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养生观 五、素食与佛教养生▪P3

  ..续本文上一页是变性食物,或可能是含有剌激性的食物,如咖啡、浓茶、酒精、强烈的调味品,酱油、泡菜、海带、白萝卜、巧克力、可口可乐,以及各种含碳酸的饮料,此等食物,对人体组织有刺激兴奋作用,能损害微细组织,特别是脑部,令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如嫉妒、愤怒、憎恨、恐惧、沮丧等,应该少食为妙。三是惰性食物,包括所有肉类,鱼、蛋、葱、蒜,芥末,以及菇类,还有麻醉性的烟、酒各种毒品,及放置过久或陈腐的食物,吃了容易懒散、疲倦、粗暴、仇视、昏昧,甚至欲望奋亢,对身体都有损害,为了身体健康,心灵宁静、和平,应该完全避免,不用此类食物。可见人类对食物与性格形成的关系,很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体认。现代科学家用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英国营养生理学家阿拉卡明博士,及 F。R。尹斯博士,曾经对几个有犯罪纪录的不良少年,用食物来作试验,结果,由于用粗面粉和生果蔬菜作为食物,而非常成功的将几个少年的冲动性格,改变为沉静温和。因为植物所含的矿物质,特别是钙,有使容易兴奋的神经缓和作用。因此,英国现在所谓不良少年,无论男女,一旦被捕,即给予含钙特别丰富的食物,确实解决不少社会上因不良少年,所发生的种种问题。又据科学家实验,个性轻浮不稳定的人,终日惶恐不安,最好多吃蔬菜色拉,及新鲜果汁之类,特别是大豆、花生等含有钙质食物。性情暴躁,情绪容易冲动的人,显然体内钙质不够,宜多吃含钙质的植物,如小松菜、芹菜、甘萝卜,加以海产昆布、海带之类,以减少其火气。至于个性忧郁的人,宜多吃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大豆、花生,及其制品。个性孤独,不喜欢社交,不热心公益的人,吃热带水果,有助于改变性格。由是可知,素食的确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使个性暴躁的人,变成良善温柔的高贵气质。从佛教的角度看,由于素食的起因和根本目的在于戒除杀心,彻底改变人性中的凶恶残暴,培养人性的慈悲。所以在谴责肉食,提倡素食的时候,佛教常常将之与慈悲的观念联系起来。《大般涅槃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梵纲经》也说:“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然人能够不杀生,不食肉,保持佛性种子不失,非但凶恶个性变为善良,减少人间互相搏斗,互相残杀的罪行,还能够普渡众生,劝阻杀戮行为的发生,阻止犯罪行为的蔓延,从根本上营造一个和平与和谐的人类社会。

  3、佛教徒素食养生实践

  实践证明,佛教徒常年食素,对他们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先来看海峡两岸的两个医学调查。解放军八五医院陈俊元等医师曾对上海玉佛寺、龙华寺,苏州寒山寺、灵岩寺的 100名僧侣进行血脂测定,结果表明,僧侣比普通人的血液粘度要低。在体格检查中,有 57人无疾病或无异常发现,只有 18个人患有心血管病。

   在对照组 100名普通人的体检中发现,只有 8个人无疾病或无异常发现,有 67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显然,荤食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要大大高于素食的佛教徒。据台湾台大医院的陈瑞三教授对台湾 49座寺院里 249位出家人做各项身体检查和血液分析,并选出 1057位荤食者来做比较,经研究得出了三个结论:素食者体内胆固醇含量非常低,所以很少发生高血压、心脏病或是血管方面的疾病;素食者根本不会营养不良;素食不会造成贫血,反而是肉食者罹患贫血的比例比素食者高。所以,佛教徒由于坚持素食,其健康状况一般会优于普通人。

  历代高僧大德中,有不少长寿之人,与他们坚持食素有密切的关系。据日本学者诹访义纯统计,《高僧传》正续中总共记载 497名高僧,其中有 68名是素食者,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多。在此 68名素食者中,有外籍僧人三位,印度中天竺译师求那跋陀罗,高昌僧遵,月支经师支昙龠。有意思的是求那跋陀罗在出家前就己是蔬食,而另外两位是在出家后素食的。《比丘尼传》中共记载 95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 30,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这些人大都长寿。《续高僧传》中也有诸多记载。如该书卷十《隋丹阳仁孝道场释智琳传》记载智琳“蔬餐苦节,笃志熏修”,活到 70岁,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了。卷十五《唐泽州清化寺释玄鉴传》记载玄鉴“食唯蔬菜,衣则蕴麻”,83岁时还精神奕奕,诵读佛经。《广弘明集》收录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所撰《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其中提到净秀尼“闻读《大涅槃经》不听食肉,于是即长蔬不啖。二亲(父母)觉知,若得鱼肉,辄便弃去”。古代僧尼传中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关于比丘尼的情况,我们下面还将专门介绍。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当代高僧大德的素食养生心得。

  第一位当然是德高望重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养生大世界》杂志 2006年第 4期登载了赵朴初谈论“养生”的一封信,信中说:“弟(朴老自称)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辈人中,堪称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两菜一汤,饭二两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统良好,所谓养生之道唯此而已。近有诗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虚度自渐已九十;客来问我养生方,无他奉告惟蔬食。 ””2005年,赵朴初居士以 93岁高龄往生,他的高寿充分说明,虔信佛教,坚持素食者,必然会达到养生的效果。

  再看近现代高僧太虚法师,他曾将素食之利益归结为三点:“一是就动物学之进化论:由下等动物进化至高等动物,由高等动物进化至动物最灵之人类,则此人类与动物原属一体,大自然之胞与,物我同仁,当然不忍加害残杀。故宗教家之言“博爱”,政治家之言“仁政”。“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泛爱众,而亲仁。”此固谓王道仁政,天地大德,要亦我人与动物归原同体也。二是就卫生学之原理:常人皆以动物之滋养较植物为丰富,实则不然。盖植物受日光雨露而滋长,所含维他命之质素,远胜于动物。而动物之脂肪层多霉菌,且当屠宰临终悲鸣,万重悲呜仇恨哀怨伤感之气质,充溢周身血液脉络、纤维细胞中,食之易致精神肉体之病态。盖乖气愤召,有伤中和之气。唯素食可以却病延年,消除邪念。三是就经济学之统计:素食发生,乃战时各国被经济封锁,国内粮食大起恐慌。自此经验,当全国休养生息时,积极提倡素食。足见素食之利益于国家经济。 ”(见《太虚法师全书》第六十二册)他不但是素食的积极提倡者,而且是坚定的实践者,据印光法师的《太虚大师年谱》记载,大师无论是在国内巡游演讲,或是出国访问,都坚持素食,邀请方也总以蔬宴招待,显示了对大师的尊重。

  当代高僧星云法师曾经接受电视访问,专门谈了他对素食的看法以及自己的食素心得。据法师说,他自己从出生下来到现在都是素食者。幼时食素是因为家境贫寒。十二岁出家后,寺里条件十分艰苦,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一些素菜。有时只能吃些豆腐渣。后来吃素,则是出于虔诚的佛教信仰了。他的许多观点对于素食者很有启发性。

  首先,他认为吃素首重心清净。原来食荤腥者,一旦觉悟,准备食素,但适应起来有个过程。因此,在保持心地清净的前提下,可以用渐进的方法来吃素,先选择每月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吃肉边菜、三净肉也可以。什么叫“肉边菜”呢?这是《坛经》所记六祖慧能的一个故事。慧能大师在顿悟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逢到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的时候,惠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放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因此,慧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么,不能吃甚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清代的名臣曾国藩,他晚年,在晚饭时,厨师将蔬菜跟鸡鸭放在一起煮,他只吃那些蔬菜,而不吃鸡鸭。后来,他更要求厨师只拿高汤煮蔬菜,连鸡鸭都不必出现了。这也可算作吃“肉边菜”的一则逸事。关于“三净肉”,我们已经作了介绍。星云法师特意指出,有些人吃素,一定讲究所使用的锅盘都没煮过肉类,这是不对的想法,吃素不是作怪。我觉得心中清净才是最重要。所以我们吃素的人,千万不要造成别人的麻烦与负担。可见,吃素不在于形式的追求,关键在于内心的清净。

  其次,他认为吃植物不算杀生。佛教徒坚持食素是为了不杀生,那么有人会说,植物不是也有生命吗?它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才对。针对这一点,星云认为,植物的生命是“生机”,生长的机能的意思,跟生命不同。生命是“有心”,猪,马、牛、羊要被宰杀的时候,会产生恐惧;而植物是“无心”,虽有生死的反应,但没有苦乐的感觉。所以杀生的界定,在于是否“有心”与“无心”。对于有心的动物,现代人能吃出很多的花样来,甚么活鱼三十吃、海鲜十吃等等变态的吃法,就会让人养成变态的心。佛教并不鼓励人一定要吃素,但却主张不要杀生,可以买现成的来吃,但自己不要去杀生。父母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贵,爱惜小生命、小动物的习惯。所以惜生护生,是佛教吃素的根本原因。

  再次,对于素菜荤吃,星云法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假如您经常光临一些素菜馆,就会发现,现在素菜荤做渐成时尚。吃了素鱼、素鸡、素鸭、素肉松等等,既可保持吃素的习惯,又可以满足心念中对荤菜的渴求。难道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有些商家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千方百计将素菜模拟成荤菜的样子,无论从形态或是口感,都可以以假乱真。大师坦言,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也曾一度觉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然而,大师的态度后来又发生了变化。他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由此看来,对于素菜荤做这样一种流行的趋势,星云大师的态度还是相对宽容的。

  大师这样概括佛教徒素食与养生的关系。他说:“素食有益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培养耐力,养成温和的性格。一些吃素食的老和尚,他们每天早起到晚,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素食最主要的是长养慈悲心,从心灵的净化来减少瞋怒,达到内心的安然、祥和。”看来,心的平静、安详,是养生的根本目的。无论是坐禅也好,修习止观也好,或是坚持素食也好,一定要首先有一颗安静的心,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另一位当代高僧惟觉法师也就《吃素与学佛》这个题目作过一番开示。他的观点,与星云略有不同。他认为,在没有养成吃素的习惯以前,心里面就会有烦恼,好像少了什么东西,吃了觉得肚子里没有味道,嘴巴里也没有味道,饭也不想吃了,为了避免这些影响,所以干脆一个月吃六天素,就称之为“六斋日”。有很多人是初一吃素,吃一天素这也是不错;有的早上吃也可以,都是一个慈悲心。但他强调坚持,认为真正要达到好处,就要吃六天,根据佛经里面的记载,并没有吃早斋,也没有初一、十五吃素的,这是为了世间上的方便。若真正要依据佛法,那就是六天,一个月当中吃素六天,就称为六斋日。上半月,初八、十四、十五;下半个月,二十三和月底最后两天,一共加起来是六天。这六天当中绝对不要吃众生肉,不但不吃众生肉,而且这六天当中,尽量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眼睛不看坏的,耳朵不听坏的,鼻子不闻臭的,嘴巴不说人家是非,心里也不打妄想,身体多做些善事。

  许多人不能素食,贪恋荤腥,是因为觉得荤菜美味可口,素菜清淡乏味。惟觉法师指出,这其实是一大误解,而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来自于自己的饮食习惯。因为人在没有习惯吃素之前,总觉得大鱼大肉很好吃,粗茶淡饭不好吃,法师说,这是我们过去的习惯、执著。假如饮食习惯改变了,坚持吃素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反而还觉得吃素又香又甜。过去认为好吃的大鱼大肉,现在觉得是臭的,一闻到头都要发昏。所以,吃素也好,吃荤也好,完全是习惯的问题,也就是心的问题。法师认为,慈悲心的养成,第一个是不杀生,第二个是救生,第三个就是要吃素。就是这样子在日常生活上来磨炼自己、来训练自己,最后到达真正慈悲、平等,这个心就清净了、就解脱了。假如我们连吃素都坚持不了,还谈什么大慈大悲呢?

  历代高僧大德用他们坚持素食的实际行动向我们昭示了佛教素食的养生理念,无论是信仰佛教的人,还是不信仰佛教的人,都应该重视他们的经验。因为,即使你不信佛教,你也不能漠视自身的健康吧!

  

《佛教养生观 五、素食与佛教养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