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2、怎樣進取 八萬法門,安心而入

  1、怎樣進取

  怎樣才可以做到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呢?我們在這裏所關注的是最一般的情況,即就一個普通的特別是入門不久的佛

  法參修者而言,怎樣才可以做到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呢?

  先賢在實踐中走出了很多條進取的道路。如何才能尋求到著手之處?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所偏重的修行法門也不盡相同,這裏只能夠說一說大概。結合筆者的粗淺修行和心得體會,把幾個主要的修行法門以及方便技巧說一說,有說的不對的還要請方家指正。

  對初學者而言,最易于著手的就是“日行一善”。每天做一件善事,堅持不懈,才能夠逐漸地,進而完全改變生活的心理的狀況,最終實現“諸惡不做,諸善奉行”。還有一條簡近的道路可以選擇,那就是“以戒爲師”。這是佛祖的臨終遺言。把種種不善之事逐一戒除。比如貪執,比如各種不良嗜好,以及各式各樣的虛妄的想法。只有把這些遮蔽人性本質的東西去掉,才能夠恢複本性的光明,照見自身自性。

  在修行之初,也可以以“宏願大誓”鞭策自己,激勵實踐。這些“宏願大誓 ”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呼喊,反映了我們內心深處對覺悟的渴望。不可忽略這種力量,它會隨著我們修行的進益而一天天長大,會成爲修行中無堅不摧的力量之源。有了這種力量,我們就可以“克忍力行”,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持能持,難修能修。比如你持嗔戒,大庭廣衆之下,一個人平白無故的一個大嘴巴子扇在你的臉上,你能夠不怒嗎?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但是作爲修行者,你就應該一定能夠做到。

  所以說,真正的修行不僅是在理論上說得通、講的透,更要在實踐上做到理事圓融,出入無礙,這才是真正的“圓融無礙”。當年蘇東坡做了一首偈語,自诩“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臺”,派人過江專程把這個偈語送給佛印,本來希望佛印會誇獎兩句。可是誰知佛印立即批了“放狗屁”叁個字送回。蘇東坡見信大怒,立即匆匆過江,跑了幾十裏路來當面質問。佛印莞爾一笑,這才緩緩送出一句評論:“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東! ”

  所謂八風是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其中稱、譏、毀、譽是他人對自己的四種評論:稱許、譏諷、毀謗、贊譽;兩種自己的境遇:順利、衰運,兩種自心感受:痛苦、快樂。蘇東坡自诩“八風吹不動”,但是一遇到別人的诋毀,心中就怒火萬丈,氣沖沖跑過江東來找人算帳!這早已經是大動特動!可見蘇東坡其實一點定力都沒有,都是在紙上的功夫。

  這個小故事很值得修行的人認真回味。叁藏雄文數萬卷,每一個佛法修行者至少都讀過幾卷經文,也都會講幾句佛法理論,但是我們從經文中讀到的話,我們身體力行究竟做到了多少?我們每天都要對別人講很多話,這些對他人的要求我們自己究竟能夠做到多少?而這些能夠切實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才反映了我們參研佛法的真正水平。

  八萬法門,安心而入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著衆生八萬四千煩惱。這些法門雖然彼此不同,其根源在于各自所針對的人心狀態不同,因而各個法門沒有高低貴賤的差異,關鍵在于能否有效,即修行者應用它能否根治各人自心的種種煩惱,最終是要使得修行者的自心能夠常常處于寂然無住的狀態中。

  下面談一談幾個主要的修行法門。

  比如我佛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經常爲四衆弟子開示“四念處”法門,就是要時時刻刻保持自心的空無寂靜,達到對任何事情都“心中了了分明”的狀態。

  這種修行法門在南傳中部《四念處經》記載的比較詳細:

  若有比丘,步入林間,或樹下,或于空寂無人處,跏趺而坐,身軀端直,當前奮起正念,專心系念于出息入息。彼入息時,知道自己正要入息。彼出息時,知道自己正要出息。彼作長入息時,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長入息”……。

  複次,諸比丘,彼于走路時,心中了了分明,“我在走路”。彼于站立時,心中了了分明,“我在站立”。彼于坐時心中了了分明,“我在坐著”。……彼于行、住、坐、臥、醒、語、默之際,對所有這一切都施以圓滿覺照,心中了了分明。

  諸比丘,彼正感覺樂受時,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覺樂受”。彼下感覺苦受時,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覺苦受”。彼正感覺非苦非樂受時,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覺非苦非樂受”……。

  諸比丘,彼貪欲熾盛,心中了了分明,“我貪欲熾盛大”。彼心離貪欲,心中了了分明,“我心離貪欲”。彼嗔恚熾盛,心中了了分明,“我嗔恚熾盛”。彼心離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心離嗔恚”。彼愚癡熾盛,心中了了分明,“我愚癡熾盛”。彼心離愚癡,心中了了分明,“我心離愚癡” ……

  就是說,無論是修行的人還是普通人,心中也有很多念頭,這個修行法門的要求是要修行者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了了分明”,對于心中喜怒哀樂等所有變化也都要“了了分明”,這樣,才算是有了一個修行的基礎,用功的根基。很難想象,一個對自己的所作所爲沒有把握,對自己心中的各種變化毫無覺察的人也可以談修行,這種人其實還根本不知何爲修行,修行爲何,是個徹徹底底的“門外漢”。所以,這個“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處”法門是修行的一個大法門,可以說是修行的必由之路。

  有很多學佛的人總是覺得壓力大。爲什麼呢?他說,你看叁藏有經、有律、有論那麼多經書,我只讀了幾卷,還有很多很多沒有讀過,很多很多的佛教理論沒有搞懂呢!實際上大家學佛,特別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其實你不需要明白那麼多佛教理論,什麼唯識啊,華嚴的,都是要花很多精力下去才有弄清楚的可能,而這些高深理論自然有專業的佛法研究者去搞,而你是要修行應用,應用在當下,即刻就要有受益,所以還是要把大部分的力氣和心思用在修行實踐上,完全不必苦讀經書、死讀經書。

  但是只要你想要修行,這一條你就必須要努力抓住:當你自己面對一件事情或處在一個地方的時候,對于你內心的起心動念你要能夠覺察到、把握到!只有做到了這一條才能夠談修行!如果你認爲自己的修行狀態非常好,但是當你面對一個人、一件事的時候,你對自己內心的反應完全覺察不到,稀裏糊塗,那說明你的修行連門還沒有入!所以,這個“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處”法門就是佛法修行入門關竅之所在。

  而且,從這個“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處”法門來看,我們修行的人應該做到的是七情六欲越來越淡,越來越少,並不是完全沒有。

  比如說你今天生氣了,和人吵架,所以你就很難過:自己修行了半天,這不是白修了嗎?然後你就要後悔半天……然後又遇到一個類似的事情,你又要情緒起伏,你的情緒也總是這樣反反複複,浪費了很多時間……

  其實就修行的基本要求而言,並不要求修行的人完全不生氣、不吵架、不罵人——當然如果你能夠一下子做到這些要求最好——而是要求修行的人在他生氣、吵架、罵人的時候他自己能夠看清自己此時的生氣、吵架、罵人的這些念頭,

  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心裏都有些什麼樣的反應,想做些什麼事,不想做什麼事情……這樣“心中了了分明”之時,他就不僅能夠很好地控製住自己的行爲舉止,而且很快的他就能夠從自己的情緒中擺脫出來,然後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也就是普通人所說的“剛剛生完氣,就跟沒事兒人似的”,心中平和,完全看不出剛才的情緒對他的影響。這才是一個修行者的基本情緒狀態。

  現在很多人參禅,而打坐是禅修的基本功,爲了禅修更快更好,我們就要注意方法,這裏再談一談坐禅的一些方便法門。

  比如坐禅時肉體痛苦,或者是打瞌睡,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問題,即如何使得身體能夠被調伏。平時我們只要坐一坐禅,就知道我們這個肉身或者叫做色身,很是不容易駕馭。在日常生活中舉手投足間我們好像已經對于這個身體完全控製,似乎可以爲所欲爲、指哪兒打哪兒,用這個身體去實現我們的各種各樣的目的,不斷地滿足我們心中所産生的種種願望和要求。但是到了我們想要禅定,需要我們的身體完全靜下來的時候,可以說這時候我們與它狹路相逢,真真切切地看清楚它的表現之後,我們這才發現它並不聽我們的,我們並不是它完全的主宰。比如有很多人一盤腿就會腿痛,痛得讓你受不了,讓你一定要把它放下來!你想讓它不痛,做不到!它一定要疼,疼個沒完沒了,疼得你龇牙咧嘴,你的腿盤多久它就疼多久,讓你的心很難定下來。

  所以一個真正修禅的人,一定要掌握一些調節自己身體的善巧方便,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和法門,即要對自己的身體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可能有的人說:我自己的身體難道我還不了解嗎?確實未必。我們當中的很多人並不真正了解自己的身體,也很難把握住它。比如現在你的身體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這個狀態是不是有些上火,你的身體有什麼慢性疾病,它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會發作,那一種身體狀態最不舒服,以至于令你容易生氣甚至發怒,林林種種的這些事情你都要非常清楚,而且還要知道對應的解決辦法。

  比如在坐禅中,身體的這裏熱,那裏涼,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很多人在坐禅的時候,身體總會不由自主地發生冷熱變化、松緊抖動以至于突然的大幅度的震動。這些情況在禅修理論中都可以得到比較充分的解釋,這都是因爲坐禅對人的身體所發生的調整作用。在這種調整作用之下,人的身體各自不同,所以有些人這樣,有些人那樣,總體看來就會出現前面所講的種種身體反應和現象。一般來講,這種現象很多,我們也不必一定去追根究底爲什麼我這裏熱,爲什麼他那裏涼,爲什麼我今天熱,爲什麼他那天涼,這些感覺都是什麼意思,是由于什麼原因造成的,等等。你只要知道,每一天的坐禅會對我們的身體有一種很好的調整作用,…

《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2、怎樣進取 八萬法門,安心而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