的,是不是你例外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也不好说什么了。
你现在想下山去度化众生,这种想法不错,有这样的心愿,值得我们随喜。但是你要先度自己,先让自己的觉行圆满,到时候你不想下山可能也不行,不想度化众生可能也不行,为什么?因缘到了,福报到了。现在你不用考虑太多,比如“自己应该到哪里去?”“应该度化何种众生?”……这都不用考虑。当你真正成道、真正圆满那天,你的所化众生就在那儿等着你了,你的机缘自然而然就会到来。成佛以后,一切都是任运自成。这些都是你觉行圆满以后的事,到时候根本就不用你考虑。
如果现在你的想法和往昔佛菩萨的想法似乎是一致的,那就要跟往昔诸佛菩萨学。他们是先发誓成佛,然后再去度化众生;他们为了成佛,精进地修持了菩萨的一切学处。你也要这样,没有别的办法,就是此处所讲的“次第勤修学”,先发誓成佛,然后再精进修持菩萨的学处。
有些人着急,“自己学修一个月了、一年了,怎么还没有多大进步,还没有任何成就?”心里很着急啊……这是错误的。是要精进修行,但是要慢慢来。尽管没有什么境界,没有什么成就,也不要急,慢慢来,着急也没有用,上火也解决不了问题。所谓“次第勤修学”嘛,没有一口吃胖的,这里强调“次第”,一步一步来。每个人的根基和意乐不同,每个人的善根和福德不同,所以你得慢慢来,只要你精进修行,最终一定能成就,最终一定能圆满,这就行了。自己要次第修学,所以不要着急。但是若是你“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也不行。所谓“勤修学”,必须要精进起来,不能懈怠,不能放逸。
为什么说“次第勤修学”呢?这里讲的是修行的度,要适度,不紧不松。太着急了不行,太放逸了也不行;太紧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我们无论是诵经的时候还是打坐禅修的时候,往往把握不了这个度,心态有时候太紧,有时候太松。若是我们能把握这个度的话,成就就非常快。不紧不松,这是个度,度里面还有个点,若是我们能抓住这个点的话,那就是所谓的本面,当下就是圆满,当下就是佛!所以这个很重要啊!
你们天天念“次第勤修学”,恐怕都没有深刻地去理解吧,没有深入地去思维吧?现在我们学修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天天在闻法,天天在修法,但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地学修。“哦,整个九加行都学修完了……”“哦,《入行论》十品的内容都学修完了……”但是什么也没抓到,什么也没得到,这叫走马观花。说明白没有明白,说没有明白也明白一点,这就是蜻蜓点水。百日共修结束了,《入行论》学修结束了,看看自己到底明白了什么?到底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改变?有什么进步?这里有很多人不只参加了一次百日共修,参加很多次了,但是今年是这样的,明年还是这样的。藏地有一句话,去年是两岁的牛犊,今年还是两岁的牛犊,总也长不大。
真的,自己好好思维思维,好好观察观察,到底怎么样了?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这绝对不是佛法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学是学了,修是修了,但都是走马观花地学,蜻蜓点水般地修,这样学修是不会进步的,不会明白的,不会有任何的成就。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大家:“要深入”“要深入”。
我们所学修的这些偈颂都是有甚深含义的。每天在念“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唱得都挺好听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这样唱。早晚课的内容虽然在词语上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但若是认真去思维,认真去领会,其中的含义很深啊!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一点进步?难道天天就这一个样?我最怕的就是大家成为佛教油子。历代祖师们讲过,不怕别的,就怕成为佛教油子。不管怎样刚强难化的众生,通过正法也能调伏。但是佛教油子,即使通过正法也难以调伏。他们表面上都懂,形式上都会,但是法不能融入相续。大家上早晚课已经持续两三年了,现在就根本没有意乐,快要上早课或晚课了,就会找成百上千个理由,能不来就不来。你看看,这就快成什么了?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念早晚课?因为这都是精髓精华,显密一切…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