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八万法门,安心而入

  1、怎样进取

  怎样才可以做到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呢?我们在这里所关注的是最一般的情况,即就一个普通的特别是入门不久的佛

  法参修者而言,怎样才可以做到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呢?

  先贤在实践中走出了很多条进取的道路。如何才能寻求到着手之处?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所偏重的修行法门也不尽相同,这里只能够说一说大概。结合笔者的粗浅修行和心得体会,把几个主要的修行法门以及方便技巧说一说,有说的不对的还要请方家指正。

  对初学者而言,最易于着手的就是“日行一善”。每天做一件善事,坚持不懈,才能够逐渐地,进而完全改变生活的心理的状况,最终实现“诸恶不做,诸善奉行”。还有一条简近的道路可以选择,那就是“以戒为师”。这是佛祖的临终遗言。把种种不善之事逐一戒除。比如贪执,比如各种不良嗜好,以及各式各样的虚妄的想法。只有把这些遮蔽人性本质的东西去掉,才能够恢复本性的光明,照见自身自性。

  在修行之初,也可以以“宏愿大誓”鞭策自己,激励实践。这些“宏愿大誓 ”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觉悟的渴望。不可忽略这种力量,它会随着我们修行的进益而一天天长大,会成为修行中无坚不摧的力量之源。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可以“克忍力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持能持,难修能修。比如你持嗔戒,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人平白无故的一个大嘴巴子扇在你的脸上,你能够不怒吗?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但是作为修行者,你就应该一定能够做到。

  所以说,真正的修行不仅是在理论上说得通、讲的透,更要在实践上做到理事圆融,出入无碍,这才是真正的“圆融无碍”。当年苏东坡做了一首偈语,自诩“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派人过江专程把这个偈语送给佛印,本来希望佛印会夸奖两句。可是谁知佛印立即批了“放狗屁”三个字送回。苏东坡见信大怒,立即匆匆过江,跑了几十里路来当面质问。佛印莞尔一笑,这才缓缓送出一句评论:“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 ”

  所谓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其中称、讥、毁、誉是他人对自己的四种评论:称许、讥讽、毁谤、赞誉;两种自己的境遇:顺利、衰运,两种自心感受:痛苦、快乐。苏东坡自诩“八风吹不动”,但是一遇到别人的诋毁,心中就怒火万丈,气冲冲跑过江东来找人算帐!这早已经是大动特动!可见苏东坡其实一点定力都没有,都是在纸上的功夫。

  这个小故事很值得修行的人认真回味。三藏雄文数万卷,每一个佛法修行者至少都读过几卷经文,也都会讲几句佛法理论,但是我们从经文中读到的话,我们身体力行究竟做到了多少?我们每天都要对别人讲很多话,这些对他人的要求我们自己究竟能够做到多少?而这些能够切实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才反映了我们参研佛法的真正水平。

  八万法门,安心而入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着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这些法门虽然彼此不同,其根源在于各自所针对的人心状态不同,因而各个法门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异,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即修行者应用它能否根治各人自心的种种烦恼,最终是要使得修行者的自心能够常常处于寂然无住的状态中。

  下面谈一谈几个主要的修行法门。

  比如我佛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经常为四众弟子开示“四念处”法门,就是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心的空无寂静,达到对任何事情都“心中了了分明”的状态。

  这种修行法门在南传中部《四念处经》记载的比较详细:

  若有比丘,步入林间,或树下,或于空寂无人处,跏趺而坐,身躯端直,当前奋起正念,专心系念于出息入息。彼入息时,知道自己正要入息。彼出息时,知道自己正要出息。彼作长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长入息”……。

  复次,诸比丘,彼于走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在走路”。彼于站立时,心中了了分明,“我在站立”。彼于坐时心中了了分明,“我在坐着”。……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之际,对所有这一切都施以圆满觉照,心中了了分明。

  诸比丘,彼正感觉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乐受”。彼下感觉苦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苦受”。彼正感觉非苦非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彼贪欲炽盛,心中了了分明,“我贪欲炽盛大”。彼心离贪欲,心中了了分明,“我心离贪欲”。彼嗔恚炽盛,心中了了分明,“我嗔恚炽盛”。彼心离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心离嗔恚”。彼愚痴炽盛,心中了了分明,“我愚痴炽盛”。彼心离愚痴,心中了了分明,“我心离愚痴” ……

  就是说,无论是修行的人还是普通人,心中也有很多念头,这个修行法门的要求是要修行者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了了分明”,对于心中喜怒哀乐等所有变化也都要“了了分明”,这样,才算是有了一个修行的基础,用功的根基。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把握,对自己心中的各种变化毫无觉察的人也可以谈修行,这种人其实还根本不知何为修行,修行为何,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所以,这个“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处”法门是修行的一个大法门,可以说是修行的必由之路。

  有很多学佛的人总是觉得压力大。为什么呢?他说,你看三藏有经、有律、有论那么多经书,我只读了几卷,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读过,很多很多的佛教理论没有搞懂呢!实际上大家学佛,特别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其实你不需要明白那么多佛教理论,什么唯识啊,华严的,都是要花很多精力下去才有弄清楚的可能,而这些高深理论自然有专业的佛法研究者去搞,而你是要修行应用,应用在当下,即刻就要有受益,所以还是要把大部分的力气和心思用在修行实践上,完全不必苦读经书、死读经书。

  但是只要你想要修行,这一条你就必须要努力抓住:当你自己面对一件事情或处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对于你内心的起心动念你要能够觉察到、把握到!只有做到了这一条才能够谈修行!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修行状态非常好,但是当你面对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你对自己内心的反应完全觉察不到,稀里糊涂,那说明你的修行连门还没有入!所以,这个“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处”法门就是佛法修行入门关窍之所在。

  而且,从这个“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处”法门来看,我们修行的人应该做到的是七情六欲越来越淡,越来越少,并不是完全没有。

  比如说你今天生气了,和人吵架,所以你就很难过:自己修行了半天,这不是白修了吗?然后你就要后悔半天……然后又遇到一个类似的事情,你又要情绪起伏,你的情绪也总是这样反反复复,浪费了很多时间……

  其实就修行的基本要求而言,并不要求修行的人完全不生气、不吵架、不骂人——当然如果你能够一下子做到这些要求最好——而是要求修行的人在他生气、吵架、骂人的时候他自己能够看清自己此时的生气、吵架、骂人的这些念头,

  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心里都有些什么样的反应,想做些什么事,不想做什么事情……这样“心中了了分明”之时,他就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举止,而且很快的他就能够从自己的情绪中摆脱出来,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就是普通人所说的“刚刚生完气,就跟没事儿人似的”,心中平和,完全看不出刚才的情绪对他的影响。这才是一个修行者的基本情绪状态。

  现在很多人参禅,而打坐是禅修的基本功,为了禅修更快更好,我们就要注意方法,这里再谈一谈坐禅的一些方便法门。

  比如坐禅时肉体痛苦,或者是打瞌睡,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即如何使得身体能够被调伏。平时我们只要坐一坐禅,就知道我们这个肉身或者叫做色身,很是不容易驾驭。在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间我们好像已经对于这个身体完全控制,似乎可以为所欲为、指哪儿打哪儿,用这个身体去实现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断地满足我们心中所产生的种种愿望和要求。但是到了我们想要禅定,需要我们的身体完全静下来的时候,可以说这时候我们与它狭路相逢,真真切切地看清楚它的表现之后,我们这才发现它并不听我们的,我们并不是它完全的主宰。比如有很多人一盘腿就会腿痛,痛得让你受不了,让你一定要把它放下来!你想让它不痛,做不到!它一定要疼,疼个没完没了,疼得你龇牙咧嘴,你的腿盘多久它就疼多久,让你的心很难定下来。

  所以一个真正修禅的人,一定要掌握一些调节自己身体的善巧方便,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法门,即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可能有的人说:我自己的身体难道我还不了解吗?确实未必。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也很难把握住它。比如现在你的身体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不是有些上火,你的身体有什么慢性疾病,它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发作,那一种身体状态最不舒服,以至于令你容易生气甚至发怒,林林种种的这些事情你都要非常清楚,而且还要知道对应的解决办法。

  比如在坐禅中,身体的这里热,那里凉,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很多人在坐禅的时候,身体总会不由自主地发生冷热变化、松紧抖动以至于突然的大幅度的震动。这些情况在禅修理论中都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解释,这都是因为坐禅对人的身体所发生的调整作用。在这种调整作用之下,人的身体各自不同,所以有些人这样,有些人那样,总体看来就会出现前面所讲的种种身体反应和现象。一般来讲,这种现象很多,我们也不必一定去追根究底为什么我这里热,为什么他那里凉,为什么我今天热,为什么他那天凉,这些感觉都是什么意思,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你只要知道,每一天的坐禅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一种很好的调整作用,…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八万法门,安心而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