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一)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入菩薩行論全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甲二(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戊二(論義)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後行。

  己二,正行:

  正行是受持菩提心。菩提心有勝義谛菩提心和世俗谛菩提心。勝義谛菩提心是通過修行證得的,世俗谛菩提心是通過儀軌受持的。在雪域藏地,大乘佛法主要講兩大車軌,即廣行派和甚深派。兩個宗派都有受持菩提心的方法、儀軌。廣行派是由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然後通過無著菩薩傳下來的。藏地有這個傳承,是阿底峽尊者把這個傳承傳到了藏地,然後一直持續到現在。甚深派主要由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菩薩,這樣傳承下來的。雪域藏地主要是由靜命論師傳承下來的。

  我們自宗甯瑪派主要用的是甚深派的傳承,也就是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裏講的儀軌。寂天菩薩是甚深派的傳承,《入菩薩行論》裏講的也是甚深派的傳承,這也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儀軌。

  世俗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廣行派一般是以兩種儀軌分開受持這兩種菩提心的,先受願菩提心,再受行菩提心。但是我們現在是按甚深派傳承的受持方法,即同時受持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們平時用的儀軌分爲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祈請諸佛菩薩、金剛上師們垂念,把他們作爲見證人。第二個階段是皈依,皈依叁寶。誰都可以受戒,包括菩薩戒,也能得到戒體。但是未皈依叁寶的人受持菩提心,要得到戒體是很難的,一般是得不到的。所以首先要皈依叁寶。我們天天念誦的“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衆,如是亦皈依”這段偈頌,就是皈依。這是受持菩提心的一個前提條件。第叁個階段是正行,也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即同時受持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第四個階段是令自他歡喜。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昔諸善逝”:“昔”指往昔,“善逝”指佛,比如說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等。

  “先發菩提心”:發心爲了度化衆生要發誓成佛。往昔的諸佛如來也是要先發菩提心。要先有願,先有目標。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他們行持菩提道,也是按程序、按次第行持的,一步步地行持六度萬行,行持一切菩薩的學處,最後成佛,轉*輪,度化衆生。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如往昔的一切如來,他們爲了利益他衆而發起想獲得佛果的菩提心,然後行持菩提道,次第學修菩薩的一切學處,同樣我們也要先爲衆生發心,爲了度化衆生發誓成佛,因爲只有成佛了才有能力度化衆生。

  往昔那些諸佛首先也是這樣發心的,我也要像他們那樣先發心,爲了度化衆生發誓成佛。成佛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度化衆生。發菩提心要具足兩個條件,要具足二利,這是菩提心的法相,這些內容在前面都已經詳細地給大家介紹過了,不在此處重複了。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我也要和往昔的諸佛一樣,次第行持菩提道,學修菩薩的一切學處。

  這裏講的是“按次第”和“勤修”,既要按次第,還要“勤修”。所謂“勤修”,就是勤奮精進地修持。所謂“按次第”,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做到菩薩的一切所做,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學到菩薩的一切學處,這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學,一步一個腳印地去修,而且絕對不能放逸,不能懈怠,勤奮努力,精進修行。

  自己好好地思考思考,好好地反省反省:我們每天都當著十方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們的面這樣發誓發願,做到了沒有?是不是“勤修學”?若是有些做不到,這是正常的;若是有些做不圓滿,也是正常的;但是你自己是不是盡心盡力了?

  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但不是誰都能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不是誰都有這個福報的。我們學佛這麼多年,天天念誦這個儀軌,在所有的佛菩薩、上師善知識面前發誓發願“爲衆生要解脫,爲衆生要成佛”,看看自己是不是真心實意的,是不是表裏如一的?這個心是不是真的?

  只有自己解脫、成佛了,才有能力度化衆生。往昔那些諸佛菩薩爲什麼首先要發菩提心呢?他們不是不著急去承辦衆生的利益,也不是不想直接去做,但是他們知道:自度才能度他,自覺才能幫助他人覺悟。所以他們發誓發願“我要修持成佛”,然後再去度化衆生。修持成佛是非常漫長的一個過程,但是他們爲什麼這樣發願呢?因爲沒有辦法。若是自己不解脫、不成佛,無法利益衆生,無法度化衆生。所以他們知道,雖然過程漫長,但是必須要經曆。

  現在有的人著急下山,著急去利益衆生,是不是有點太早了?你學佛才多久?你出家才多久?學佛沒有幾年,出家也沒有幾個月,就著急了,“是不是我該下山了?”“是不是我該度化衆生了?”自己應該掂量掂量自己,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內心。往昔的諸佛菩薩都沒有辦法,都是這樣做的——自己先解脫,然後去幫助衆生解脫;自己的覺行圓滿了,然後幫助衆生達到覺行圓滿。人家都是這樣發心的,也是這樣做的,是不是你例外啊?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也不好說什麼了。

  你現在想下山去度化衆生,這種想法不錯,有這樣的心願,值得我們隨喜。但是你要先度自己,先讓自己的覺行圓滿,到時候你不想下山可能也不行,不想度化衆生可能也不行,爲什麼?因緣到了,福報到了。現在你不用考慮太多,比如“自己應該到哪裏去?”“應該度化何種衆生?”……這都不用考慮。當你真正成道、真正圓滿那天,你的所化衆生就在那兒等著你了,你的機緣自然而然就會到來。成佛以後,一切都是任運自成。這些都是你覺行圓滿以後的事,到時候根本就不用你考慮。

  如果現在你的想法和往昔佛菩薩的想法似乎是一致的,那就要跟往昔諸佛菩薩學。他們是先發誓成佛,然後再去度化衆生;他們爲了成佛,精進地修持了菩薩的一切學處。你也要這樣,沒有別的辦法,就是此處所講的“次第勤修學”,先發誓成佛,然後再精進修持菩薩的學處。

  有些人著急,“自己學修一個月了、一年了,怎麼還沒有多大進步,還沒有任何成就?”心裏很著急啊……這是錯誤的。是要精進修行,但是要慢慢來。盡管沒有什麼境界,沒有什麼成就,也不要急,慢慢來,著急也沒有用,上火也解決不了問題。所謂“次第勤修學”嘛,沒有一口吃胖的,這裏強調“次第”,一步一步來。每個人的根基和意樂不同,每個人的善根和福德不同,所以你得慢慢來,只要你精進修行,最終一定能成就,最終一定能圓滿,這就行了。自己要次第修學,所以不要著急。但是若是你“叁天打漁,兩天曬網”,這樣也不行。所謂“勤修學”,必須要精進起來,不能懈怠,不能放逸。

  爲什麼說“次第勤修學”呢?這裏講的是修行的度,要適度,不緊不松。太著急了不行,太放逸了也不行;太緊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我們無論是誦經的時候還是打坐禅修的時候,往往把握不了這個度,心態有時候太緊,有時候太松。若是我們能把握這個度的話,成就就非常快。不緊不松,這是個度,度裏面還有個點,若是我們能抓住這個點的話,那就是所謂的本面,當下就是圓滿,當下就是佛!所以這個很重要啊!

  你們天天念“次第勤修學”,恐怕都沒有深刻地去理解吧,沒有深入地去思維吧?現在我們學修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天天在聞法,天天在修法,但都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地學修。“哦,整個九加行都學修完了……”“哦,《入行論》十品的內容都學修完了……”但是什麼也沒抓到,什麼也沒得到,這叫走馬觀花。說明白沒有明白,說沒有明白也明白一點,這就是蜻蜓點水。百日共修結束了,《入行論》學修結束了,看看自己到底明白了什麼?到底得到了什麼?有什麼改變?有什麼進步?這裏有很多人不只參加了一次百日共修,參加很多次了,但是今年是這樣的,明年還是這樣的。藏地有一句話,去年是兩歲的牛犢,今年還是兩歲的牛犢,總也長不大。

  真的,自己好好思維思維,好好觀察觀察,到底怎麼樣了?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啊?這絕對不是佛法的問題,而是你自己的問題。學是學了,修是修了,但都是走馬觀花地學,蜻蜓點水般地修,這樣學修是不會進步的,不會明白的,不會有任何的成就。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大家:“要深入”“要深入”。

  我們所學修的這些偈頌都是有甚深含義的。每天在念“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唱得都挺好聽的,“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天天這樣唱。早晚課的內容雖然在詞語上沒有什麼難理解的,但若是認真去思維,認真去領會,其中的含義很深啊!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一點進步?難道天天就這一個樣?我最怕的就是大家成爲佛教油子。曆代祖師們講過,不怕別的,就怕成爲佛教油子。不管怎樣剛強難化的衆生,通過正法也能調伏。但是佛教油子,即使通過正法也難以調伏。他們表面上都懂,形式上都會,但是法不能融入相續。大家上早晚課已經持續兩叁年了,現在就根本沒有意樂,快要上早課或晚課了,就會找成百上千個理由,能不來就不來。你看看,這就快成什麼了?爲什麼我們每天都要念早晚課?因爲這都是精髓精華,顯密一切…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