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養生觀 五、素食與佛教養生▪P3

  ..續本文上一頁是變性食物,或可能是含有剌激性的食物,如咖啡、濃茶、酒精、強烈的調味品,醬油、泡菜、海帶、白蘿蔔、巧克力、可口可樂,以及各種含碳酸的飲料,此等食物,對人體組織有刺激興奮作用,能損害微細組織,特別是腦部,令人産生不良的情緒,如嫉妒、憤怒、憎恨、恐懼、沮喪等,應該少食爲妙。叁是惰性食物,包括所有肉類,魚、蛋、蔥、蒜,芥末,以及菇類,還有麻醉性的煙、酒各種毒品,及放置過久或陳腐的食物,吃了容易懶散、疲倦、粗暴、仇視、昏昧,甚至欲望奮亢,對身體都有損害,爲了身體健康,心靈甯靜、和平,應該完全避免,不用此類食物。可見人類對食物與性格形成的關系,很早就有了比較明確的體認。現代科學家用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英國營養生理學家阿拉卡明博士,及 F。R。尹斯博士,曾經對幾個有犯罪紀錄的不良少年,用食物來作試驗,結果,由于用粗面粉和生果蔬菜作爲食物,而非常成功的將幾個少年的沖動性格,改變爲沈靜溫和。因爲植物所含的礦物質,特別是鈣,有使容易興奮的神經緩和作用。因此,英國現在所謂不良少年,無論男女,一旦被捕,即給予含鈣特別豐富的食物,確實解決不少社會上因不良少年,所發生的種種問題。又據科學家實驗,個性輕浮不穩定的人,終日惶恐不安,最好多吃蔬菜色拉,及新鮮果汁之類,特別是大豆、花生等含有鈣質食物。性情暴躁,情緒容易沖動的人,顯然體內鈣質不夠,宜多吃含鈣質的植物,如小松菜、芹菜、甘蘿蔔,加以海産昆布、海帶之類,以減少其火氣。至于個性憂郁的人,宜多吃含有豐富蛋白質的大豆、花生,及其製品。個性孤獨,不喜歡社交,不熱心公益的人,吃熱帶水果,有助于改變性格。由是可知,素食的確可以改變人的性格,使個性暴躁的人,變成良善溫柔的高貴氣質。從佛教的角度看,由于素食的起因和根本目的在于戒除殺心,徹底改變人性中的凶惡殘暴,培養人性的慈悲。所以在譴責肉食,提倡素食的時候,佛教常常將之與慈悲的觀念聯系起來。《大般涅槃經》雲:“夫食肉者,斷大慈種”。《梵綱經》也說:“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衆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然人能夠不殺生,不食肉,保持佛性種子不失,非但凶惡個性變爲善良,減少人間互相搏鬥,互相殘殺的罪行,還能夠普渡衆生,勸阻殺戮行爲的發生,阻止犯罪行爲的蔓延,從根本上營造一個和平與和諧的人類社會。

  3、佛教徒素食養生實踐

  實踐證明,佛教徒常年食素,對他們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先來看海峽兩岸的兩個醫學調查。解放軍八五醫院陳俊元等醫師曾對上海玉佛寺、龍華寺,蘇州寒山寺、靈岩寺的 100名僧侶進行血脂測定,結果表明,僧侶比普通人的血液粘度要低。在體格檢查中,有 57人無疾病或無異常發現,只有 18個人患有心血管病。

   在對照組 100名普通人的體檢中發現,只有 8個人無疾病或無異常發現,有 67人患有心血管疾病。顯然,葷食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要大大高于素食的佛教徒。據臺灣臺大醫院的陳瑞叁教授對臺灣 49座寺院裏 249位出家人做各項身體檢查和血液分析,並選出 1057位葷食者來做比較,經研究得出了叁個結論:素食者體內膽固醇含量非常低,所以很少發生高血壓、心髒病或是血管方面的疾病;素食者根本不會營養不良;素食不會造成貧血,反而是肉食者罹患貧血的比例比素食者高。所以,佛教徒由于堅持素食,其健康狀況一般會優于普通人。

  曆代高僧大德中,有不少長壽之人,與他們堅持食素有密切的關系。據日本學者诹訪義純統計,《高僧傳》正續中總共記載 497名高僧,其中有 68名是素食者,占總數的百分之十叁多。在此 68名素食者中,有外籍僧人叁位,印度中天竺譯師求那跋陀羅,高昌僧遵,月支經師支昙龠。有意思的是求那跋陀羅在出家前就己是蔬食,而另外兩位是在出家後素食的。《比丘尼傳》中共記載 95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 30,占總數的百分之叁十二。這些人大都長壽。《續高僧傳》中也有諸多記載。如該書卷十《隋丹陽仁孝道場釋智琳傳》記載智琳“蔬餐苦節,笃志熏修”,活到 70歲,這在當時已經算是高壽了。卷十五《唐澤州清化寺釋玄鑒傳》記載玄鑒“食唯蔬菜,衣則蘊麻”,83歲時還精神奕奕,誦讀佛經。《廣弘明集》收錄南朝著名文學家沈約所撰《南齊禅林寺尼淨秀行狀》,其中提到淨秀尼“聞讀《大涅槃經》不聽食肉,于是即長蔬不啖。二親(父母)覺知,若得魚肉,辄便棄去”。古代僧尼傳中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關于比丘尼的情況,我們下面還將專門介紹。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當代高僧大德的素食養生心得。

  第一位當然是德高望重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養生大世界》雜志 2006年第 4期登載了趙樸初談論“養生”的一封信,信中說:“弟(樸老自稱)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輩人中,堪稱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兩菜一湯,飯二兩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統良好,所謂養生之道唯此而已。近有詩雲:“不知肉味七十年,虛度自漸已九十;客來問我養生方,無他奉告惟蔬食。 ””2005年,趙樸初居士以 93歲高齡往生,他的高壽充分說明,虔信佛教,堅持素食者,必然會達到養生的效果。

  再看近現代高僧太虛法師,他曾將素食之利益歸結爲叁點:“一是就動物學之進化論:由下等動物進化至高等動物,由高等動物進化至動物最靈之人類,則此人類與動物原屬一體,大自然之胞與,物我同仁,當然不忍加害殘殺。故宗教家之言“博愛”,政治家之言“仁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泛愛衆,而親仁。”此固謂王道仁政,天地大德,要亦我人與動物歸原同體也。二是就衛生學之原理:常人皆以動物之滋養較植物爲豐富,實則不然。蓋植物受日光雨露而滋長,所含維他命之質素,遠勝于動物。而動物之脂肪層多黴菌,且當屠宰臨終悲鳴,萬重悲嗚仇恨哀怨傷感之氣質,充溢周身血液脈絡、纖維細胞中,食之易致精神肉體之病態。蓋乖氣憤召,有傷中和之氣。唯素食可以卻病延年,消除邪念。叁是就經濟學之統計:素食發生,乃戰時各國被經濟封鎖,國內糧食大起恐慌。自此經驗,當全國休養生息時,積極提倡素食。足見素食之利益于國家經濟。 ”(見《太虛法師全書》第六十二冊)他不但是素食的積極提倡者,而且是堅定的實踐者,據印光法師的《太虛大師年譜》記載,大師無論是在國內巡遊演講,或是出國訪問,都堅持素食,邀請方也總以蔬宴招待,顯示了對大師的尊重。

  當代高僧星雲法師曾經接受電視訪問,專門談了他對素食的看法以及自己的食素心得。據法師說,他自己從出生下來到現在都是素食者。幼時食素是因爲家境貧寒。十二歲出家後,寺裏條件十分艱苦,經常一個月吃不到一塊豆腐,或一些素菜。有時只能吃些豆腐渣。後來吃素,則是出于虔誠的佛教信仰了。他的許多觀點對于素食者很有啓發性。

  首先,他認爲吃素首重心清淨。原來食葷腥者,一旦覺悟,准備食素,但適應起來有個過程。因此,在保持心地清淨的前提下,可以用漸進的方法來吃素,先選擇每月初一、十五日,或六齋日吃素,或平日只吃肉邊菜、叁淨肉也可以。什麼叫“肉邊菜”呢?這是《壇經》所記六祖慧能的一個故事。慧能大師在頓悟之後,爲了避開四處爭奪衣缽的人,在獵人隊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逢到獵人們把打來的野獸升火煮食的時候,惠能大師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樹葉、野菜回來,放在鍋裏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說:“我只吃肉邊菜!”因此,慧能大師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義,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謂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麼,不能吃甚麼,素食的意義是不斷大悲種,因此,學佛不只是吃素而已。這不禁讓人聯想起清代的名臣曾國藩,他晚年,在晚飯時,廚師將蔬菜跟雞鴨放在一起煮,他只吃那些蔬菜,而不吃雞鴨。後來,他更要求廚師只拿高湯煮蔬菜,連雞鴨都不必出現了。這也可算作吃“肉邊菜”的一則逸事。關于“叁淨肉”,我們已經作了介紹。星雲法師特意指出,有些人吃素,一定講究所使用的鍋盤都沒煮過肉類,這是不對的想法,吃素不是作怪。我覺得心中清淨才是最重要。所以我們吃素的人,千萬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與負擔。可見,吃素不在于形式的追求,關鍵在于內心的清淨。

  其次,他認爲吃植物不算殺生。佛教徒堅持食素是爲了不殺生,那麼有人會說,植物不是也有生命嗎?它也有感情,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才對。針對這一點,星雲認爲,植物的生命是“生機”,生長的機能的意思,跟生命不同。生命是“有心”,豬,馬、牛、羊要被宰殺的時候,會産生恐懼;而植物是“無心”,雖有生死的反應,但沒有苦樂的感覺。所以殺生的界定,在于是否“有心”與“無心”。對于有心的動物,現代人能吃出很多的花樣來,甚麼活魚叁十吃、海鮮十吃等等變態的吃法,就會讓人養成變態的心。佛教並不鼓勵人一定要吃素,但卻主張不要殺生,可以買現成的來吃,但自己不要去殺生。父母教導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貴,愛惜小生命、小動物的習慣。所以惜生護生,是佛教吃素的根本原因。

  再次,對于素菜葷吃,星雲法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假如您經常光臨一些素菜館,就會發現,現在素菜葷做漸成時尚。吃了素魚、素雞、素鴨、素肉松等等,既可保持吃素的習慣,又可以滿足心念中對葷菜的渴求。難道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有些商家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千方百計將素菜模擬成葷菜的樣子,無論從形態或是口感,都可以以假亂真。大師坦言,對于一些人把素菜製作成葷菜的樣子,也曾一度覺非常反感,總認爲吃素是爲了長養慈悲心,如果以吃葷的心理來吃素,並不究竟,所以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雞、素鴨、素鳗、素肉、素火腿、素烏魚子等,都一概拒吃,然而,大師的態度後來又發生了變化。他看到信徒愛吃不已的樣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門的人一時之間無法革除宿習,所以有這種需要,只要我自己心裏面沒有雞鴨魚肉就好了,何必要厭惡呢?由此看來,對于素菜葷做這樣一種流行的趨勢,星雲大師的態度還是相對寬容的。

  大師這樣概括佛教徒素食與養生的關系。他說:“素食有益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培養耐力,養成溫和的性格。一些吃素食的老和尚,他們每天早起到晚,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素食最主要的是長養慈悲心,從心靈的淨化來減少瞋怒,達到內心的安然、祥和。”看來,心的平靜、安詳,是養生的根本目的。無論是坐禅也好,修習止觀也好,或是堅持素食也好,一定要首先有一顆安靜的心,才能達到養生的效果。

  另一位當代高僧惟覺法師也就《吃素與學佛》這個題目作過一番開示。他的觀點,與星雲略有不同。他認爲,在沒有養成吃素的習慣以前,心裏面就會有煩惱,好像少了什麼東西,吃了覺得肚子裏沒有味道,嘴巴裏也沒有味道,飯也不想吃了,爲了避免這些影響,所以幹脆一個月吃六天素,就稱之爲“六齋日”。有很多人是初一吃素,吃一天素這也是不錯;有的早上吃也可以,都是一個慈悲心。但他強調堅持,認爲真正要達到好處,就要吃六天,根據佛經裏面的記載,並沒有吃早齋,也沒有初一、十五吃素的,這是爲了世間上的方便。若真正要依據佛法,那就是六天,一個月當中吃素六天,就稱爲六齋日。上半月,初八、十四、十五;下半個月,二十叁和月底最後兩天,一共加起來是六天。這六天當中絕對不要吃衆生肉,不但不吃衆生肉,而且這六天當中,盡量保持身口意叁業清淨。眼睛不看壞的,耳朵不聽壞的,鼻子不聞臭的,嘴巴不說人家是非,心裏也不打妄想,身體多做些善事。

  許多人不能素食,貪戀葷腥,是因爲覺得葷菜美味可口,素菜清淡乏味。惟覺法師指出,這其實是一大誤解,而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是來自于自己的飲食習慣。因爲人在沒有習慣吃素之前,總覺得大魚大肉很好吃,粗茶淡飯不好吃,法師說,這是我們過去的習慣、執著。假如飲食習慣改變了,堅持吃素十年、二十年、叁十年、四十年,反而還覺得吃素又香又甜。過去認爲好吃的大魚大肉,現在覺得是臭的,一聞到頭都要發昏。所以,吃素也好,吃葷也好,完全是習慣的問題,也就是心的問題。法師認爲,慈悲心的養成,第一個是不殺生,第二個是救生,第叁個就是要吃素。就是這樣子在日常生活上來磨煉自己、來訓練自己,最後到達真正慈悲、平等,這個心就清淨了、就解脫了。假如我們連吃素都堅持不了,還談什麼大慈大悲呢?

  曆代高僧大德用他們堅持素食的實際行動向我們昭示了佛教素食的養生理念,無論是信仰佛教的人,還是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應該重視他們的經驗。因爲,即使你不信佛教,你也不能漠視自身的健康吧!

  

《佛教養生觀 五、素食與佛教養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