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三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中国的小说在封建时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一直比较接近下层民众。早期文人创作的志怪和传奇就多取民间传说,宋、元以后的长篇、短篇白话通俗小说更是与民间说唱文学血脉相通。通俗小说的流传面与接受者较之正统的诗文,也更偏向社会下层民众;而通俗小说的作者、编者也多为下层文人,他们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心理、审美情趣都比较了解。与小说相似,佛教的传播,从一开始也是比较重视普通民众的。在中国,民俗佛教有着它独特的内容和更为普及的发展天地。佛教关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佛法无边等等思想观念,以粗俗、幼稚但又富于形象的感性形式流传于民间,并被纳入民间文学艺术之中。

  这样,民俗佛教信仰和佛教观念,就很容易与通俗小说结合起来。另外,我国通俗小说盛于明清两朝,而这一时期佛教是净土宗占统治地位。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有此名。净土宗奉慧远为主,极力提倡业报轮回;其理论简单,法门简易,适合于在普通民众中传播。明清佛教中净土宗的昌盛,自然也助长了通俗小说的写因果之风。正是由于佛教思想在普通民众中流传,这些思想也被一些下层文人融入他们的小说写作之中,于是便有了许多通俗小说中对宣扬佛教思想的内容。这些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小说主要有六朝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明清小说中《西游记》自不必说,《三国演义》虽是描写三国群雄战争,而开篇题词即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点明意旨。《红楼梦》描写荣华富贵、儿女情长,洋洋大观,最后以人亡家败为结局,也以一场大梦譬喻人生一世。其他诸如《金瓶梅》、《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章回笔记小说,无不以宣扬“因果报应”、“佛法无边”、“轮回转世”、“苦空无常”思想为主题。下面略举《西游记》和《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分述如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故事取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作者是吴承恩。作为一位具有佛教信仰的文人,吴承恩在撰写神魔小说《西游记》这部与佛教内容相关的小说时很自然地会带上佛教思想的影子。在这部小说中,从前七回孙悟空出世到后面的师徒取经历险,不但取材内容与佛教典故有关,而且还包含有“因果报应”、“佛法无边”、“明心见性”、“六根六尘”等佛教思想,拟分述如下:

  首先,《西游记》中诸多故事情节都取材于佛教典故。《西游记》开篇第一、二回中就写到美猴王到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那须菩提即是佛陀门下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而闻名。之后孙悟空在须菩提门下一过就是七年,“与众师兄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闲时扫地锄园,养花修树”。之后祖师要教他本领,可他一再辞却各种法门,最后惹恼祖师,跳下高台,手持戒尺,在他头上打了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而孙悟空即在当晚三更天来到祖师榻前,求传道法,最后学得七十二般变化。这一段故事与禅宗史上五祖弘忍传法于六祖惠能的情节几乎如出一辙,《坛经·行由品第一》中记载: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可见,二人都是领受了师傅的暗示,于三更入室,而得到真传的。另外在收伏红孩儿一回中,菩萨与其法名“善财童子”,对行者道:“悟空,这妖已是降了,却只是野心不定,等我教他一步一拜,只拜到落迦,方才收法。”……那童子归了正果,五十三参,参拜观音不题。这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了悟正法恰有契合之处。而第七十七回中,如来使大法力困住的大鹏金翅鸟,就是在佛经中记载的专食肉的鸟王。

  其次,《西游记》宣扬了因果报应、佛法无边的思想。《西游记》中多次强调因果报应的思想。诸如“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等,都是明显的说教。而第三十六至第三十九回写乌鸡国王不敬文殊菩萨而招致报应;第九十六至第九十七回写寇员外因为诚心斋僧,地藏菩萨便延他阳寿一纪等,都是将敬佛斋僧的善报具体化了。

  《西游记》中有多处渲染了佛法无边这一内容:如其第六、七回中描写孙悟空与二朗神对抗时,无论他是变作麻雀、大鹚老、小鱼还是水蛇、花鸨、土地庙,均被二郎神识破,最后被太上老君的金钢套打中天灵而被捉,及至后来他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逃脱,却又被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以掌降伏,压于五行山下,然后以一张写有真言咒语的帖子制住不能逃脱。在后面的章回中,无论是黑风山上的黑熊怪、黄风山上的黄风怪、五庄观的镇元大仙,还是在平顶山伏妖、车迟国斗法、火焰山遇阻、比丘国救婴孩、玉华华州三徒失宝等章回中,孙悟空每遇到降不伏的妖魔或者斗法不过之时,就会去请诸佛菩萨来相助,总得圆满,因而也更加体现出了《西游记》中佛法广大无边的旨趣。另外,孙悟空敢于反出天宫、横扫地府,能够战胜取经路上所有的妖魔鬼怪,既有反抗精神,又有广大神通。但他虽然有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的本领,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最后成就正果——这是形象地宣扬了佛的威力。

  第三,《西游记》中有很多篇章表现了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禅宗的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简略地说就是“明心见性”。

  所谓“直指人心”是说在修行活动时,以开发自心为主,不必拘泥于某种坐禅模式和固定的修行程序。“见性成佛”则指修行活动中,只要开发了自身原有的成佛之性,达到了开悟的境界,也就修行成佛了,这也就是明心见性的含义所以。

  在《西游记》中描述“明心见性”思想的篇章随处可见。在第二回孙悟空向须菩提学习道法之时,须菩提就曾警示孙悟空:“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但到了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第四,《西游记》中论述了“六根”、“六尘”对取经的障碍。如第十四回中孙悟空路遇六贼,其名分别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其暗喻佛教中的“六根”、“六尘”之说。“六根”即指人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大体包括了人体的各种感官和功能,“根”是“能生”的意思;“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个“因素”,“六尘”是“六根”的对象,“六根”一和“六尘”相接触,就能生起感觉,即“识”。佛教认为,一个人要想摆脱尘世的烦恼,就要修炼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即不被各种物质欲望迷乱心性。所以作者安排悟空在保护唐僧西行途遇第一难就是要消灭这“六根”,让心性得以清净。但是孙悟空打杀了六贼,却被三藏责骂他杀生害命,他负气而去,唐僧奈何他不得,最后由观音菩萨做了一顶花帽,叫唐僧设法给悟空戴上,又授与三藏《定心真言》,也就是著名的“紧箍咒”。从此三藏便有了制伏孙悟空的法宝,就是念《定心真言》。可见要调伏最善动的悟空,必得先定心,人如要修道,也得要先定心,这也就是禅宗中特别重要的禅定。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中有如此一番对话:行者道:“师父,你忘了一句“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视,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触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这些章回都论述了“六根”、“六尘”对取经的影响。

  第五,《西游记》强调了佛教《心经》的重要作用。《西游记》第十九、二十回中,师徒们路过浮屠山,见到禅宗中著名的乌巢禅师,蒙他传教《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禅师说:“若遇摩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既是说修行者若心性动乱之时,可以此经安稳心神。又暗喻所谓妖魔鬼怪首先是从心中所生的惑见。而三藏悟解《心经》也作有一诗偈云: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空,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经。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又如第二十四回,师徒行进至万寿山时,唐僧问悟空什么时候才能走到雷音,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能。只要你见性志诚,回首处即是灵山。”第三十二回正行之间又见一山挡路。唐僧道:“徒弟们仔细。”

  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可记得那乌巢和尚《心经》云:“心无挂碍,方无恐怖。”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第八十五回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前面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

  “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暴云飞出,有些凶气,颇觉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心经》早又忘了。”三藏道:“我记得。”

  第六,《西游记》中随处可见对佛教偈语的阐释。《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孙悟空问唐僧是否记得《心经》之后,又问唐僧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哪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三 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