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學觀 六、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叁 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

  (叁)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

  中國的小說在封建時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作爲一種文學樣式它一直比較接近下層民衆。早期文人創作的志怪和傳奇就多取民間傳說,宋、元以後的長篇、短篇白話通俗小說更是與民間說唱文學血脈相通。通俗小說的流傳面與接受者較之正統的詩文,也更偏向社會下層民衆;而通俗小說的作者、編者也多爲下層文人,他們對普通民衆的生活、心理、審美情趣都比較了解。與小說相似,佛教的傳播,從一開始也是比較重視普通民衆的。在中國,民俗佛教有著它獨特的內容和更爲普及的發展天地。佛教關于因果報應、六道輪回、佛法無邊等等思想觀念,以粗俗、幼稚但又富于形象的感性形式流傳于民間,並被納入民間文學藝術之中。

  這樣,民俗佛教信仰和佛教觀念,就很容易與通俗小說結合起來。另外,我國通俗小說盛于明清兩朝,而這一時期佛教是淨土宗占統治地位。淨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有此名。淨土宗奉慧遠爲主,極力提倡業報輪回;其理論簡單,法門簡易,適合于在普通民衆中傳播。明清佛教中淨土宗的昌盛,自然也助長了通俗小說的寫因果之風。正是由于佛教思想在普通民衆中流傳,這些思想也被一些下層文人融入他們的小說寫作之中,于是便有了許多通俗小說中對宣揚佛教思想的內容。這些受佛教思想影響的小說主要有六朝志怪小說、唐宋傳奇、以及明清小說中《西遊記》自不必說,《叁國演義》雖是描寫叁國群雄戰爭,而開篇題詞即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點明意旨。《紅樓夢》描寫榮華富貴、兒女情長,洋洋大觀,最後以人亡家敗爲結局,也以一場大夢譬喻人生一世。其他諸如《金瓶梅》、《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叁言二拍》等章回筆記小說,無不以宣揚“因果報應”、“佛法無邊”、“輪回轉世”、“苦空無常”思想爲主題。下面略舉《西遊記》和《紅樓夢》中的佛教思想分述如下: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故事取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今印度)取經的真實曆史事件,作者是吳承恩。作爲一位具有佛教信仰的文人,吳承恩在撰寫神魔小說《西遊記》這部與佛教內容相關的小說時很自然地會帶上佛教思想的影子。在這部小說中,從前七回孫悟空出世到後面的師徒取經曆險,不但取材內容與佛教典故有關,而且還包含有“因果報應”、“佛法無邊”、“明心見性”、“六根六塵”等佛教思想,擬分述如下:

  首先,《西遊記》中諸多故事情節都取材于佛教典故。《西遊記》開篇第一、二回中就寫到美猴王到靈臺方寸山拜須菩提爲師。那須菩提即是佛陀門下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而聞名。之後孫悟空在須菩提門下一過就是七年,“與衆師兄講經論道,習字焚香。閑時掃地鋤園,養花修樹”。之後祖師要教他本領,可他一再辭卻各種法門,最後惹惱祖師,跳下高臺,手持戒尺,在他頭上打了叁下,然後倒背著手,走入裏面,將中門關了。而孫悟空即在當晚叁更天來到祖師榻前,求傳道法,最後學得七十二般變化。這一段故事與禅宗史上五祖弘忍傳法于六祖惠能的情節幾乎如出一轍,《壇經·行由品第一》中記載:祖以杖擊碓叁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叁鼓入室。可見,二人都是領受了師傅的暗示,于叁更入室,而得到真傳的。另外在收伏紅孩兒一回中,菩薩與其法名“善財童子”,對行者道:“悟空,這妖已是降了,卻只是野心不定,等我教他一步一拜,只拜到落迦,方才收法。”……那童子歸了正果,五十叁參,參拜觀音不題。這與《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了悟正法恰有契合之處。而第七十七回中,如來使大法力困住的大鵬金翅鳥,就是在佛經中記載的專食肉的鳥王。

  其次,《西遊記》宣揚了因果報應、佛法無邊的思想。《西遊記》中多次強調因果報應的思想。諸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等,都是明顯的說教。而第叁十六至第叁十九回寫烏雞國王不敬文殊菩薩而招致報應;第九十六至第九十七回寫寇員外因爲誠心齋僧,地藏菩薩便延他陽壽一紀等,都是將敬佛齋僧的善報具體化了。

  《西遊記》中有多處渲染了佛法無邊這一內容:如其第六、七回中描寫孫悟空與二朗神對抗時,無論他是變作麻雀、大鹚老、小魚還是水蛇、花鸨、土地廟,均被二郎神識破,最後被太上老君的金鋼套打中天靈而被捉,及至後來他從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逃脫,卻又被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尊者,南無阿彌陀佛以掌降伏,壓于五行山下,然後以一張寫有真言咒語的帖子製住不能逃脫。在後面的章回中,無論是黑風山上的黑熊怪、黃風山上的黃風怪、五莊觀的鎮元大仙,還是在平頂山伏妖、車遲國鬥法、火焰山遇阻、比丘國救嬰孩、玉華華州叁徒失寶等章回中,孫悟空每遇到降不伏的妖魔或者鬥法不過之時,就會去請諸佛菩薩來相助,總得圓滿,因而也更加體現出了《西遊記》中佛法廣大無邊的旨趣。另外,孫悟空敢于反出天宮、橫掃地府,能夠戰勝取經路上所有的妖魔鬼怪,既有反抗精神,又有廣大神通。但他雖然有一個筋鬥翻十萬八千裏的本領,卻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最後成就正果——這是形象地宣揚了佛的威力。

  第叁,《西遊記》中有很多篇章表現了禅宗“明心見性”的思想。禅宗的宗旨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簡略地說就是“明心見性”。

  所謂“直指人心”是說在修行活動時,以開發自心爲主,不必拘泥于某種坐禅模式和固定的修行程序。“見性成佛”則指修行活動中,只要開發了自身原有的成佛之性,達到了開悟的境界,也就修行成佛了,這也就是明心見性的含義所以。

  在《西遊記》中描述“明心見性”思想的篇章隨處可見。在第二回孫悟空向須菩提學習道法之時,須菩提就曾警示孫悟空:“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第四,《西遊記》中論述了“六根”、“六塵”對取經的障礙。如第十四回中孫悟空路遇六賊,其名分別爲“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其暗喻佛教中的“六根”、“六塵”之說。“六根”即指人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大體包括了人體的各種感官和功能,“根”是“能生”的意思;“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個“因素”,“六塵”是“六根”的對象,“六根”一和“六塵”相接觸,就能生起感覺,即“識”。佛教認爲,一個人要想擺脫塵世的煩惱,就要修煉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即不被各種物質欲望迷亂心性。所以作者安排悟空在保護唐僧西行途遇第一難就是要消滅這“六根”,讓心性得以清淨。但是孫悟空打殺了六賊,卻被叁藏責罵他殺生害命,他負氣而去,唐僧奈何他不得,最後由觀音菩薩做了一頂花帽,叫唐僧設法給悟空戴上,又授與叁藏《定心真言》,也就是著名的“緊箍咒”。從此叁藏便有了製伏孫悟空的法寶,就是念《定心真言》。可見要調伏最善動的悟空,必得先定心,人如要修道,也得要先定心,這也就是禅宗中特別重要的禅定。

  《西遊記》第四十叁回中有如此一番對話:行者道:“師父,你忘了一句“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視,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爲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觸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這些章回都論述了“六根”、“六塵”對取經的影響。

  第五,《西遊記》強調了佛教《心經》的重要作用。《西遊記》第十九、二十回中,師徒們路過浮屠山,見到禅宗中著名的烏巢禅師,蒙他傳教《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禅師說:“若遇摩障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既是說修行者若心性動亂之時,可以此經安穩心神。又暗喻所謂妖魔鬼怪首先是從心中所生的惑見。而叁藏悟解《心經》也作有一詩偈雲: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生滅盡由誰,請君自辨別。既然皆己心,何用別人說。只須下苦功,扭出鐵中血。

  絨繩著鼻空,挽定虛空結。拴在無爲樹,不使他顛劣。莫認賊爲子,心法都忘經。休教他瞞我,一拳先打徹。現心亦無心,現法法也辍。人牛不天光皎潔。秋月一般圓,彼此難分別。

  又如第二十四回,師徒行進至萬壽山時,唐僧問悟空什麼時候才能走到雷音,行者道:“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能。只要你見性志誠,回首處即是靈山。”第叁十二回正行之間又見一山擋路。唐僧道:“徒弟們仔細。”

  行者道:“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可記得那烏巢和尚《心經》雲:“心無挂礙,方無恐怖。”但只是掃除心上垢,洗淨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爲人上人。”

  第八十五回唐僧勒馬道:“徒弟們,你看前面山勢崔巍,切須仔細!”行者笑道:

  “放心,放心,保你無事。”叁藏道:“休言無事。我見那山峰挺立,遠遠的暴雲飛出,有些凶氣,頗覺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烏巢禅師的《心經》早又忘了。”叁藏道:“我記得。”

  第六,《西遊記》中隨處可見對佛教偈語的闡釋。《西遊記》第八十五回孫悟空問唐僧是否記得《心經》之後,又問唐僧道:“你雖記得,還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叁藏道:“哪四句?”行者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叁藏道:“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說了。心淨孤明獨…

《佛教文學觀 六、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叁 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